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俄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

俄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

【摘要】:3月12日,起义工人得到6万名士兵的支持,他们攻占兵工厂,缴获4万多支步枪。二月革命在彼得格勒取得胜利并迅速扩及全国。正在前线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于3月15日宣布退位。当武装起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彼得格勒苏维埃代表大会于3月12日晚上在塔夫利达宫正式开幕。苏维埃从一产生就以革命权力机关的身份发布命令,管理国家事务。3月15日,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危机之中,从而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打开了大门。
  沙皇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它参加了世界大战,企图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结果适得其反。它强征1 500多万壮丁入伍,几乎占全国男劳力的一半。前线作战接连失利,丧失了波兰、立陶宛的大片土地,伤亡数百万人。后方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濒于崩溃。国家债务从1913年的88亿卢布增到1917年的500亿卢布。战争还造成政府统治危机。在战争的头两年就换了四个内阁首相。杜马和参议院的资产阶级地主党团在“信任内阁”口号下形成一支政府反对派。所有这些引起了劳动大众的强烈不满。一场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风暴日渐酝酿成熟。
  1917年初,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地工人不堪忍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不断举行抗议集会和罢工。3月8日,首都普梯洛夫工厂工人从郊区走进城市中心,举行示威游行。途中,其他工厂的工人以及许多排队等待购买面包的妇女也加入示威行列。在一些队伍中出现了红旗和“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标语牌。政府慌忙派军警去镇压,驱散了这里的示威群众,别处又出现游行队伍。这一天,参加抗议示威的人数超过12万。3月8日(俄历2月23日)①这一天成为二月革命的开始。
  3月10日,彼得格勒爆发了全城政治总罢工,参加人数超过30万。布尔什维克党散发传单,号召工人进行决定性战斗。第二天,游行队伍遭到军警开枪射击,近200人被打死打伤。工人奋起抵抗。3月12日,起义工人得到6万名士兵的支持,他们攻占兵工厂,缴获4万多支步枪。还捣毁警察所,攻进监狱,释放政治犯。3月13日(俄历2月28日),又有6万多名士兵转到工人一边。他们并肩战斗,占领了彼得保罗要塞和冬宫。俄罗斯帝国的双头鹰国徽被摘了下来。革命的红旗代替沙俄的白蓝红三色旗在首都上空飘扬。二月革命在彼得格勒取得胜利并迅速扩及全国。正在前线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于3月15日宣布退位。统治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了。
  当武装起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彼得格勒苏维埃代表大会于3月12日晚上在塔夫利达宫正式开幕。出席大会的代表最初约有50人,后来增加到200人左右。大会选举产生了执行委员会,主席是孟什维克齐赫泽(1864—1926),副主席是克伦斯基②和孟什维克斯柯别列夫。在执委会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占据了多数,布尔什维克党最初只有两名委员。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后,俄国大多数城市也相继建立了苏维埃。1917年3月,全国共有555个苏维埃。在全俄苏维埃成立之前,彼得格勒苏维埃起着全国领导中心的作用。
  苏维埃从一产生就以革命权力机关的身份发布命令,管理国家事务。它建立了军事委员会,负责维护革命成果;建立了粮食委员会,负责首都的粮食供应。3月14日,苏维埃发布第一号命令,规定所有部队都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领导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督管辖本单位的武器。苏维埃的活动表明,它已是新生政权萌芽。
  但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领袖认为,俄国无产阶级没有能力管理国家。他们以苏维埃代表名义同资产阶级分子谈判,让他们出面组织政权。3月15日,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原全俄地方自治机关联合会主席李沃夫公爵(1861—1925)任政府总理兼内务部长。立宪民主党(二月革命后改名为人民自由党)领袖米留可夫任外交部长,十月党(二月革命后改名为民族民主共和党)人古契柯夫任陆海军部长。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任司法部长。
  这样,俄国在二月革命后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是主要政权,掌握着各级权力机构。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它得到武装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但它自愿把政权让给资产阶级,甘居次要地位,成为辅助性政权。这种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不能长久保持下去的,其中必有一个要化为乌有。


①俄历自1900年3月起比公历晚13天。
②克伦斯基(1881—1970),律师,1912—1917年任杜马代表,劳动团分子。二月革命后加入社会革命党,历任临时政府的部长、总理。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  
  
