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周党修身故事:重道不轻王公

周党修身故事:重道不轻王公

【摘要】:于是周党弃学还乡,匆匆忙忙回家乡讨公道去了。经过这场决斗,那个同族人不但没有对周党记仇,反而被他的英勇和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在周党治伤调养的过程中,同族人常令家人送来酒菜,还亲自给周党赔礼道歉,后悔不已。不久光武帝再次征召,周党碍于情面,不得已而往。从此之后,周党在渑池隐居著书多年,重道而轻王公的高尚品德享誉乡里。周党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周党在西汉末年小有名气。他出生在一个“家产千金”的富豪之家,不幸的是,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由于家里资产丰厚,一个同族人为了得到丰厚的财产就担负起抚养他的责任。但是,那个同族人对他很不好,经常讽刺他,甚至打骂他,使他很小就在心灵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到了他独立生活的年龄,父母留下的那笔遗产却仍被同族人攥在手中。周党无法生存下去,只得诉讼到乡县,官吏作主帮他讨回了家产。周党为了感谢乡邻,将大多数钱物都分给了大家,还解散了身边的所有奴婢,独自前往京城长安求学

在长安求学期间,学《春秋》是当时最热门的课题。周党读《春秋》一书中齐襄公复仇的故事之后,心中不由受到震动,为什么齐襄公能复仇,而我就这么懦弱呢?幼年受凌辱的生活特别是同族人的侮辱,一直隐藏在他的心灵深处,不时鼓动起他的愤怒情绪。于是周党弃学还乡,匆匆忙忙回家乡讨公道去了。

周党回到家乡,与那个同族人约好了决斗的日期和地点。决斗那天,周党和同族人都准时到达了指定地点。决斗场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乡民,人们都不自觉地为周党这个文弱书生捏了一把汗。同族人是个彪形大汉,周党哪里是他的对手?

周党和同族人各持利器,经过一阵厮杀,周党终究力不胜敌,被那个同族人所伤,昏死了过去。那个同族人非常惊慌,连忙将周党扶起,和众乡邻一起,抬着他去医治。经过这场决斗,那个同族人不但没有对周党记仇,反而被他的英勇和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在周党治伤调养的过程中,同族人常令家人送来酒菜,还亲自给周党赔礼道歉,后悔不已。

周党治愈之后,同族人一改原来的霸气,经常和周党一起交谈,他们居然从仇人变成了一对知己,更重要的是,从交谈中又找回了原本的亲情。不久,周党要离家赴长安读书去。走的那天,同族人还给周党派了一辆车,一直把他送到长安。

经历过这件事之后,周党改变了他原来的看法,决定抛弃仇情,敕身修志,养性修道。

王莽窃位之后,曾多次下诏征聘周党入朝为官,都被他婉言拒绝了。后来,他隐居家中,闭门不出,谢绝宾客,开始了隐士生涯。(www.chuimin.cn)

刘秀即位,要征他为“议郎”,他以病重为由推辞了,从此隐居在渑池,几乎与外界断绝来往。不久光武帝再次征召,周党碍于情面,不得已而往。他身着短布单衣,谷皮绡头,一身地地道道的山西农夫打扮。他拜见皇上时也不行君臣之礼,只是陈述自己乐守山林的志向。

周党的狂逸,引起了博士范生的愤慨,他奏请皇上处死周党。理由很简单:这些所谓隐士,武不能阐发经义,文不能为君赴死,只知道求取清高的名声。周党蒙受皇恩,使者前后去了三次他才肯上车,才肯拜见帝廷,周党见了万岁还不不以礼相待,这样的隐士无益于国,徒乱民心。

光武帝是文士出身,他最知文人的心底。周党此种装扮见驾,显得有些大不敬,不过这种装扮暗示着这位农夫早巳将己置身于君臣关系之外,因此也就不受君臣之礼的约束。既然他隐居山林之意已决,强其所难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光武帝没有接受范生的意见,相反则采取了极其宽容的态度。

光武帝在诏书中写道:“自古以来,明君圣主,一定会有不臣服的贤士。昔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今天太原郡的周党不接受朕的俸禄,为了保全自己的清高节操,也是他的崇高志向,这不但无损于本朝的形象,反而可以劝化世风,让争权夺利者羞愧。朕对他们特加褒奖,赏赐他绢帛四十匹,黄金百两。”

从此之后,周党在渑池隐居著书多年,重道而轻王公的高尚品德享誉乡里。

周党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对皇上“无礼”、“不敬”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不会考虑不到的。也许傲视王侯的心理定势使得他习以为常。也许少年的经历,已使他看透人生,已使他的观念世界超越是非乃至生死的界线,总之,周党对眼前的一切不以为然,抱着任其自然的态度。

人的欲望虽然很难满足,要无限地靠近满足,也并不是做不到。被满足的欲望,就不再是欲望。人类是欲望的奴隶,人们的某一个欲望满足之后,必定会出现更高的欲望。欲望的满足是无止境的。降低欲望的一个办法就是尽可能节制欲望。有修养的人,懂得制欲和节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