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就占了三大家。苏家之所以能获如此高的荣誉,跟有良好的家教和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分不开的。苏家三代都很亲热,这必然对其家庭成员的成长起了良好的影响。
苏洵年龄很大才决定志求学,因妻子程氏贤淑,为其操持家计,他无后顾之忧,所以能专心致志游学四方,因而文才大进,终于有成。作为父母,苏洵和程氏对苏轼、苏辙兄弟教育有方,尤其重视道德教育。父母的仁慈思想对其兄弟也有影响,苏家有五亩园林,苏洵夫妇爱护鸟雀,不许童仆伤害,故百鸟前来筑巢林上。父母对儿子教育的重视和对鸟雀的仁爱,对苏轼、苏辙兄弟的忠诚仁厚性格的形成是很有关系的。
苏洵博学善文,融百家之说自成一家,他是蜀学派的创建者,苏轼兄弟为文学其父,是蜀学的中坚。
苏轼为文有其特色,正如他所说:“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辙幼时也受教于兄苏轼,因苏轼学先成,苏询命辙向兄学习。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关系也是师徒关系,故彼此感情甚深。后来父子三人一举成名,都是父教子,兄教弟的结果。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苏洵率领苏轼、苏辙兄弟赴京秋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当时北宋文章宗师欧阳修见苏辙文,不胜佩服地称赞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宋仁宗初读轼、辙制策,也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为太子时特别喜欢读苏轼文章,有一次在宫中,读文章都忘记了吃饭,称天下奇才。苏洵虽不中,但文名在京大扬,欧阳修得读其所著书二十二篇,大为赞赏,公卿大夫因之争相传阅,一时学者竞效其为文。
苏轼、苏辙兄弟既有相同的政治理想和生活志趣,又有相同的仕途遭遇,因而在得意时互相勉励,失意时彼此关怀和劝慰。又因志趣相同、情深似海,当两人入仕后各自东西,常为离别而悲感交集。他俩阔别七年后,在徐州始再会,宿于逍遥堂,所以苏辙写的《水调歌头》说:“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可是,在徐州相会四个月左右,又要离别,苏辙感到无限悲愁:“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愁。”辙为不能实现与兄阜退相聚之约而无限悲伤。苏轼也是“恨此生,长向离别中,凋华发。”,在几十年的宦海浮沉中,他经常是“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为解离别愁,兄弟俩只能以互相唱和为慰藉。苏轼曾对弟苏辙说:“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可见兄弟手足情之深。(www.chuimin.cn)
苏轼对妻子也同样情深。他的家庭生活,几经周折,几度悲哀。十九岁娶王弗为妻,王弗二十七岁在京师病逝。十年后他写的《江城子》一词仍深切怀念他这“敏而静”的贤内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在梦中见她:“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后他娶王弗堂妹王闰之为妻,她也是一位贤淑的女性,追随苏轼宦海浮沉,四处奔波,历尽苦难,二人相爱相伴二十五年后,闰之年于四十六岁时也病逝于京师,这对于苏轼又是一次莫大的打击。苏轼在其《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表示对她无限爱情的悲伤说:“巳矣奈何,泪尽目干。”后他纳一妾朝云,在他写有关朝云的诗词中,反映他对她无限热爱,而她随他贬惠州时也死了,苏轼悲痛不已,这时他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
苏轼有三子,即苏迈、苏迨、苏过,在苏轼教诲下,都善为文。苏轼下半生都处于贬谪之中,其幼子苏过始终追随,尤其在最后一次被贬时,妻子也已经去世,幸有苏过随侍,苏轼才不至于孤独。当他这个谪官被召回时,途经常州病逝,苏过葬父于汝州郏城小峨眉山后,便安家于颍昌。苏过因随侍父亲,得到经常教诲,故道德文章大进。他著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早行于世。时称苏轼为“大坡”’;故称苏过为“小坡;其叔苏辙常赞苏过孝顺,以训宗族,说;“吾兄远居海上,惟成就此儿能文也”。
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家庭既是社会的构成单位,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于世所不可或缺的。家庭问题、家庭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等。
“父慈子孝”,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道德所大力提倡的,也是中国人所极力恪守的训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现实生活中我们更是应该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优良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从这时起,苏洵又开始发愤苦读。有一天,苏洵正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过的书稿。一时间,引起朝廷上下的震惊,京城内外的学者对他的文章赞不绝口,并且争相效仿苏洵文章的写法。后来经过许多年的努力,苏洵在文学上的造诣终于有了巨大的飞跃和提高,他和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都成为了有名的大文学家。......
2023-11-27
天色黎明,苏小妹的轿子就到了。等到结婚之日,苏小妹才认出新郎原来就是在庙里纠缠自己的疯道士,便想出新婚之夜三难新郎的主意,以回敬他在庙里对自己的不敬,同时也跟他开一个玩笑。洞房之夜,苏小妹将秦观关在门外,命丫鬟给他三道试题,答出来,才能入洞房。秦观心想,肯定是小妹不满我在庙中试她,想为难我呢。......
2023-11-27
庄子不相信,就说:“我让掌管生死的鬼神恢复你的形貌,归还你的肌肉骨骼,送还你的父母妻子和朋友,乡亲,你愿意么?”从此,庄子进一步悟到了死亡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安乐之事,既然死比生还快乐,死亡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庄子对待死和生采取了一种“齐一生死”的态度,即生和死是一样的,死并不可怕。庄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生和死的参悟和实践实在是一种凡夫俗子无法达到的境界。......
2023-11-27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文种将范蠡举荐给勾践,成为勾践的股肱之臣。吴军大胜,直捣越国境内,占领了越国首都会稽,迫使勾践率五千残军退守会稽山。范蠡追随勾践20多年,献计献策,忠心耿耿,屡建奇功。范蠡不贪功利,两度逃官,这也是他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范蠡功成身退,虽然说是他所采取的远避祸患的一种对策,但能够在纷繁的政治斗争中看轻功名利禄,决然退出历史舞台,也是不容易的。功成名就之后要懂得明哲保身。......
2023-11-27
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因而,可以说修身的前提在于端正思想,也即养生先要养心。他认为,养生更应注意内外功夫的结合,应以养心来养生。这就对人们提出了养心的要求。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非常讲究平常自在。“求放心”就是寻求放逸掉了的本心,回复固有善性、童心。“求放心”也就是静下心来,不再为世俗的卑劣所干扰,保持内心的平和纯朴。......
2023-08-03
研究中国美学的起源就需要从夏商周这三个朝代说起,这是中国礼乐文化产生的三个重要时代。这三个时代的礼乐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举足轻重,甚至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如果我们要探寻中国古代美学的源头,必然要从研究三代礼乐说起,三代礼乐可谓是中国美学的源头。......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