  

 

  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急需确定自己的斗争方针。全党都期待列宁的到来。1917年4月16日夜晚,列宁从国外回到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汇集在首都的芬兰车站,热烈欢迎自己领袖的归来。列宁登上装甲车,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最后高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万岁!”
  第二天,列宁在党的会议上作了报告。4月20日,《真理报》发表了列宁的报告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
  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现在政权已由沙皇贵族阶级转到资产阶级手里,因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①新建的国家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要做到这点,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只要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就可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革命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
  列宁指出,革命向前发展的主要阻碍在当时是革命护国主义。很多人认为,为了保卫俄国革命必须护国,必须继续战争。而资产阶级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来转移群众斗争视线,同时以进行战争为名组织反动武装力量,伺机镇压人民。列宁要求全党耐心地向群众解释,说明当前的战争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只有政权转归苏维埃才能以民主的和平结束战争。
  列宁的讲话遭到孟什维克的强烈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内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认为当前的任务应是巩固工农革命民主专政,而不是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月21日,党的彼得格勒委员会以13票对2票否决了列宁的提纲。经过列宁的宣传解释,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5月7—12日,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七次(四月)全俄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有133人,代表着8万名党员。大会经过热烈讨论,通过了列宁提出的革命路线和政策。
  在《四月提纲》精神的指引下,布尔什维克党抓住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反复向工农大众说明:临时政府为了保护资本家、地主的利益,不会给人民带来和平、土地、面包;应该抛弃这个政府,把政权全部转归苏维埃。
  5月1日,俄国人民第一次公开庆祝国际劳动节。但就在这一天,外交部长米留可夫向协约国发出照会,声称俄国政府“决意完全遵守我们对盟国承担的义务”,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彻底胜利。5月3日,该照会公布于众。士兵和工人看到后大为愤怒,原来政府继续战争不是它所宣传的“为了保护革命”,而是要履行沙皇政府承担下来的“义务”,实现它的侵略目标。当天下午和第二天,10万群众自发走上彼得格勒街头,高呼“打倒米留可夫!”“打倒古契柯夫!”“公布密约!”“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口号。首都的示威游行得到莫斯科、哈尔科夫等城市的响应。各地的抗议示威表明,群众对临时政府的信任发生动摇,临时政府的统治陷于危机。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在俄历4月,历史上称它为“四月危机”。
  临时政府迫于群众的压力,先后解除了古契柯夫和米留可夫的职务。同时要求小资产阶级政党领袖参加内阁。5月18日,第一届联合政府成立。李沃夫继续担任总理。克伦斯基改任陆海军部长。孟什维克领袖策烈铁里和斯柯别列夫担任邮电部和劳动部长,社会革命党领袖切尔诺夫担任农业部长。
  6月16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在800多名有表决权的代表中,布尔什维克代表只有105名。大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对待临时政府的态度。孟什维克策烈铁里说,俄国没有一个政党愿意夺取政权,为国家的今后命运负责。列宁即席反驳道:“有的!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放弃这样做,我们的党也一样,它随时都准备夺取全部政权”。但是,大会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所控制,通过了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大会选举了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由256人组成,其中布尔什维克35名。主席是孟什维克齐赫泽。
  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彼得格勒50万群众于7月1日(俄历6月18日)走上街头。在示威群众队伍的上空,飘扬着数千面红旗和横幅标语:“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临时政府的统治再次陷于危机。


 ①《列宁全集》,第29卷,第114页。

 

 (www.chuimin.cn)

 

