首页 理论教育第五节: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初期活动-世界现代史

第五节: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初期活动-世界现代史

【摘要】:德国共产党代表认为,出席会议的代表人数不多,许多国家还没有成立共产党,因而持否定意见。晚间,代表们再次讨论成立共产国际问题。执行委员会由苏俄、德国、奥地利等国共产党各派一名代表组成。3月6日,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在列宁致闭幕词后胜利结束。共产国际的成立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出席会议的有26个国家的102名代表。共产国际成立后,各国革命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各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公然在国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这表明,社会民主党已堕落成为社会沙文主义政党,第二国际也已瓦解破产。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矛盾急剧尖锐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已经提到日程上来了。为了迎接世界革命的到来,国际工人运动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国际革命组织。
  1914年11月,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的反战宣言中,首次提出要建立新的没有无产阶级叛徒参加的第三国际。他为创建这样一个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一些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着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左派力量,如德国的斯巴达克派,保加利亚的紧密派,波兰社会民主党的左派分子等。但是,这些左派分子都不够成熟。他们在思想上没有同右派彻底划清界限,在组织上还同中派或右派同居于一党之内。为了帮助各国左派,列宁发表了《第二国际的破产》、《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等一系列著作。列宁在自己的著作中,批判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言论,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列宁还十分注意帮助各国左派分子同机会主义领导决裂。1915年9月在瑞士齐美尔瓦尔得,1916年4月在端士昆塔尔先后召开了社会主义者第一次和第二次代表会议。在会上,列宁同各国左派分子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并同他们一起组成齐美尔瓦尔得左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1918年,阿根廷、芬兰、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德国都成立了共产党。侨居苏俄的各国左派社会党人也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帮助、支持下建立了共产主义组织。
  1919年1月,俄共以及波、奥、匈、芬等8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代表在莫斯科开会,通过了《告世界共产主义组织和左派社会党人书》,要求他们派代表来苏俄,商议成立共产国际的问题。许多工人政党对这一号召作了肯定的答复。但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封锁和武装干涉,使能够从国外到达莫斯科的只有德国、奥地利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多数与会代表是侨居苏俄的外国共产党人。
  1919年3月1日,举行了预备会议。会上就是否确定这次会议为共产国际成立大会问题进行了讨论。德国共产党代表认为,出席会议的代表人数不多,许多国家还没有成立共产党,因而持否定意见。最后,预备会议决定,只举行代表会议,制订行动纲领。
  1919年3月2日,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左派社会民主主义组织的第一次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开幕。列宁致了开幕词。接着,会议听取了德国、瑞士、芬兰、匈牙利、法国、英国、荷兰等国代表的报告。他们讲述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开展情况和苏俄革命对他们国家的巨大影响。
  3月4日,列宁作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报告。当时在许多国家的工人运动中,对赞成还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存在激烈的争论。考茨基等人竭力用斥责专政和维护民主的手法反对正在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列宁指出,社会民主主义者颂扬一般民主,实际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即资产阶级专政。他们斥责一般专政,实际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指出,新国际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3月4日,奥地利代表团、瑞典代表团先后到达莫斯科出席会议。晚间,代表们再次讨论成立共产国际问题。最后决定将代表会议改为共产国际成立(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成立大会的有35个组织的34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18名有发言权的代表。旅俄华工联合会负责人刘绍周(刘泽荣)和张永奎作为中国代表列席了这次会议。
  大会通过了布哈林起草的《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托洛茨基起草的《共产国际致全世界无产者宣言》,号召“全世界的无产者,在工人苏维埃的旗帜下,在夺取政权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斗争的旗帜下,在第三国际的旗帜下联合起来”。
  大会选出了设在莫斯科的领导机构。执行委员会由苏俄、德国、奥地利等国共产党各派一名代表组成。执行局由执委会选举产生,它的成员是列宁、季诺维也夫、普拉廷、托洛茨基和拉科夫斯基。3月6日,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在列宁致闭幕词后胜利结束。  共产国际的成立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列宁指出:“第一国际为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奠定了基础。第二国际是为这个运动在许多国家广泛的大规模的开展准备基础的时代。第三国际接受了第二国际的工作成果,清除了它的机会主义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脏东西,并已开始实现无产阶级专政”。①
  在共产国际创建的同时,社会民主党右派领袖于1919年2月3—10日在瑞士伯尔尼召开社会民主党代表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有26个国家的102名代表。会议决定恢复第二国际(伯尔尼国际),并选举瑞典的布兰亭、英国的韩德逊、比利时的胡斯曼组成执行委员会。


