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那年,范冉就在县衙当了一名小吏。范冉在游学期间,结识了王奂。此人熟读《五经》,专心学业,不交势力之徒,很对范冉的脾气。范冉讲完话后,便起身告辞,拂衣而去。范冉的不甘服侍权贵,不愿为趋炎附势之徒,不做被施舍之人,正是世间最为难得的气节。以范冉的聪明才智,在乱世之中辅助权贵,成为人上人是轻而易举之事,能够拒绝各种诱惑,避免食人嘴短,宁愿感受贫困,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2023-11-27
孔子在教育上奉行“有教无类”,主张人不分贫宙,不分贵贱,一律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要拿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孔子就收他为学生。因此,在孔子的学生中,既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又有新兴地主和商人的子弟,也有小生产着和贫贱家庭的子弟。相依孔子的学生有三千多人,其中有72人学得最好,核后人称为’七十二贤人。。孔子的学生曾多,就是这“七十二贤人”之一。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咨国甫武城人。后世都答称曾参为曾子,他在儒家的道德修养观念的架构上有独到的贡献。
曾参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穷,他不能像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只要专心治学或是仕途就可以了,他需要参加农业生产,每天耕田种地,贩卖布匹,这样才能维持生活。不过曾参很喜爱读书学习,后来他拜孔子为师,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由于他的勤奋好学,持之以恒,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曾参当年在乡间生活的时候,经常是衣襟破烂,有的时候几天吃不上饭,将近十年没有制作新衣。有时稍微动一下帽子就会把系帽子的绳子弄断,稍微整理一下衣服,就会捉其襟而见其肘,提起前襟就露出脚后跟,但是他毫不在乎。反而在去工作的道路,拖着锄头,推着车子,大声朗诵《诗经》,声音洪亮,有若洪钟,和路边的水塘都产生了回响。
后来鲁国国君听说贤人曾参身穿破旧的衣服在田地里辛苦耕种,觉得这样实在和一位贤士学者不相符合,于是就决定送给他一块封地。国君在赐赠给曾参的时候,派人告诉他说:“请你用这块封地的收入做一些衣服吧。”曾参车扯自己身上的破旧衣衫,笑了笑,没说什么,也没有接受。鲁国国君很是不死心,反复派人送来,曾参很坚决地一再地拒绝。使者不解地问:“这并不是您向别人索求的,而是人家主动奉送您的。有什么理由您非不能接受呢?”曾参回答说:“我听说,接受人家的东西,就要害怕人家;给予人家东西,就要傲视人家。即使鲁君的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曾参到底是没有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曾参说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www.chuimin.cn)
如果一个人通过反身自省,感到自己是忠诚踏实的,那便是最大的快乐。如果有人对自己蛮横无理,作为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反身自问是否有不对的地方。
曾参不接受鲁国国君的赠礼,他的德行修养使他即便是别人馈赠,也不可以接受,这样他才能够对自己忠诚踏实,也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十八岁那年,范冉就在县衙当了一名小吏。范冉在游学期间,结识了王奂。此人熟读《五经》,专心学业,不交势力之徒,很对范冉的脾气。范冉讲完话后,便起身告辞,拂衣而去。范冉的不甘服侍权贵,不愿为趋炎附势之徒,不做被施舍之人,正是世间最为难得的气节。以范冉的聪明才智,在乱世之中辅助权贵,成为人上人是轻而易举之事,能够拒绝各种诱惑,避免食人嘴短,宁愿感受贫困,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2023-11-27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后来,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宫制造宝剑和其他用品。此后半个月,蔡伦天天到造纸作坊去,观察工匠们的造纸过程,有时还帮忙挑水或者用榔头捶打青麻,很受工匠们的欢迎和尊重。蔡伦时刻都在思考改进造纸的方法,但苦于无从入手。蔡伦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地技术人员和工匠一两千年的不断改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纸、包装纸、建筑板纸等,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11-27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所以他以佣书、作幕僚为生,从2岁起开始撰写他耗费毕生精力的《国榷》。反倒是因为要编修《国榷》时时要买书或是找寻别的材料,还要耗费钱财。谈迁为这大哭了一场,一夜之间,衰老了很多。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振奋起来,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2023-11-27
艾子诚是河北宁河艾邻村人,他降生的时候,父亲艾文仲因误伤人已经逃到东北。艾子诚长大一点后,问父亲是谁?艾子诚满20岁的时候,母亲病死。说毕,告别乡亲毅然决然到东北去寻找父亲。艾子诚过了山海关,见人就问,特别是遇到河北老乡,更是细问。一老人见了,给他吃点干粮,问他为何到此,艾子诚都一一说了。经子诚说明出生年月日,父子才抱头痛哭相认。子诚又替老父还清旧债,然后父子一同回到河北老家。......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