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县自明本志令[三国·魏]曹操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近人整理为《曹操集》。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曹操今传文赋中,此文最具这种特色,值得后人借鉴。而遭值董卓之难[19],兴举义兵[20]。后领兖州[23],破降黄巾三十万众[24]。后孤讨禽其四将[27],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28],发病而死。......
2023-11-29
建安十五年春天的一个深夜,军营中一片寂静。在军帐中,烛火摇曳不定。曹操放下手中的笔,看着案上刚刚写成的新诗《短歌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夜的乌鹊在寻找着归宿,当世的人才在寻找依托:山越高,越显得雄伟挺拔,海越深,越显得浩瀚无边,贤才越多事业就越兴旺。昔日的周公,一听说有贤才来访即使正在吃饭,也要把食物吐出,接待访者,我为什么不能向他学习呢?”
曹操起身,在军帐中蹁来蹁去,吟诵着这渴求贤才的诗篇。人才,人才,他的事业太需要人才了。
猛然间,曹操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年轻英俊的面庞。郭嘉,这位军中谋士,正是因为遇到了他,才充分展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那还是在十一年前,曹操手下的谋下领来一位年轻人。只见这个年轻人英俊挺拔,明亮的眼睛中闪着聪慧的光芒。这个人就是郭嘉,年仅二十岁。他从袁绍处逃出,投奔曹操。
曹操热情地接待了郭嘉。他问郭嘉:“你刚从袁绍那里来,听人说他招纳了很多贤士,是真的?”
郭嘉回答:“这看怎么说了。袁绍对投奔他的人,首选讲门第,论资历,重用的全是自己的亲戚子弟,或是他家的门生故吏。像我这样出身卑贱的人,他根本看不上眼。所以,我再也不愿意呆在他那里了。”
随后,郭嘉和曹操畅谈国家大事,特别谈了他对统一中国的想法。曹操被他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分析吸引住了。他为得到这样一位年轻的贤士而高兴,破格提拔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不料,曹操的这项任命在土族出身的官员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天,世代在朝中做官的陈群怒气冲冲地找到曹操,他质问道:“郭嘉这小子是什么人,值得您这样重用他!”
“我只知道他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谋士,”曹操又不慌不忙地反问道:“你说他是什么人?”
陈群凭空诬蔑说:“听人说,他的品质很糟糕,比如……比如……”他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了。
曹操逼视着陈群:“你说他品质不好,有什么证据吗?没有证据,就是诬陷。”
陈群继续狡辩说:“他出身贫贱,既不是‘秀才’,也不是‘孝廉’。凭什么重用他!”(www.chuimin.cn)
原来,东汉王朝委任官吏,实行的是所谓“察举”“征辟”制。做官的先要由地方上名门豪族提名,补提名的人,或者称为“秀才”,或者称为“孝廉”,然后再由朝廷和官府加以任用。就这样,提来提去,能当官的大都是那些皇亲国戚、豪强官僚的亲朋子弟。这种选官制度,不过是他们保持和扩大世袭特权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曹操把脸一沉,斩钉截铁地说:“请回去吧,我唯才是举,量才录用,这和出身没关系。郭嘉我是用定了!”
陈群白费了半天气力,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只得狼狈地走了。
过了几天,曹操同郭嘉谈起这件事,郭嘉笑了,他对曹操说:“我们家乡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哈哈哈哈!”曹操开心地笑了起来:“好!这首民谣揭得透!骂得好!”
从这以后,曹操对郭嘉更信任了。他们俩常常同席而坐,并马而行。每当有重大的军事行动,曹操都要反复征询郭嘉的意见,请他出谋划策。
郭嘉随军十一年,在曹操一北方的几次重大的战役中,都起到了决策取胜的高参作用。曹操多次赞扬郭嘉说:“能帮我建立大业的,必定是这个小伙子啊!”
不幸的是,这位年轻有为的谋士不久病故了。郭嘉的夭亡,使曹操悲痛欲绝,他顿足长叹说:“可惜!可惜!”
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他看着剩下的残兵败将,更加怀念郭嘉。他痛哭失声:“要是郭嘉还在,这一仗也不至于败得这样惨啊!”
