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字子舆,春秋时咨国甫武城人。曾参当年在乡间生活的时候,经常是衣襟破烂,有的时候几天吃不上饭,将近十年没有制作新衣。曾参车扯自己身上的破旧衣衫,笑了笑,没说什么,也没有接受。鲁国国君很是不死心,反复派人送来,曾参很坚决地一再地拒绝。曾参到底是没有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曾参说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
2023-11-27
范冉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很小的年纪就读了《四书》、《五经》,对于诸子百家的书,他都广泛涉猎,终成一代名流。他性格怪异,好违时绝俗,注意自身名节,不随波逐流。
十八岁那年,范冉就在县衙当了一名小吏。有一天,县令要他去迎接督邮大人,他对接待督邮这种差事感到很耻辱。因为督邮每次来,都是前呼后拥,骑着高头大马,那样子十分傲慢,他看不惯督邮那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架势。为此,他在督邮即将到来之前,竟然弃官而去。
范冉先来到南阳郡,拜学者樊英为师,研习经书。后又到三辅地区去游学,向经学家马融学习,直到一年之后才返回家乡。
范冉在游学期间,结识了王奂。此人熟读《五经》,专心学业,不交势力之徒,很对范冉的脾气。后来,王奂当上了考城县令,曾多次派人送书信,请范冉到考城县做客,可范冉一直都没有去。后来,王奂升任汉阳郡太守,要离开考城县前往汉阳郡赴任,范冉和弟弟范协带着酒菜,在道旁的一个土台上等候,以便同王奂话别。当王奂的车马仆从,络绎不绝地从土台旁路过时,范冉既不观看热闹也不向王奂通报姓名,只是一个劲地在土台上与弟弟辩论起问题来。
王奂在车中听到声音好熟,忙探身观看,果然是好友范冉,赶忙下车与之见面。王奂拉着范冉的手说:“这里不是我们话别之所。请贤弟上车,我们一同到前面亭中歇息一宿,以叙分别之情。”
范冉笑着说:“不必了。你以前在考城为官,多次发来邀请,我也想前去拜访,同你交流学问,叙谈离别之情,但我们一官一民、一贵一贱,我不愿落个趋高就贵的名声,所以与你隔绝多年。如今,你要去千里之外作官,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再会,专门和弟弟设宴在此设宴等候,同你话别。如果我进了你的车,随你至前面亭中,就有追慕权贵之嫌了。”
范冉讲完话后,便起身告辞,拂衣而去。王奂望着范冉头也不回的背影,不禁一阵心酸,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www.chuimin.cn)
汉桓帝时期,范冉曾被朝廷任命为莱芜县令,恰在这时,他母亲去世了,为给母亲居丧,没有赴任。后来有人推荐他当侍御史,他听到消息后,便不辞而别,离开了太尉府。范冉离开太尉府后,便隐居到梁国、沛国一带,在那里的集贸市场上以卜卦为业,以维持生计。
因为家里贫穷,范冉的儿子经常到割完麦子的田野里去拾麦穗,以解家庭的燃眉之急。邻居尹台看他家庭困难,就送给他家一斛麦子,并嘱咐范冉的儿子不要告诉父亲。可是范冉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他叫儿子把仅有的六斛麦子都给了邻居尹台家。
尹台不解地问范冉的儿子道:“我只送给你家一斛麦子,你怎么还给我这么多呢?”
范冉的儿子按照父亲的吩咐,笑着说:“您送给我的一斛麦子,我倒进了我拾的五斛麦子中,这样一来,麦子掺杂在一起,分不清哪是你家赠送的,哪是我拾来的,故我不能留下一粒麦子,所以就全给你送来了。”
人生在世,最为珍贵的莫过于自己的气节。范冉的不甘服侍权贵,不愿为趋炎附势之徒,不做被施舍之人,正是世间最为难得的气节。以范冉的聪明才智,在乱世之中辅助权贵,成为人上人是轻而易举之事,能够拒绝各种诱惑,避免食人嘴短,宁愿感受贫困,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现实中不愿向权势低头,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气节非常困难,但是一旦坚持下来,必然能够成就一番伟业。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咨国甫武城人。曾参当年在乡间生活的时候,经常是衣襟破烂,有的时候几天吃不上饭,将近十年没有制作新衣。曾参车扯自己身上的破旧衣衫,笑了笑,没说什么,也没有接受。鲁国国君很是不死心,反复派人送来,曾参很坚决地一再地拒绝。曾参到底是没有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曾参说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
2023-11-27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后来,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宫制造宝剑和其他用品。此后半个月,蔡伦天天到造纸作坊去,观察工匠们的造纸过程,有时还帮忙挑水或者用榔头捶打青麻,很受工匠们的欢迎和尊重。蔡伦时刻都在思考改进造纸的方法,但苦于无从入手。蔡伦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地技术人员和工匠一两千年的不断改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纸、包装纸、建筑板纸等,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11-27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所以他以佣书、作幕僚为生,从2岁起开始撰写他耗费毕生精力的《国榷》。反倒是因为要编修《国榷》时时要买书或是找寻别的材料,还要耗费钱财。谈迁为这大哭了一场,一夜之间,衰老了很多。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振奋起来,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2023-11-27
艾子诚是河北宁河艾邻村人,他降生的时候,父亲艾文仲因误伤人已经逃到东北。艾子诚长大一点后,问父亲是谁?艾子诚满20岁的时候,母亲病死。说毕,告别乡亲毅然决然到东北去寻找父亲。艾子诚过了山海关,见人就问,特别是遇到河北老乡,更是细问。一老人见了,给他吃点干粮,问他为何到此,艾子诚都一一说了。经子诚说明出生年月日,父子才抱头痛哭相认。子诚又替老父还清旧债,然后父子一同回到河北老家。......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