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东汉的时候,河南南阳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医生,名叫张仲景。他一生为民治病,救死扶伤,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虽然已有了名气,但还是勤奋好学,四年寻访名医,虚心求教。
有一年,张仲景的弟弟要外出做生意,临走时,对哥哥张仲景说:“哥哥,我这次出远门,很长时间回不了家,你给我看看,在外面我会不会得什么大病。”
张仲景细心地给弟弟抚了脉,说:“哎呀,明年只怕你要长个瘩背疮。”
弟弟着急地说:“这怎么办!瘩背疮长在背上,我看不见,摸不着,又回不了家,怎么办呢?”
张仲景安慰弟弟:“不要紧,我给你开他药方到时候,服了这药,可以把瘩背疮挪到屁股的软肉上,日后,谁认识这瘩背疮,就叫谁医治,治好了别忘了给我来个信。”
弟弟告辞了张仲景,放心地走了。
张仲景的弟弟到湖北襄阳做了一年生意。一天,突然觉得脊背疼背难忍,忙找出哥哥开的药方,照方取药吃了。没几天,疮真的从屁股上长出来。
张仲景的弟弟找了很多医生,这个说是疖子,那个说是毒疮,没有一个人认识。后来,他来到一个名叫“同济堂”的药店,这儿的老师,人称“王神仙”。他看了看疮,笑了,“这是个瘩背疮嘛。怎么挪到屁股上了?”
弟弟说:“是我哥哥挪的。”
王神仙说:“他既然能挪,也就能治,为什么不去找他。”
弟弟解释说:“我哥哥远在南阳,路途遥远,无法回去,还是请先生给治治吧!”
王神仙听罢,很快开了药方。弟弟吃了几副药,又贴了几张膏药,没多久,瘩背疮就好了。他随即给哥哥写了封信。
张仲景接到弟弟的信,十分高兴,“王神仙的医术一定很高明,我应该去向他学习讨教。”
说走就走,张仲景马上准备盘缠,打点行装,步行到襄阳。
一天清早,襄阳同济堂的大管家刚走出店门,就看见一个身背行李,手拿雨伞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迎上前来,深施一个礼,然后说:“我从河南来,生活没有着落,望贵店收留我当个伙计吧!”(www.chuimin.cn)
王神仙闻声也从药店走出来,他见小伙子年轻利落,面貌聪慧,询问了一番,就说:“好吧,就收你当个炮制药剂的伙计吧!”年轻人一听,连声道谢。这个年轻人就是张仲景。
从此,张仲景就在同济堂住了下业。他虚心好学,勤快能干,伙计们有个头疼脑热,他也给看看。没几天,王神仙就让他当司药。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王神仙对张仲景越来越器重,常常让他做帮手。王神仙看病,张仲景抄药方遇到疑难病症,王神仙抚了脉,也让张仲景看看,教他如何医治。张仲景把这些医理深深记在心里,写在本子上。就这样度过了一年。
一天,一位老大爷骑着小毛驴匆匆来到药店,说他儿子得了急症,请王神仙去诊治。
没一会儿,老大爷拿着王神仙的药方来药店取药,张仲景接过药方一看,里面有毒药藤黄,便知道病人是肚里有虫。又见藤黄只开了五钱,“药量太小了,”张仲景迟疑一下,还是让老大爷把药带走了。
不一会儿,王神仙回来了,他下了驴,准备到后院歇息一下,张仲景忙走上前来,说:“先生,病人也许还会来。”
“还来做什么?”
“恕学生直言,藤黄能毒死病人体内的虫,便需要一两的量才行,先生只开了五钱,只能把虫毒昏,等它返醒过来,会更凶恶,再用药就不灵了,只怕病人还有生命危险哩!”
正说着,只见那个老大爷又慌慌张张跑来,连声呼叫:“王先生,不得了啦,我儿儿疼得满地打滚儿你快去看看吧!”
王神仙也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张仲景上前,沉着地说:“我愿替先生去一趟!”
张仲景随老大爷回到家,一看便知是虫在作怪,他掏出银针,看准穴位,捻动手指,照病人的腹内刺去。病人大叫一声,昏了过去。老大爷吓得面如死灰。张仲景松了一口气,他笑着对老汉说:“别害怕,虫已经被刺死了。”果然,只见病人慢慢地睁开双眼。张仲景又开了副泄药,让病人吃下,不多时,一根一尺多长的大虫被排泄出来,病人完全好了。王神仙知道后,又惊又喜,忙问张仲景:“你到底是什么人?”张仲景说:“我叫张仲景,到这里是拜师学医的。谢谢老师一年多来的教诲。”
王神仙被张仲景虚心好学的精神感动了,立刻摆酒款待他。后来,他们两人成了医学上的好朋友。
求师学习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付出很多的代价,而谦虚是最起码的。有了谦虚的精神,便知道自己的不足,产生求师的愿望;有了谦虚的精神,才能虚已盈人,尊敬老师;老师受到感动,才会传授给你他苦心积累的学问。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刘晏自幼聪慧好学,才气过人,被称之为“神童”。当车夫把滚烫的烧饼买来时,刘晏摘下帽子把烧饼一兜,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因此后来,刘晏被人称为“烧饼尚书”。刘晏对自己俭省,待人却厚道,对穷困亲友,常常不惜钱财予以周济。像这样一类的事例,对刘晏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烧饼反映的是刘晏的清正廉明,反映的是刘晏的为官之道。......
2023-11-27
后来,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宫制造宝剑和其他用品。此后半个月,蔡伦天天到造纸作坊去,观察工匠们的造纸过程,有时还帮忙挑水或者用榔头捶打青麻,很受工匠们的欢迎和尊重。蔡伦时刻都在思考改进造纸的方法,但苦于无从入手。蔡伦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地技术人员和工匠一两千年的不断改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纸、包装纸、建筑板纸等,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11-27
王罴性格耿直刚强,处事公平,乡里人都很敬畏他。但是,王罴管辖的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王罴体察民情,为民着想,百姓也都心甘情愿上交军粮。王罴性格直率,不修边幅,朝廷常有使者来。客人没有想到王罴竟会如此节俭,非常惭愧地离去。他的孙子王述由于父母早亡,也交由王罴抚养。王罴没能不朽,最终死于任上,身死之日,家里一贫如洗。王罴明白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浪费是一种对自己的劳动也是对他人的劳动的不负责任。......
2023-11-27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所以他以佣书、作幕僚为生,从2岁起开始撰写他耗费毕生精力的《国榷》。反倒是因为要编修《国榷》时时要买书或是找寻别的材料,还要耗费钱财。谈迁为这大哭了一场,一夜之间,衰老了很多。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振奋起来,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