帐外的更鼓一声接着一声,打断了曹操的凝神沉思。他抚案自问:难道就没有像郭嘉一新陈代谢人才被埋没于草莽之中吗?他们也许像郭嘉最初一样,被排斥官场之外。
于是,曹操铺开纸笔满怀激情,挥笔写下了《求贤令》。
“天下尚未平定,目前是迫切需要人才的时候……天下还有没有穿着粗岂有此理短衣,却才能出众。像姜太公那样在渭水河边钓鱼的贤才呢?还有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着‘盗嫂受金’的坏名声,却没有遇到魏无知那样保举他的谋士呢?各级官吏一定要努力发掘并向我推荐这种被埋没的人才,我一定根据他们的才能,恰当地任用他们。”
建安十九年十二月,曹操又下《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令中提出对于有某些缺点的贤能之士,也要同样予以任用,并强调说:“人有某些缺点,在所难免,能因此就不用他们吗?选官的人员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以,有才之士被埋没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了。”
又过了三年,曹操六十三岁了,他更加思贤若渴。第三道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下达了。
这项指令说:“对那些确实英勇果敢,能够舍生忘死与敌人拼死战斗的人,对那些屈居下僚而本领高强,能够胜任将军、郡守职务的人,对那些即使有不光彩的声名,有过被人耻笑的行为,或者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级官吏一定要把自己所知道的推荐上来,不得把他们遗漏了。”
三次求贤令的颁布,使曹操手下聚集了很多人才,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局面。他们在曹操的统一事业中,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曹操自从举兵开始,就注意招揽人才。他有“周公吐哺”的谦逊,有“天下归心”的气魄,有破除门阀观念的胆量和“唯才是举”的决断。正是由于他雅量容人,广开贤路,才使自己的手下,积聚起一大批能人,才使他的雄心壮志得以实现。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让县自明本志令[三国·魏]曹操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近人整理为《曹操集》。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曹操今传文赋中,此文最具这种特色,值得后人借鉴。而遭值董卓之难[19],兴举义兵[20]。后领兖州[23],破降黄巾三十万众[24]。后孤讨禽其四将[27],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28],发病而死。......
2023-11-29
在这样的形势下,曹操却采取了同这些人完全不同的策略:他以尊王室的面目出现,把皇帝牢牢掌握在手里,再以天子的名义去和天下诸侯一争雄长,这就是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表明曹操目光远大,在当时与曹操集团对立的其他集团中,也有人曾提出相同的主张,却没有得到采纳和贯彻。......
2023-08-20
这是一则充满着求才热情的求贤令。在曹操看来,不只“受命”之君、“中兴”之君应该求贤若渴,就是他所处的大乱世,也应把“求贤之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二道求贤令制定于建安十九年的十二月。这道求贤令可以看成是第一道求贤令的补充和发展。实际上还是第一个求贤令中强调的“唯才是举”。第三道求贤令发布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八月。......
2023-08-31
在游览魏都旧墟时,我们诵曹操的《短歌行》及《让县自明本志令》。乃作《过魏都》联诗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
2023-11-27
曹操早就有意征讨袁术,袁术陈国杀人劫粮事件发生后,更坚定了曹操出兵的决心。建安二年九月,曹操正式出兵,东征袁术。曹操不论是由豫州南下还是东进徐州,势必夺取此地,拔出袁术深入中原的这只“触角”。蕲城,曹操志在必得,袁术却连应战的勇气都丢了,尚未开战,袁术败局已定。经过与吕布、曹操的两战,袁术帐下大将多死于阵前,士卒也死走逃亡,所剩无几。曹操此次东征,不仅消灭了袁术主力,还收了一员大将——许褚。......
2023-08-26
建安三年三月,春暖花开,曹操决意再次领兵南下,三征张绣。曹操此次誓要消灭张绣,彻底解除其对许县的威胁。这时,张绣不在宛城,退守南阳郡治下的穰城,曹操与张绣的战争始终在南阳郡境内各县之间拉锯。此次南征张绣,出征前,曹操再次严明军纪,严禁军士沿途践踏百姓庄田,违者军法从事。安众破敌曹操大军深入南阳,将张绣围困于穰城。张绣军很快又追上了曹军,两军一场混战,张绣赢了。......
2023-08-26
建安十二年二月,曹操率军回到大本营邺城。志得意满的曹操在品尝胜利果实的时刻当然没有忘记跟随自己一路征战的文武大臣。如今大业已成,自然要对追随自己的有功人员论功行赏。天下之定荀彧之功在曹操的众多功臣中,功劳最大厥功至伟者当数荀彧荀文若。以荀彧的功劳当之无愧。荀彧引荐给曹操的同为颍川人的郭嘉,成为第三号功臣,论功行赏被封洧阳亭侯。......
2023-08-26
笑容背后,曹操在内心已与这位昔日一起偷新娘子的好友彻底决裂。“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曹操对待皇帝的态度。曹操听从毛玠的主意,专程赶来,将献帝从洛阳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曹操是个做事细心周全的人,他将皇帝的生活安排地妥妥帖帖,让皇帝住好吃好,还送来了一大堆生活用品。献帝马上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还在许县修建了皇家祠堂,打算在此定居。......
2024-0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