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段干木修身故事:隐居商贾之中,感激魏文侯

段干木修身故事:隐居商贾之中,感激魏文侯

【摘要】:段干木便前来拜师求教,子夏将他收为弟子。战乱期间,段干木正在晋国求学,对于六国之间的不义之战,他深感厌恶。子夏见无法劝住段干木,也只好由他去了段干木回家之后,便隐居在商贾之中。段干木得知魏文侯来访,对他能礼贤下士,内心确实十分感激。魏文侯没有见到段干木,只好扫兴而去。但是,段干木在魏文侯的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了,魏文侯更加敬重他了。所以,为了保持自己的德行和操守,段干木选择了远离名和利的诱惑。

有一年,孔子的弟子子夏来到西河开设学馆,聚徒讲学,在晋国有很大影响。段干木便前来拜师求教,子夏将他收为弟子。

段干木学习十分刻苦,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向老师请教,几年后,终于学有所成,结下了硕果,不仅对子夏教授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等均已精通,他还成了子夏的得意门生。

战乱期间,段干木正在晋国求学,对于六国之间的不义之战,他深感厌恶。学业结束后,他对子夏说:“先生,我的学业就要结束了,我回家之后不打算去做官,将到民间去隐居,或者去从商。”

“那多可惜啊!要实现理想,就要去做官,要通过做官推行孔子的政见。”子夏劝段干木道。

段干木感叹道:“用仁政德治是不切合实际的。现在天下无道,孔子的政见没有哪个君王肯接受,更不可能去实现。天下有道,孔子的政见自然就会实现了。”

子夏见无法劝住段干木,也只好由他去了段干木回家之后,便隐居在商贾之中。由于他经营有道,讲求诚信,极重信誉,所以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巨商。

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之后,魏斯当了魏国的国君,也就是魏文侯。魏文侯早已闻知段干木的才名,求贤若渴的魏文侯心情更迫切了。一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无云,魏文侯很有兴致,决定亲自去拜访段干木,请他出来辅佐自己治理天下。

当魏文侯一行来到段干木家时,侍从向段干木的家人说明了来意,请家人告之段干木,希望他同魏文侯一见。

段干木得知魏文侯来访,对他能礼贤下士,内心确实十分感激。但他看破了红尘,淡薄了名利,无意仕途,便叫家人转告魏文侯:“段干木已到外地购货去了,不在商铺。请大王不必久等。”

魏文侯没有见到段干木,只好扫兴而去。但是,段干木在魏文侯的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了,魏文侯更加敬重他了。(www.chuimin.cn)

一天,魏文侯乘车又路过段干木的家门前,他特地站在车上,手扶车前的横木,专注地盯着段干木的家门,幻想着段干木能从家中走出来,和他一起共商大计。

侍从见此情景,劝说道:“大王,段干木虽有名气,但太骄傲自大了,连大王您都不放在眼里。我看他只是徒有虚名罢了。他的那点学问,怎能跟大王您相比呢?他不值得大王如此敬重!”

“不要胡言乱语!段干木有治国之道,有不贪图权势利禄的美德,不光值得寡人敬重,所有的人都应敬重他。虽然他现在隐居穷街陋巷,但他却受到百姓的拥戴。”魏文侯说。

一侍从仍不服气地说道:“如果他真有一些本领,那为什么又不敢进宫辅政呢?听说上次您去他家,他根本就不是下乡购货,而是跳墙逃跑了。这哪里是君子的所为?”

“那么,我问你,段干木同寡人到底有何区别呢?”魏文侯问道。

“您是国君,他是贱民,国君和贱民怎能相提并论?您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黄金,而他就像弃之路旁的石头。”侍从答道。

“错了,你完全说错了!我同他的区别是:他注重品德的修养,而寡人则注重的是权势的争夺;他注重的是道义,寡人注重的则是扩大疆土。权势同品德比,孰轻孰重?疆土同道义比,孰贵孰贱?这样一来,是非曲直不是很明白吗?你们因不明是非,不识宝玉,所以只能做一个侍从,而永远不能做我的大臣啊!”魏文侯语重心长地说着。

面对世俗的争端,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某些方面做出成绩的时候,很多的诱惑都会随之而来,如何坚持自己的德行和操守,拒绝诱惑便是困难之处。段干木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仁政,但是当时的环境是不可能实现那样的理想,即便成为魏文侯的重臣,也无力改变春秋无义战的现实。所以,为了保持自己的德行和操守,段干木选择了远离名和利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