   为了便于领导革命,列宁于10月20日秘密回到彼得格勒。23日,党中央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讨论武装起义问题。列宁出席了会议,并做了报告。会议经过讨论,以10票对2票(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通过列宁起草的决议,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①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公然在孟什维克左翼的《新生活报》上发表声明,反对武装起义。列宁对这种泄漏党的机密行为非常气愤,写信给党中央,要求把他们开除出党。党中央向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提出警告,禁止他们再公开发表反对中央路线的声明。
  为了顺利开展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25日,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成立了军事革命委员会。这一机构名义上是为了监督彼得格勒军区的活动和首都城防工作,实际是准备武装起义的公开指挥部。它的主席最初是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拉兹米尔,后来是布尔什维克波德沃伊斯基。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在其中起了重要领导作用。
  11月2日,军事革命委员会向卫戍部队派出近60名政治委员。4日,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各团代表会议决定,凡向卫戍部队发出的命令必须有政治委员的签字,否则一律无效。这就使驻扎在首都的15万士兵完全处在苏维埃指挥之下。4日,彼得格勒2万多名工人赤卫队员建立中央司令部,直接受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领导。中央司令部主席是布尔什维克尤列涅夫。11月5日,拥有8万多名水兵的波罗的海舰队发表声明说:“准备在彼得格勒苏维埃的第一声召唤下,就手执武器支援革命”。所有的革命力量都有条不紊地进入战斗准备状态。
  临时政府企图阻止起义的爆发。11月6日清晨,派遣士官生和警察封闭了布尔什维克党机关报《工人之路报》的印刷厂。军事革命委员会根据党中央的决定,派革命士兵夺回了印刷厂。中午,《工人之路报》出版,号召人民起来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为了保证起义的顺利进行,11月6日上午托洛茨基、斯维尔德洛夫、加米涅夫等11名中央委员举行会议,决定各中央委员不得离开起义指挥中心—斯莫尔尼宫,并在彼得-保罗要塞建立后备司令部。会议还委派斯维尔德洛夫等人负责起义的某方面工作。
  反动阵营也在准备搏斗。6日上午,克伦斯基到玛丽亚宫向预备国会发表演说,要求预备国会支持政府采取坚决行动对付布尔什维克暴动。克伦斯基不等预备国会对他的要求作出决定便匆忙回到冬宫。他打电话给前线司令部,要求紧急抽调可靠部队集结首都。彼得格勒军区司令波尔科夫尼科夫要求各团驱逐军事革命委员会派去的政治委员,并命令士官生和哥萨克队伍开赴冬宫,保卫临时政府。
  面对兴起的革命,小资产阶级阵营陷于恐慌和分化状态。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反对布尔什维克掌权,也害怕国内战争。11月6日,孟什维克领袖唐恩在预备国会慌忙提出议案,要临时政府向交战国发出立即开始和谈的建议,宣布没收地主土地并把它交给土地委员会管理,尽快召开立宪会议并确定具体日期。但临时政府拒绝接受这三项建议。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陷于束手无策的软弱地位。社会革命党中的左派则站到布尔什维克一边参加起义。
  起义开始后,军事革命委员会中的一些成员认为以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名义夺权更为有利,主张把最终推翻临时政府放在大会开幕之后。托洛茨基提出,政权问题应由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列宁对起义的拖延十分忧虑。6日晚,他从匿居地写信给党中央,要求立即发起进攻。半夜,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直接指导武装起义。
  起义的步伐明显加快。午夜两点,起义者占领了车站和中央发电站,7日清晨,夺取了国家银行和电话总局。克伦斯基见形势不妙,乘坐美国使馆的汽车逃出彼得格勒。
  7日上午,整个首都几乎全部落在起义者手中。10点,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7日下午1点,玛丽亚宫被起义者占领,预备国会被驱散。临时政府成员龟缩在冬宫之中,妄图负隅顽抗。为了消灭敌人的这个最后巢穴,军事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战地指挥部,由波德沃伊斯基、布勃诺夫、安东诺夫-奥弗申柯等人负责。下午6时,大约2万革命士兵、水兵和赤卫队员包围了只有3 000人守卫的冬宫。为了避免流血,战地指挥部向临时政府提出最后通牒,命令它在20分钟内投降,但遭到拒绝。
  11月7日晚9点40分,彼得-保罗要塞的大炮开始向冬宫开火,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也响起了大炮的轰鸣。接着,革命士兵、水兵和赤卫队员从四面八方向冬宫发起冲锋。在波德沃伊斯基等人率领下,起义者很快就突破冬宫的外国防线,冲进了大门。他们涌上楼梯,扫荡着士官生,搜索着冬宫的1050个大小房间。深夜1点50分,部长们隐匿的房间大门被打开。安东诺夫-奥弗申柯拿着手枪站在部长面前说:“以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了”,并下令逮捕了他们。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辉煌胜利。由于11月7日这一天是俄历10月25日,所以人们称这次革命为十月革命。


①《列宁全集》,第32卷,第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