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张仲景医学成果:无求升官

张仲景医学成果:无求升官

【摘要】:张仲景的精神养生益寿大法,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那时,张仲景虽然当官,但并不热衷于官位。张仲景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不为官卖命,而为民行善,他的一生过得充实,活得成功。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既擅长治病,又擅长养生。张仲景的精神养生益寿大法,内容丰富,方法多样。他认为“养神畅志、立志修德”是精神养生之根本。他的一生清心寡欲,排除杂念,思想清静,节制私欲,并注意消除嫉妒心理。他不因当了大官,手中有权,就为个人为亲朋谋取私利;他不因有势而高高在上,周旋于官场;更不因有钱而挥霍享受或沉醉于色情之中。他两袖清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权、钱看得淡如清水,从不为身外之物而烦恼,从而使自己精神舒畅豁达,专心致志地攻读医书,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之德行。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为广大百姓治病,随叫随到。对来就诊者不分亲疏,不分富贵贫贱,一视同仁,一概不收报酬。对无钱买药的贫苦患者,他解囊相助。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疫情严重。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他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连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张仲景热爱医药专业,很重视临床实践,时时“平脉辨证”,认真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当时,他还时刻不忘自己的临床实践,尽力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毕竟是个大官,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又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这怎么办呢?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群众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地仔细给群众治病。时间久了,形成惯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一大早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那时,张仲景虽然当官,但并不热衷于官位。不久,他见朝政日非,叹息地对人说:“君主的疾病可以治愈,国家的病患难以根除啊!”于是他辞官归去,来到了少室山,专门总结经验,致力于医学著作。(www.chuimin.cn)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

古人云:“厚德载福”,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这叫“外功内果”,即利人利物之善举,会给自己带来精神愉快,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给自己所追求的事业提供充沛的精力和健壮的身躯。张仲景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不为官卖命,而为民行善,他的一生过得充实,活得成功。

许多人总是把物质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坏看得过于重要,用金钱、精力和时间换取所谓的优越生活,只懂回报,不愿付出,渐渐地,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在一天天枯萎。事实上,只有找到真实的自我,才能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只有懂得真心为人付出,才能使自己变得崇高,让灵魂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