①《列宁全集》,第36卷,第291页。 

 

  共产国际成立后,各国革命运动有了新的发展。苏俄取得粉碎白卫军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1919年春,匈牙利和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一度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欧美以及亚洲许多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群众运动。1919年,荷兰、丹麦、保加利亚、墨西哥、美国先后建立了共产党。1920年春夏,西班牙、印度尼西亚、伊朗也建立了共产党。
  在共产主义运动不断高涨的情况下,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社会党、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英国独立工党纷纷声称要退出第二国际,申请加入第三国际。另外,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不久前才在组织上脱离社会民主党,尚未完全摆脱机会主义的影响。因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了右倾改良主义危险。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危险—“左”倾宗派主义倾向。在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内,不少共产党人痛恨右倾机会主义,却走向“左”的极端。他们不仅反对第二国际的投降主义,而且反对参加议会斗争,反对在改良主义的工会中进行工作,甚至反对任何妥协。他们不仅反对机会主义的领袖和纪律,而且反对革命的领袖和纪律。这种“左”倾宗派主义倾向使党有脱离群众而陷于孤立的危险。
  为了帮助年轻的共产党人克服错误,列宁在1920年春天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列宁总结了俄国的革命斗争经验,指出布尔什维主义是在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成长壮大的。不克服“左”倾错误就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列宁系统批判了“左派”共产主义者的错误言论。他指出,把领袖、政党、阶级、群众完全对立起来是十分荒唐可笑的。针对  “左”倾分子反对在工会里进行工作和不参加议会斗争的说法,列宁指出,共产党人只是无产阶级的一小部分,还有相当多的非党工人在反动工会里。因此,共产党人必须加入这些工会,争取团结这部分工人。至于议会斗争,列宁反对把它捧得高于一切。但是,议会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无产阶级应当利用议会讲坛揭露敌人,宣传共产党的路线政策。列宁强调指出,共产党人不应臆想出一些极端革命的口号把自己同群众隔离开来,而是要“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①列宁坚决反对“不作任何妥协”的口号,指出没有任何妥协的革命是不存在的。问题是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妥协。一种是为了消灭敌人而同敌人作暂时的妥协,这种妥协是必要的。另一种妥协是和敌人同流合污。第二国际领袖在大战期间的妥协就是这种性质的。这种妥协是必须反对的。革命者不仅要善于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妥协,而且要学会在必要时实行革命的妥协。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健康成长。
  1920年7月19日,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开幕。从7月23日到8月7日。大会移到莫斯科继续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共有37个国家的217名代表。这次大会同上次不同,大多数代表来自国外,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会。
  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他认为“全世界的资本主义制度都正在遭受巨大的革命危机”,各国共产党人应把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同时要注意纠正“左”倾思想。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的基本任务》等决议,强调“共产党的当前任务在于加速革命”,应抓紧准备发动国内战争,带领工人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大会通过了列宁拟定的《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提出要区分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努力使各民族同各国共产者接近,以便为打倒地主资产阶级共同进行革命斗争。大会还通过列宁起草的《土地问题》决议。决议指出,劳动农民只有同无产阶级结成同盟,才能摆脱地主资产阶级的压迫。决议规定各国共产党要有区别地对待不同阶层的农民。
  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制定的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个条件”。规定,凡是参加共产国际的党必须宣传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改良主义和中派分子决裂;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保卫苏维埃俄国。各国党还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必须承认共产国际的纲领,并定名为共产党。
  大会还通过了《共产国际章程》。规定共产国际是世界性的共产党,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它的最高机关是每年召开的世界代表大会;大会闭会期间的管理机构是执委会;俄共(布)在执委会内有5名有表决权的代表,10—13个最大的支部各有一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执委会和执委会执行局,主席是季诺维也夫。
  第二次代表大会完成了建立共产国际的工作。列宁说:“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只是竖起了共产主义的旗帜”,而第二次代表大会则“形成了自己的组织,获得了明确而详尽的行动纲领”。②(www.chuimin.cn)


①《列宁全集》,第39卷,第33页。 
②《列宁全集》,第39卷,第266—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