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顾欢是南朝宋齐时期的吴郡盐官人。他出生在贫困的农家。为躲避战乱,他的祖父领着全家在晋朝隆安年间逃离故乡,来到剡县,在一乡村落户。他们在这里种田,靠土里刨食养家糊口。
小小年纪的顾欢,因家庭贫寒,无钱读书。他渴望读书,就经常站在学堂外听先生讲课,有时一站就是一天,非常刻苦。慢慢地,他竟能将先生讲的课文背诵下来。顾欢从小就爱读书,童年时聪悟俊朗,天才英发,小小年纪说出话来有条有理,气魄非凡。
长大以后,父亲经常对顾欢说道:“我知道你学习用心,以后要好好攻读,不要辜负父亲的一片苦心!”于是,顾欢更是勤奋刻苦,白天在农田耕作、忙碌,晚上在灯下苦读。
二十岁那年,顾欢又向豫章郡的隐士雷次宗请教玄学和儒学。顾欢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专心致志地攻读《五经》,为能领会经典要旨,他常常挑灯夜读,直至天明。
“《五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内容十分深奥,你能读得懂吗?”有一天,雷次宗关心地问他。“没问题,《礼》、《易》、《诗》、《书》、《春秋》我都有所悟。老师随时都可以考我的!”顾欢认真地说。于是雷次宗提了《五经》中几十条不同类型的问题,顾欢都一一对答如流。雷次宗听后,惊叹不已。
顾欢的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搭起了简陋的草棚,住在里面为母亲居丧。从此,他就开始了隐居的生活。隐居期间,他在剡县的天台山创建了学馆,招收弟子,教授学子。很快,顾欢便有几百名弟子。每当上课时讲到《诗经·蓼莪》篇中的“哀哀父母”时,他都痛哭流涕。弟子们知道顾先生是位大孝子,每次读到《诗经·蓼莪》篇时,便默读不出声,以免引起先生的悲伤。
宋顺帝末年,萧道成辅佐朝政,很赏识顾欢热心教育的精神,决定征聘他任扬州主簿,并派人去接他上任。此时,萧道成灭宋建齐步伐大大加快,到他即位称帝时,派去接顾欢的使者正巧已把顾欢接到了京城建康。(www.chuimin.cn)
到京城后,顾欢给齐高帝呈递了一篇《政纲》篇。文中主要是谈论治国之道。他在《政纲》篇中写道:“臣听说要张开网就必须提起网纲,要拿起皮袄就必须抓住袄领。已经提起了网纲和衣领,网目就自然张开,皮毛被自然理顺。那么,道德就是网纲,万事万物均为网目。任何朝代如果官风不正,道德沦丧,社会腐败,纲常混乱,纲目倒置,就是国家气数将尽败亡不远了。在上位者如果能够掌握住纲领,纷繁政务就会井然有序;在下位的张开网目,百官就不会失职。现在朝代变更,万物都发生了变化。上天树立道德完美的人,来抚育万物,希望陛下能够照奏章办事,顺应天意,取悦民心,那么皇朝的根基就会永固。臣志在隐居,不想求得荣华富贵,寄情云霞就足够了。陛下派人远涉千山万水寻找微臣,微臣该说的话已经都说完了,请允许臣离开京都,从此隐退。”
齐高帝看了他的奏章后,高兴极了,立即发布诏书,表彰顾欢:“朕起早贪晚,考虑治国大计,一直都在梦想能够得到山林隐土的赐教。吴郡人顾欢来自山林,他都能够献书朝廷,进言宫门,讲论治国大计,正合朕的心意。现在把他的表章发布出去,一是为了鼓励敢进忠言的人才,同时可以选择应该及时实施的事宜,及时奏报给朕。”
第二天,顾欢便辞别齐高帝。临行前,齐高帝还特赏赐给顾欢一柄尘尾和一张素琴。顾欢又回到了剡县天台山,在那里,他既教授弟子,又撰写文章。整日与高山流水做伴,与琴棋书画交心,过着恬淡、快乐的山林生活。
顾欢不是一个沉湎书斋、孤芳自赏的名士,更不是一个愤世嫉俗、清高自傲的腐儒。他始终以一个学者的良知站在社会的前沿,以巨大的热情关注着国家的每一步发展,并提出真知灼见。
即使在学术单位,同事之间也很少有真正的思想与学术的分享与交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不交流来掩饰自己的贫乏与平庸。另外,相互防范,彼此猜忌,也是缺乏真正交流的原因。没有思想的自由充分的表达,没有同行之间的诘难问疑,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来陶冶心灵,没有对学问的虔敬而是向权力献媚,就没有学术的繁荣,更不会有思想的博大精深。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弟弟告辞了张仲景,放心地走了。张仲景的弟弟找了很多医生,这个说是疖子,那个说是毒疮,没有一个人认识。张仲景接到弟弟的信,十分高兴,“王神仙的医术一定很高明,我应该去向他学习讨教。”张仲景把这些医理深深记在心里,写在本子上。王神仙被张仲景虚心好学的精神感动了,立刻摆酒款待他。......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刘晏自幼聪慧好学,才气过人,被称之为“神童”。当车夫把滚烫的烧饼买来时,刘晏摘下帽子把烧饼一兜,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因此后来,刘晏被人称为“烧饼尚书”。刘晏对自己俭省,待人却厚道,对穷困亲友,常常不惜钱财予以周济。像这样一类的事例,对刘晏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烧饼反映的是刘晏的清正廉明,反映的是刘晏的为官之道。......
2023-11-27
后来,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宫制造宝剑和其他用品。此后半个月,蔡伦天天到造纸作坊去,观察工匠们的造纸过程,有时还帮忙挑水或者用榔头捶打青麻,很受工匠们的欢迎和尊重。蔡伦时刻都在思考改进造纸的方法,但苦于无从入手。蔡伦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地技术人员和工匠一两千年的不断改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纸、包装纸、建筑板纸等,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11-27
王罴性格耿直刚强,处事公平,乡里人都很敬畏他。但是,王罴管辖的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王罴体察民情,为民着想,百姓也都心甘情愿上交军粮。王罴性格直率,不修边幅,朝廷常有使者来。客人没有想到王罴竟会如此节俭,非常惭愧地离去。他的孙子王述由于父母早亡,也交由王罴抚养。王罴没能不朽,最终死于任上,身死之日,家里一贫如洗。王罴明白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浪费是一种对自己的劳动也是对他人的劳动的不负责任。......
2023-11-27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