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蕲州东门外的瓦硝镇上,有座不大不小的房屋,门前挂的“济世良医”黑漆招牌,也许是因为年代久远,四周脱落了不少,几个金字早就退了色。
这就是当地第一流名医,曾在北京皇家太医院当医生、在武昌楚王府兼管“良医所”的李时珍家宅。李时珍辞去官医之职,宁愿在民间行医。
近几个月来,李家举族上下,很少有人外出行医的。他最得力的助手庞宪、三个儿子和四个孙子都日日夜夜伏案在桌,忙碌不休,原来他们都是为《本草纲目》最后定稿。《本草纲目》内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大部,六十类目,共收有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的医药百科全书。全书一百九十万字,插图一百一十幅,在当时中国和世界都是罕见的巨著。李时珍一个人编是很累的,因此抄写、绘图、核实材料和出处等等,就落在子孙和学生头上了。
李时珍端正地坐在书案前,在审读最后的一份定稿了。小辈们不时地把抄誊好的文字或插图送上来。他看着这热气腾腾、秩序井然的工作情景,心里真是又喜悦、又激动。虽然此时挂牌行医的李时珍已经61岁了,但眼看这部从嘉靖三十一年开始编写,花了27年心血的医书即将完成,感到自己是尽到了一个医生的职责。他不但要救死扶伤,而且要把自己几十年行医经验结出来的硕果,一代代地传下去,使后人少走弯路,造福于民。书架的每个层次,都被书稿塞得满满的:那都是他多年来所积的草稿和修改稿。为了使这部书充实、完整,他曾经作过二次大规模的修改,每一次修改,几乎是重起炉灶,推翻重写。在书案上,堆着几尺高的本本,那是他手写的材料,有一部是从古书里摘抄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经过再三思考、存疑和判断的笔记,现在这些材料,又都经过反复核实、鉴定,修饰和整理为最后的定稿。
“爷爷!你看这幅白花蛇图,可是这样描吧!”第四个孙儿李树本走上前来,送上一幅画,虽然还打着双髻。但也能帮助做些描图杂作。“画得倒不错,不过你还是疏忽了些!“李时珍认真地指着插图说,“这是家乡的白花蛇,它的明显标记就是在肋下有24个小块斜方格子花纹的毒蛇,而你却只描了20个小块方柏子花纹,少了四块,另外,你把蛇的眼睛画成一条线,也不对。”“白花蛇少几块方格子花纹有啥关系?”李树本嘟着小嘴说,“何况我画是条死蛇,死蛇总是闭上眼睛了的。”“哈哈!你就不知道了,各地都有黑质白花的蛇,唯有我们家乡的这种蕲蛇,胁下才有24小块花纹。”李时珍笑着说,“你说得也对,蛇死后是闭眼的,可是你又弄错了。只有蕲蛇死后睁开眼睛,这就是它和所有白花蛇不同处啊!”小孙子非常惊服老祖父的渊博学识。(www.chuimin.cn)
李时珍心里明白,他所以能够辨别家乡所产的白花蛇和其他地区白花蛇的区别,那还是25年前的事了。蕲州山野里,有三样特产。是每年须拣选最佳的上贡给皇帝的。一样是竹子,名为“蕲竹’,一样是艾叶,名为“蕲艾”,还有一样是白花蛇,名为“蕲蛇”。李时珍的父亲、医生世家的李言闻写过一篇《艾叶传》,李时珍很感兴趣,他也想仿照父亲的模式为蕲蛇立传著说。开始,他只从药贩处观察白花蛇。后来才弄清,那些蛇是从长江南岸购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蕲州的白花蛇。要看真正的蕲蛇,只有到城北龙峰山。李时珍为此跑了多次龙峰山,他目睹了白花蛇吃石南藤以及被人捉捕的情景。捉蛇人捕到蛇后,破腹去肠,洗涤干净。截头弃尾,屈曲盘起,扎缚烘干等制作过程,他都看清了。
他写了《白花蛇传》,通过对白花蛇的考察,使他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过去医书中有出差错的,就是因为作者没有亲自对药物进行一番实际、认真的调查。当时,他在行医中感到古代流传下的各种“本草”书籍,像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唐朝苏敬《新修本草》以及宋朝四川名医唐慎徽编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都已不能满足当前医学、药物学发展的需要,他决心编一部新的“本草”医书,而这部“本草”必须是比较完整的。
李时珍为了写好这本书,想起了司马迁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验之谈。行路是书本知识的发展和检验,只有把大自然当作书木本来读,才能获得新的认识,才能有所进步。他就是这样行万里路去探索大自然和不断请教有实际知识的农民、樵夫、猎户等下层民众,纠正前人书上记载的失误、丰富自己的知识。他写《本草纲目》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充实和补充,终于成为一部总结中国两千年来药物学的传世名著。
为了百姓的健康,李时珍辞去朝廷任命的官医职位,宁愿在乡间行医救人,这就是李时珍的伟大理想和志向。不仅如此,李时珍还立志在医学方面著书立传,希望将自己的医术永远地留给后人救治百姓,为此他不惜亲自四处走访取经,不耻下问,最后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后来,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宫制造宝剑和其他用品。此后半个月,蔡伦天天到造纸作坊去,观察工匠们的造纸过程,有时还帮忙挑水或者用榔头捶打青麻,很受工匠们的欢迎和尊重。蔡伦时刻都在思考改进造纸的方法,但苦于无从入手。蔡伦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地技术人员和工匠一两千年的不断改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纸、包装纸、建筑板纸等,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11-27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所以他以佣书、作幕僚为生,从2岁起开始撰写他耗费毕生精力的《国榷》。反倒是因为要编修《国榷》时时要买书或是找寻别的材料,还要耗费钱财。谈迁为这大哭了一场,一夜之间,衰老了很多。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振奋起来,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2023-11-27
艾子诚是河北宁河艾邻村人,他降生的时候,父亲艾文仲因误伤人已经逃到东北。艾子诚长大一点后,问父亲是谁?艾子诚满20岁的时候,母亲病死。说毕,告别乡亲毅然决然到东北去寻找父亲。艾子诚过了山海关,见人就问,特别是遇到河北老乡,更是细问。一老人见了,给他吃点干粮,问他为何到此,艾子诚都一一说了。经子诚说明出生年月日,父子才抱头痛哭相认。子诚又替老父还清旧债,然后父子一同回到河北老家。......
2023-11-27
颜回的同学中有不少是慕孔子之名而来的富家子弟,他们每日听完老师的教导后,就会无所事事,修习些其他的技艺。可是他们发现每次颜回都会缺席,这让他们有些不满。颜回笑笑,简单地回答:“其中自有乐趣,只是我知道,诸君不晓得而已。”孔子听后,点头称赞说:“颜回是一位真正有贤德的人啊!一竹篮子饭,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忧愁,而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认为的快乐,颜回是个多么贤德的人呀!”......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