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刘基:中国古代修身故事中的不凡人

刘基:中国古代修身故事中的不凡人

【摘要】:朱元璋久闻刘基的胆识,说刘基是孔明再世,不同凡人,因此急需邀请其出山谋事。思前想后,决定让刘基旧时好友孙炎备厚礼去拜见刘基。一行人,日夜兼程,五六日即到达刘基居处。刘基善于统揽全局,料事如神,指挥若定而出名;此外,他还以功成不居而为人所称道。元至正十八年,刘基第三次弃官回到浙江故里。刘基回到故乡,起着平静的隐居生活,从不炫耀自己。青田县令对于刘基的“拒绝”,既生气又尊敬,既心安又心不甘。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义军峰起。朱元璋久闻刘基的胆识,说刘基是孔明再世,不同凡人,因此急需邀请其出山谋事。当年刘玄德三顾茅庐,以诚意请诸葛亮出山。思前想后,决定让刘基旧时好友孙炎备厚礼去拜见刘基。孙炎接到手谕之后,立即修书一封,备上厚礼,差人送去。

一行人,日夜兼程,五六日即到达刘基居处。刘基一看是旧友孙炎的来信,连忙拆看,看后即明白,旧友是请自己共谋大业。刘基看后,思来想去,又感觉当时元朝气数将尽,群雄之中又数朱元璋最得民心,已占据大江南北大片富庶地区和城池要津,来日得天下者必是朱元璋,刘基权衡利弊,决定出山应命。

元至正二十年初春,刘基辞别乡人亲友,在孙炎的接应护送下,翻山涉水,行了半个多月,到达应天投奔朱元璋,共创大业。刘基投入朱元璋帐下后,成为朱元璋手下的最重要谋士,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非常器重他,曾经说:“他就是我的张子房。”刘基善于统揽全局,料事如神,指挥若定而出名;此外,他还以功成不居而为人所称道。

刘基当时正在元朝做官,但他为官清正、性格刚毅、因此虽有满腹经纶,怀有安邦治国的抱负,却由于过于好直言,不能容忍别人,怀才不遇,屡遭打击。他曾三次弃官归里,埋头著述。元至正十八年,刘基第三次弃官回到浙江故里。

刘基回到故乡,起着平静的隐居生活,从不炫耀自己。他的打扮如同乡间农人,言谈举止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平时在家读书、作诗、著文;闲下来便找老朋友一起下棋、聊天、饮酒;有时候还邀旧友去垂钓、游山、玩水。他的生活既充实,又自在。当地的许多官员多次来拜见,他都不肯接见。

家乡的青田县令早已久闻刘基大名,几次提出要前来探望他,多被他婉言谢绝。青田县令对于刘基的“拒绝”,既生气又尊敬,既心安又心不甘。他想,我一定要见上刘基一面,向他当面讨教。

有一天,青田县令化装为百姓,到他家求见,说:“请问这位大叔,刘基先生家住在这里吗?”(www.chuimin.cn)

刘基连忙答道:“在下就是,客人从何而来?”

乡民打扮的青田县令忙拜道:“微臣是青田县的小令,特来拜见先生,几次求见,未蒙应允,今日只好改装而来,还望先生恕罪。”

刘基连忙扶起青田县令,说:“在下只不过是县令您手下的一个庶民,何德何能,怎敢劳驾大人亲临寒舍呢?恕我不送,您还是请回吧。”

说着说着,就大步迈出门外,去河边垂钓去了,以后再也不与这位知县来往了。

刘基博古通今,他的退隐当然包含避祸的意图在内。他以百姓自居,此种生活方式也就远避了官场的纷争,也不再生活在忧患之中。急流勇退虽然是一种放弃,但是一种“退”的艺术

当人执拗于某一方面比如金钱、名誉、地位或者某项工作时,往往表现出只专注于此事,而不管其他的情况。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中,总想“鱼和熊掌兼得”,什么都想要的人其实到最后经常是顾此失彼,竹篮打水一场空。急流勇退,并不是要你放弃既定的目标,放弃对未来的追求和希望,而是放弃那些力所不能及、不现实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