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高适边走边谈,不觉已到了黄鹤楼前。李白高适来到黄鹤楼上,凭栏远眺,只见江湖烟波浩渺,隔江相望,对岸的汉阳城绿树掩映,鹦鹉洲百草丰茂,如同一幅壮美的图画,扑入眼帘。李白接过笔,又要纸。李白将笔在墨汁里蘸饱了墨,挥笔便写。可是今天,李白却是落不下笔了,真是一反常态。......
2023-11-27
一天,辛弃疾又来了灵感,大笔一挥,写下了《永遇乐》千词,首章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又曰:“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侄。”寓意感慨,则曰:“不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有个习惯,每出得意之作,总要让歌女在宴会上演唱,既让众人欣赏,又要征求意见。这次,辛弃疾又有了得意之作,当然,不能不按老规矩办了。
于是,辛弃疾摆下宴席,邀请了诗文好友。席间,歌女们数次演唱了辛弃疾的新作。演唱完毕,众人齐声叫好,恭维之词不绝于耳。辛弃疾心中很高兴,但他还是说:“各位不要只叫好,还是给我挑挑毛病吧。”
“不敢,不敢……”,大家推辞着。
辛弃疾又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嘛。人们往往不容易看到自己作品的缺点,不知道缺点怎么改呢?各位不要顾虑,还是给我的词挑挑毛病吧。”
众人还是不吱声。
没办法,辛弃疾开始点将,挨个征求意见。(www.chuimin.cn)
在座有位年轻人,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年少有为,敢于发表意见。当辛弃疾点名让他提意见时,岳珂有些犹豫,因为在座的大多是长辈,且为文坛名流,哪有自己挑毛病的道理。但他看到辛弃疾十分诚恳,便直率地说:“待制(指辛弃疾)之词,脱古去俗,自成一家,确是好词。但要精益求精的话,我倒有点儿疑义。”
辛弃疾一听,非常高兴,立即来到岳珂身边,让他快说。
岳珂见辛弃疾一片诚意,疑虑全消,直率地说:“待制之词,前篇豪视一世,独首尾二腔警语有些不相似。新作用典又有点儿多了。”
辛弃疾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斟满一杯酒,双手递到岳珂手中,自己又斟满一杯酒,手举酒杯,对岳珂说:“你的话正好说中了我的毛病,我就是爱用典故。”说完,两人哈哈大笑,一饮而尽。
在座众人也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宴会进入高潮。
宴会以后,辛弃疾便按岳珂的意见重新修改,一天改数.十遍,还是不满意,一直改了一个多月,才最后改完。正由于辛弃疾有这种虚心求教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才写出了那么多千古不朽的佳作。
毛泽东曾经说过“世上就怕‘认真’两个字。”其实,这里面是包含非常博大精深的道理的。认真所反映和体现出来的并不仅仅是事情本身,而是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性情之所近。这一点对于身处较为尊贵和取得了较大成就的人更是值得推重和学习。辛弃疾作为宋代文坛的一代词宗,还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能够一丝不苟的加以改正自己的不足。其意义也就非同一般了。修身养性最不容易做到的就在于平凡、琐碎的小事中向着目标持之以恒。这或许就是辛弃疾的炼字中所体现出的“一丝不苟”和毛泽东所说的“认真”吧。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李白、高适边走边谈,不觉已到了黄鹤楼前。李白高适来到黄鹤楼上,凭栏远眺,只见江湖烟波浩渺,隔江相望,对岸的汉阳城绿树掩映,鹦鹉洲百草丰茂,如同一幅壮美的图画,扑入眼帘。李白接过笔,又要纸。李白将笔在墨汁里蘸饱了墨,挥笔便写。可是今天,李白却是落不下笔了,真是一反常态。......
2023-11-27
范乔的曾祖父范冉是汉朝的隐士,父亲范粲是晋朝的隐士。范乔的父亲范粲是个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名士。朝廷怪罪范粲未经批准就擅离职守,将他降为乐清县令。由于司马氏集团加紧篡位夺权的步伐,范粲便以有病为由,长期闭门不出,没有继续当官,直到太康六年去世,他装病6年一声不吭。吏部郎郗隆也认为范乔是最理想的人选,便任命范乔为乐安县令。范乔以有病为由,加以谢绝,不去赴任。......
2023-11-27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爱民如子,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归还被强夺的土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2023-11-27
王密见到杨震后,十分恭敬,并于当天夜晚赶到杨震下榻的驿馆前来拜见。但杨震始终没有接受。他们多次想买通杨震都遭到拒绝。安帝由于过分宠信王圣等人,仍然没有采纳杨震的意见。安帝听信谗言,下旨将杨震免官,遣返原籍。延光四年三月顺帝即位后,杨震冤案才得以昭雪。为嘉奖杨震的忠贞与清廉,朝廷以礼将他改葬于华阴潼亭,并立石碑记载他一生的功德。杨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照样严格要求自己,不受重金,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2023-11-27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董狐,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一天下午,赵盾来到当时负责编写晋国国史的太史官董狐那里。赵盾听到这里脸色变得异常难看,真想杀了董狐,可是董狐却面不改色,接着说:“作为一个史官,丢了脑袋对我而言是件小事,丢掉了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节操可是大事。”正如董狐所言,作为一个史官,最重要的就是诚信,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是对后代人的欺骗。......
2023-11-27
管宁16岁时,父亲去世。周围的人在管宁的影响下,也慢慢懂得彼此体谅,为他人着想。等到他兴奋地跑回来,想告诉管宁外面发生的事情时,管宁已经拿起一把刀,把他们共同读书时坐的席子割断,将座位一分为二。所以管宁鄙视他,不愿与之为伍,愤而割席断交。而华歆在管宁割席的震动下,开始反省自身的道德修养,逐渐消除了以往那些不良习气,后来官至尚书令,终有所成。管宁的事迹无疑是极好的例子。......
2023-11-27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老人走后,苏轼暗下决心,要从头学起,于是便在原来的对联上面各加上两个字,将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由于苏轼具有“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宏大志向,他在二十一岁时候就考中了进士。与一般人的志向和理想不同,著名的大文学家苏轼的志向竟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这一目标看似广大,其实正是苏轼立志多读书多识字学习知识的伟大心愿。......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