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洛阳的东市场上,一个白发苍苍六十开外的老兵,懒洋洋地牵着一匹棕黄毛色的马。他从东穿到西,来回地走着。“卖马!卖马!”老兵嘶哑地喊道,那匹马也很驯顺地跟在老兵背后,踏着沉重的步子。“这匹马不错,就是老了些。”一个老头迎着老兵说。“不老。它的牙齿还蛮全的今嘛!”老兵见有主顾,就拉开马的上下颌说。“那要多少缗钱?”......
2023-11-27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他认为节俭是人的可贵品德。他身为宰相,但生活节俭淳朴,为官正直无私,两袖清风,除俸禄外,不谋取外财,就是有俸禄,还经常周济他人,还常教育他儿子要学会俭朴,反对奢侈。
司马光为使子孙不忘节俭,在晚年时专门为儿子司马康写了一篇家训,教育儿子养成节俭的美德。他说:“我们家本来清寒,世代以清白的家风相承继。我从小就不喜欢奢侈,小时候大人要我穿那种饰有金银丝的华丽服装,我觉得很难为情而不肯穿。20岁那年考中了进士,参加皇帝赐的宴会,别人很高兴地戴上皇帝赐的花,我可不愿戴。同考的人说,‘这是皇帝赐的花,不可违抗。’我这才不得不戴了一朵。我平生只求吃饱穿暖。众人都以奢靡为荣,我心独以俭素为美。别人都耻笑我,说我简陋,我却不以为这是缺点。孔子曾说过,因为俭约而有过失的人是很少见的,对于有志追求真理却又以吃粗食穿破衣为耻辱的人,不值得和他谈学问。”
司马光赞成古人“以俭为美德”的行为,给儿子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故事。他说:“宋仁宗时的张知白,虽然位居三公,俸禄很多,盖的却是粗布做的被,别人对他有“公孙布被”的讥语也不在意,春秋时鲁国的季文子,当过三朝的丞相,而他的妻妾却没有穿过帛制的衣服,他家的马没有喂过粟。然而西晋的石崇,虽然官仅为侍中、荆州刺史,生活却极度奢侈,还常与贵戚王恺争强斗富。有一次,石崇与王恺比试,用蜡当柴烧,道路两旁以锦为障,长达50里,王恺自叹不如。后来他在“八王之乱”中被杀身死。还有西晋武帝时的何曾,每天吃饭就得花钱一万,还嫌没有好菜吃,结果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司马光教育儿子要向张知白、季文子等人学习,以石崇、何曾之流为借鉴。要求儿子不但自己要节俭,还要把节俭作为家风世代相传。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不要太疲劳,他回答说:“先王曾经说过,死是生命的归宿。”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他的儿子深受启迪。(www.chuimin.cn)
这一切,对其子孙的影响很大。后来,司马康做官时廉洁奉公,口不言财,也被称为一代廉士。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那些富裕人家过度放纵子女,没能培养子女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使得自古“富不过三代”之说就成了必然。反观海外一些成功企业家,虽然家境富裕,但依然对子女严格要求,从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甚至寒暑假还让孩子四处打工。这些成功企业家并不是苛求子女能为自己多赚一点钱,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懂得艰苦奋斗,懂得自立自强。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西京洛阳的东市场上,一个白发苍苍六十开外的老兵,懒洋洋地牵着一匹棕黄毛色的马。他从东穿到西,来回地走着。“卖马!卖马!”老兵嘶哑地喊道,那匹马也很驯顺地跟在老兵背后,踏着沉重的步子。“这匹马不错,就是老了些。”一个老头迎着老兵说。“不老。它的牙齿还蛮全的今嘛!”老兵见有主顾,就拉开马的上下颌说。“那要多少缗钱?”......
2023-11-27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司马光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则更甚,简直可以说是苛刻。文潞公当时以太尉的职衔驻守洛阳,也想参加,但是司马光认为他过于显贵奢华不予接纳。司马光位居高官,再加上他的才智,要想富贵本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他视贪污受贿如毒蛇,唯恐避之而不及,而他刚好又生了一幅好心肠,把偶尔得赐的财物都拿去周济穷人,所以落得典地葬妻的凄凉境地,但他心里是踏实的,腰板是挺直的,经得起舆论和后人评说。......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后来,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宫制造宝剑和其他用品。此后半个月,蔡伦天天到造纸作坊去,观察工匠们的造纸过程,有时还帮忙挑水或者用榔头捶打青麻,很受工匠们的欢迎和尊重。蔡伦时刻都在思考改进造纸的方法,但苦于无从入手。蔡伦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地技术人员和工匠一两千年的不断改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纸、包装纸、建筑板纸等,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11-27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所以他以佣书、作幕僚为生,从2岁起开始撰写他耗费毕生精力的《国榷》。反倒是因为要编修《国榷》时时要买书或是找寻别的材料,还要耗费钱财。谈迁为这大哭了一场,一夜之间,衰老了很多。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振奋起来,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