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平城北魏皇宫里。皇太子拓跋冕听完师傅高允讲解一段《史记》后,就顺便问他当今兴修“国史”的事。这部“国史”原是皇帝宠臣司徒崔浩主编的。高允因为职务是著作郎,加之文笔稳健,见识渊博,也参加了编写。
“崔司徒确实有才能,难怪皇帝几十年来一直对他那么信任!”皇太子礼貌似称赞,实际暗中带刺的说,“这回国史修成,他可又得高升了。”
“我以为,崔司徒锋芒毕露,疏于检点自己。”高允有点忧虑地说,“而且经常推荐那些无功也无本领的亲戚、朋友、学生当官,争权夺利。长此以往,我看是祸啊!”高允的谈论,触及了皇太子胸中的闷结,他对崔浩本来就有点不满意。前些日子,崔浩要让几十个姓崔的本家人出任地方官员,皇太子反对,他就和太子力争,结果还是照他意见办了。崔浩还向皇帝建议,回复到春秋战国以前的封建制,把中国分成一个个小国,还说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是错误的。他的用意是希望凭自己家族在北方的势力,和北魏鲜卑族政权分庭抗礼,这当然是皇太子难以容忍的。而崔浩却毫无忌惮,这回在北魏国史编写好后,他还向国库开支了三百万钱,让石匠把它一个字一个字地镌刻在高矗的碑石上,石碑一座接一座排立在平城西郊大路边,给来往过路人诵读。“国史”里有关鲜卑族老祖宗的家底全都毕露无遗,供人指摘。这样,包括皇太子在内的鲜卑贵族对他更痛恨了。
太武帝拓跋焘因为崔浩侮辱了自己祖宗,就下令逮捕他和他的家族,并且还准备将参与编写“国史”的所有人员和他们的家族全都杀头,高允当然也在被杀之列。但皇太子不忍心,他请来高允讲读,其实是设法为他开脱,救他一命。因为高允平时谨慎、正直,很得太子敬仰。
皇太子带高允去进见太武帝。走到宫门,皇太子对他说“先生上殿见到至尊(皇帝),至尊如果询问,你必须要按照我说话的意思回答。”又再三嘱咐高允“千万别忘记,切切不可讲自己要说的话。”“请问殿下,为什么要怎样啊?”高允有点疑惑地问。“到了大殿上,你就知道了。”皇太子说。
到了大殿上,皇太子向皇帝诉说高允为人从来小心谨慎,虽然参加崔浩编写“国史”,但职务低卑,起不了什么作用,所有文字修饰,定稿都由崔浩最后总裁,请赦免高允。皇帝就问高允“国史”是否都由崔浩审定?皇太子用眼色示意高允,要他顺着话说下去,这样就可以开脱了。
“《太祖纪》是前著作郎邓渊写的,《先帝纪》、《今纪》,乃是我和崔浩合作的,但是由于崔浩事务繁忙,只抓大纲,至于编写,还是我的笔动得多。”高允没有按照太子的话说,竟直率、如实地回答了。
皇帝听了大发雷霆,怒斥高允说:“你竟超过了崔浩所为,哪能赦免死罪?”皇太子见高允为讲真话把生死置之度外,心里很佩服,他赶忙插话说:“高允是一个小官员,看见皇帝威风凛凛,才惊惶失措,语无伦次的。可他平时和我说,那都是崔浩所为。”皇帝又问高允,东宫太子所说的,是这样吧?
“我的罪可以灭族,但我不愿说谎话。太子因为我侍讲时间长,可怜我,为我乞命,但他确实没有问我,我也没有讲这事。”高允不愿说违背自己良心的话。(www.chuimin.cn)
太武帝听了高允侃侃而谈,颇有感慨地对太子说:“这是个正直的人啊,临死前还那么老实,不愿说谎欺骗。”于是就宣布赦免高允的死罪,并让他起草一份诏书,内容是从崔浩起,凡参与修史的共128个官员和崔浩的家族全都杀头。
高允没有立即起草诏书,皇帝催促了几次,他才对皇帝说:“崔浩如果有其他罪恶,当然可以处死。如果只是因为写史获罪,那也不至于处死刑。”皇帝又发了脾气,经太子再三请求,才再次赦免高允,并同意他的请求,除崔浩外,其余127人及崔浩的家族也都赦免了。
几天后,高允和皇太子又在一起闲谈。“人都应该是见机行事的。我想为你开脱,可你却始终没有按我的意思办,使皇帝一怒再怒,”皇太子责备高允说,“想到这里,我也真是心有余悸。”
“写历史的目的是使后人警戒以往过失。崔浩按自己好恶作为写史标准,这是最大过错,至于写皇帝活动、国家事务,那还是需要的。”高允心平气和地解释,“我和崔浩同事,哪能因此推卸责任,要我说违心的话,把责任都推到他人身上,我实在不愿意。”
皇太子听了高允这番话,对他更加敬佩了。
不说假话,是诚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表现。北魏太傅高允,基于自己诚信为人之道和对皇上的忠诚之心,置生死于度外,坚持说真话而不说假话,实属难能可贵。
社会是复杂的,有些时候,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命或者利益,可能不宜说真话,但我们必须要求自己不说假话,并在适当的时候说出真话。要做到这一点着实不容易。许多时候,说真话往往会受到迫害,而说假话倒可能富贵发达,所以我们要有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念,更要讲求对策,在保护自己的同时,揭穿坏人的阴谋。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韦贯之,他是唐代著名的宰相,一生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做韦温和韦澳。后来,韦澳一举夺魁,中了进士,当上了官员。他为官清廉正直,清介自守,不肯逢迎巴结、谄媚扛贵,十年里忠心耿耿,为民效力,未曾调任过。韦澳为了保持自己的傲骨,就是不肯出卖自己的良心,去违心地奉承、巴结权贵,为那么个可怜的官名去牺牲自己的独立的人格尊严。......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后来,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宫制造宝剑和其他用品。此后半个月,蔡伦天天到造纸作坊去,观察工匠们的造纸过程,有时还帮忙挑水或者用榔头捶打青麻,很受工匠们的欢迎和尊重。蔡伦时刻都在思考改进造纸的方法,但苦于无从入手。蔡伦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地技术人员和工匠一两千年的不断改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纸、包装纸、建筑板纸等,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11-27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所以他以佣书、作幕僚为生,从2岁起开始撰写他耗费毕生精力的《国榷》。反倒是因为要编修《国榷》时时要买书或是找寻别的材料,还要耗费钱财。谈迁为这大哭了一场,一夜之间,衰老了很多。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振奋起来,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2023-11-27
艾子诚是河北宁河艾邻村人,他降生的时候,父亲艾文仲因误伤人已经逃到东北。艾子诚长大一点后,问父亲是谁?艾子诚满20岁的时候,母亲病死。说毕,告别乡亲毅然决然到东北去寻找父亲。艾子诚过了山海关,见人就问,特别是遇到河北老乡,更是细问。一老人见了,给他吃点干粮,问他为何到此,艾子诚都一一说了。经子诚说明出生年月日,父子才抱头痛哭相认。子诚又替老父还清旧债,然后父子一同回到河北老家。......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