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齐高帝征召他为正员郎,然而,明僧绍却不领高帝的情,仍以患病为由,拒绝赴任。明僧绍认真地说。永明元年,齐武帝萧赜下令召见明僧绍,他声言有病,不肯进见。不久,明僧绍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明元琳,也继承了隐士家风,隐居在山林,始终不肯出山为官。出生于官宦世家,又有众人举荐,明僧绍却选择专心于经学,虽然由于家庭的原因不能避于荒野,但是有勇气坚持自己的志向,不向皇帝低头出山为官,这是一代名士的风范。......
2023-11-27
姜岐,字子平,东汉时期汉阳郡上邦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家里良田千顷,牛马成群。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与哥哥姜岑生活在一起,共同侍奉寡母。姜岐不但聪慧有悟性,而且性情恬静,恪守礼教,对寡母尤其孝敬,在汉阳郡内享有很高名望。
在姜岐七八岁的时候,他就表现得非常懂事明理,孝敬母亲。母亲身体虚弱多病,有时病得厉害,一两天不能进食,姜岐总是坐在母亲床前背诵诗文给母亲听,以宽慰母亲;有时还为母亲捶背,解除母亲的忧闷情绪,常常逗得母亲开心地大笑;有时母亲不想吃饭,他也不吃;母亲因心疼他,只好装作没病的样子有意嚼着饭,姜岐此时才高兴地吃起来。
延熹年间,沛国人桥玄任汉阳郡太守。桥玄初到任时,想找一位有影响的人帮助他治理汉阳郡。经人推荐,得知姜岐是有名的贤士,学问渊博,便派人请姜岐任功曹之职。姜岐则以有病为由,不肯应聘。桥玄很不高兴。他认为姜岐借口有病不愿应聘,实际是不愿与自己共事,于是就命督邮尹益亲自去姜岐住处,逼其赴任。
尹益是汉阳郡人,以前认识姜岐,却没有深交。但他久闻姜岐是位孝子,就问桥玄:“如果姜岐坚持在家尽孝,不肯赴任,如何处置呢?”
“若真是这样,你就设法逼他的母亲改嫁,让他无法尽孝,他还能不来赴任吗?”桥玄说。
“如果他的寡母改嫁了,他仍不愿赴任怎么办?”尹益有点急了。
“那就杀了他!”桥玄拉长了脸恶狠狠地说道。
“大人,做不得呀,逼迫人家寡母改嫁,这本身就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事,再滥杀无辜,天理难容啊!身为朝廷命官,我可不能这样干!”尹益语重心长地劝谏道。
“我见姜岐是个人才,才有意抬举于他。可他对本官的良苦用心却不屑一顾。你怕我是真要杀他不成,我只不过是想用此法胁迫他赴任罢了。”桥玄对尹益说出了心里话。
“以小人之见,姜岐从小就以孝顺闻名,家乡人都很敬仰他,他的崇高品德,不仅在汉阳郡内,就是在全荆州也很有名。倒不如让他在家隐居,教化弟子,通过他的影响,使郡县的民风为之一新。这不是比担任功曹更好吗?望大人权衡轻重,三思而行!”尹益的一番话,说得太守眉开眼笑,他挥了挥手说道:“你的话不无道理,那就照你的话去办吧!”(www.chuimin.cn)
自此,桥玄、尹益同姜岐结成了好朋友,他们时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
后来,姜岐的寡母去世了,办理完丧事之后,他主动将田产家资全部给了哥哥,自己则同家人到深山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山区林木繁茂,鸟语花香。姜岐面对美丽的山色,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说:“我为何不在这里喂养蜜蜂呢?”
这里从来没有人养过蜜蜂,姜岐自养蜜蜂之后,采集了大量的蜂蜜,他将蜂蜜分送给左邻右舍。人们没有见过蜂蜜,不知它为何物。但尝过之后,都觉甜美异常。渐渐地,在姜岐的带领下,这一带山民都跟着他学养蜜蜂。人们吃不了,就将蜂蜜运往外地去销售。
由于大量养蜂,山民们都富了。许多外地人都把家搬到这里,从此定居下来。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姜岐很有学问,纷纷将自己的子女送到他家,拜他为师。不久,这个山区竟有了近千户的养蜂人家,姜岐的学馆也有了几百个弟子。山区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砍柴打猎,纺线织布,养蜂酿蜜,教养孩子。这里居然成了世外桃源。
姜岐隐居山林的消息,终于传到了荆州刺史那里,刺史便聘请姜岐任荆州从事,可他却不肯赴任。刺史又推举他担任汉代选拔官吏必考科目的主考官。然而姜岐仍不愿离开他那世外桃源。后来,朝廷又任命他为蒲圻县令,他依然没有赴任,直到年迈无疾而终。
俗话说,弦崩得太紧容易断,弓拉得太满容易折。在物欲横流,为外物所疑惑的心如何能找到一个安静的土地?姜岐单纯凭自己的兴致行事,毫无拘碍,恰似闲云野鹤,不管周围对他产生什么想法,他都任逍遥,太自在了。
每当世人做事缩手缩脚,忧谗畏讥,每天都想着别人对自己有什么看法,整日惴惴不安,如此活得艰辛,就变成生命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了。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于是,齐高帝征召他为正员郎,然而,明僧绍却不领高帝的情,仍以患病为由,拒绝赴任。明僧绍认真地说。永明元年,齐武帝萧赜下令召见明僧绍,他声言有病,不肯进见。不久,明僧绍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明元琳,也继承了隐士家风,隐居在山林,始终不肯出山为官。出生于官宦世家,又有众人举荐,明僧绍却选择专心于经学,虽然由于家庭的原因不能避于荒野,但是有勇气坚持自己的志向,不向皇帝低头出山为官,这是一代名士的风范。......
2023-11-27
老莱子,楚国人,家境贫贱,心志不遂。老莱子在草棚子不远的地方开垦了一块山地,种上了庄稼、蔬菜和果树。老莱子在蒙山隐居的消息后来传到了楚王那里。老莱子大步走到院门前,向楚惠王施礼,请楚惠王入院就座。老莱子心平气和地说道。楚惠王对老莱子的回答还是很满意的,虽然他没有立即表示出山辅政,但也没有拒绝。临上马车时前,楚惠王对老莱子说。老莱子所代表的人生哲学在于隐世,能够对于世事无所求,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
2023-11-27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后来,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宫制造宝剑和其他用品。此后半个月,蔡伦天天到造纸作坊去,观察工匠们的造纸过程,有时还帮忙挑水或者用榔头捶打青麻,很受工匠们的欢迎和尊重。蔡伦时刻都在思考改进造纸的方法,但苦于无从入手。蔡伦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地技术人员和工匠一两千年的不断改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纸、包装纸、建筑板纸等,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11-27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所以他以佣书、作幕僚为生,从2岁起开始撰写他耗费毕生精力的《国榷》。反倒是因为要编修《国榷》时时要买书或是找寻别的材料,还要耗费钱财。谈迁为这大哭了一场,一夜之间,衰老了很多。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振奋起来,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