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史卢均,字子和,原籍是范阳人,唐朝文宗时人,代替李从易担任了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等官职。他为官清正,为人刚直,品性高洁,恪守道义,不为厚利所动。也正因为这样,他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商贾尊敬,处理了岭南一带长久以来,积存的很多问题。
史卢均任职管辖的范围,正好有南海海运这个肥缺。南海这个地方素来是海上的交通贸易的中枢繁华之地,加之岭南虽然是尚未完全开化,却是物产丰富的地方,有着很多内陆难得一见的独特物产,所以就使得广州一带船只往来更为频繁。海上交通方便,各地的富商居贾都带着珍奇异宝纷纷集中到这里来,希望换回岭南的珍玩。以前,凡是来到岭南这样蛮荒之地任职的官员,大都要巧取豪夺,在这里发财致富,凡是做过南海官员的,没有一个不是满载而归的。唯独史卢均在这里非但没有中饱私囊,肥肥的镂上一笔,反倒为了接济一些被发配岭南的落难官员,使自己本就清寒的生活更为拮据。对于获利丰厚的海事,他只让一位忠直的监军去管理,自己从不介入,决不染手。
据说,史卢均上任伊始,当地船舶商贾,都按照老规矩纷纷前往史卢均所在的官府,或送大礼,或要以低廉的价格把珍奇异宝卖给史卢均。史卢均一概没有理会,甚至直接就拒于门外。这些商人一时间摸不着头脑,此前的官员们哪个不是能拿多少就那多少,这位新上任的大人究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真不知道是胃口更大,难以伺候,还是真的来了位清廉守德的好官?多数人虽然满腹狐疑,但是还是无功而返,决定再观望一下好做决定。可其中有位姓钱的商人,自认为自己对“官”之一字实在是摸的太过透彻,哪里有见好处害怕烫手的官儿?只是大家还是没有触到点子上而已。他经过多方打听,终于获致,史卢均虽然爱好广泛,但是篆刻一样尤为痴迷,十分喜欢收集各种印章。于是,他多方找寻,终于以高价购得一方有如古董的玉章。恰好,这位钱姓商人也是范阳人,就以同乡拜会的名义,带着那方珍贵的印章去见史卢均。
这次果然没被史卢均直接拒绝在府门外边。两人相见当然先说了些家乡的闲话,渐渐地钱商人就把自个现学的关于刻石印章的知识搬出来,和史卢均讨论起来。史卢均果然大感兴趣,还以为碰到了同道中人。就势,钱商人拿出那方玉章,名义上是想请史卢均加以鉴定。史卢均一见,就有些爱不释手,这当真是一方难得一见的印章珍品。他一面连声称赞,一面仔细把玩。商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知道自己这次是踩对点了。看看时机已经差不多了,商人就煞有介事地说,要是大人这样喜欢,他大可将这方玉章赠给史卢均。史卢均一听不禁顿了一下,把手中的玉章放在了桌子上,他微微一笑,说:“君子不夺人之爱啊!这方印章对于喜爱金石的人来讲可谓无价之宝,钱君怎么可以忍痛割爱呢?我也不能就这么夺人之爱啊!不可不可。”钱商人没想到对玉章那样爱不释手的史卢均会拒绝的如此干脆。一时情急,商人本性表露无疑。他说:“大人不愿夺人之爱,可是小人却好成人之美。若是大人觉得心中不安,大可按市价将之收购。”史卢均听罢哈哈大笑,说:“只怕这市价远非我薪俸可以承担,还要以海事从中弥补,可是下官已经对海事另有安排,自己决不插手,这让我如何担的起这方珍贵的玉章?钱君,还是好好珍惜这方无价之宝吧!”被史卢均这样点明,钱商人再也不好纠缠下去,只得收起玉章灰溜溜地告辞了。从此,史卢均不染海事之名更为远播,很多商人都依法守制,再也不想旁门左道了。(www.chuimin.cn)
史卢均不只在海事上清正自重,更以自己公正有德的高洁品性,在当地做了很多为后人称道的政事。对开发岭南,解决当地的著民矛盾都有很大帮助。他重德守礼,宽厚仁爱,到广州后,对土著居民与外来居民的冲突,不再采取简单地压制土著居民的办法来加以管束,而是从各自的风俗习惯着手,妥善解决了婚姻、圃产等令人头痛的纠纷问题。当时在岭南,还有许多被流放到那里的官员的后代,由于贫病交加,即使遇到了皇帝大赦的机会.也无力返还家乡。史卢均对这些人善加礼遇,甚至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钱来为他们解决无力承担的婚丧嫁娶,抚孤养老之事。他的德行操守,使得远近的乡人商人都十分敬重,很服从他的教化,一时间使得岭南原本的蛮夷未开之地,也渐渐有条理起来。
以德服人,不以威压人,这应该是儒家治国治家的最高境界。能够做到这点,首先就要做好自身操守德行的修养和锻炼。只有自己率然做到克己正身,品性卓绝,才能够以德服人,令人敬仰,而自愿追随。
史卢均在自我修养上,真的做到了这样的境界,不但兼惠爱人,更能慎独克己,所以才能治理一方达到这样升平的地步。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孙嘉淦走上仕途后,以居官清廉,克己修身,直言敢谏而闻名。于是雍正下令,提升孙嘉淦为国子监司业。孙嘉淦的“居官八约”是:“事君驾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础其无用,自守独避人,以清爽摄取。”因而,孙嘉淦的官威声望都十分好,直至去世除了恶言中伤的,孙嘉淦在自守自制上,从没落人口实。乾隆十七年,孙嘉淦放任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第二年因病去世,享年71岁。......
2023-11-27
王羲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书圣,除了天分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对书法孜孜以求的执精神。而且,必须亲眼看着王羲之吃完,要不就会出问题。进了书房,一看可乐了,只见王羲之满嘴乌黑,手里还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幕王羲之食墨。王羲之说完这话,举起左手来,还要把蘸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塞。王羲之听夫人这么说,才停住了笔,抬头一看夫人手里拿的黑馍馍,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把墨汁当蒜泥了,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2023-11-27
弟弟告辞了张仲景,放心地走了。张仲景的弟弟找了很多医生,这个说是疖子,那个说是毒疮,没有一个人认识。张仲景接到弟弟的信,十分高兴,“王神仙的医术一定很高明,我应该去向他学习讨教。”张仲景把这些医理深深记在心里,写在本子上。王神仙被张仲景虚心好学的精神感动了,立刻摆酒款待他。......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蔡元定,出生在南宋时期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蔡元定缓缓走进来,口称“恩师,请收下我这个弟子吧。”不但对答如流,更有自己的见解,在某些问题的论述上,甚至有超过朱熹之处。朱熹听了,非常惊讶,十分感慨地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不敢,不敢”,蔡元定赶忙跪下说:“我是来投师学习的,老师十分抬举我,弟子非常惭愧,还是请恩帅收下我这个弟子吧。”......
2023-11-27
原来郑墨想让哥哥出面到当地县令那里说情,一下子弄得郑板桥很不自在。原来,郑家与邻居的房屋共用一墙。同时另附上一首打油诗:千里告状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郑墨接到信,羞愧不已,当即撤回了上诉,向邻居表示不再相争。表现了郑板桥的宽容大度,认定了吃亏是福,让了一墙,免去了诉讼之累,使得自己的心安,也保持了邻里之间的融洽关系,实在是有好处的。......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