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苏洵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被后人合称为“三苏”。苏洵在27岁那年的一天,正像往常一样随手翻阅书籍,无意中抚爱谢安一篇关于古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认真的读了一遍,感到这个故事很生动,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收获。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门为自己写的一样,不由得心中发出感慨:时光无情的飞逝,我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自己虽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他想: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这时起,苏洵又开始发愤苦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就急急忙忙的参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榜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决定重新振作起来,因此他陷入了沉思,但也没有理出什么头绪,不知从哪里做起。
有一天,苏洵正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过的书稿。面对这些书稿,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他对自己书稿也感到不满意,又怎么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的刻苦学习了。苏洵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至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奋斗,苏洵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了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他写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研究价值的乐趣。这时他的大儿子苏轼、二儿子苏辙也都已经长大成人,而且还在他的影响下才华出众。他就带着自己写的论文和两个儿子到京城游学。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他看了苏洵的论文很赏识,认为这是当今最好的文笔。欧阳修平时非常器重有才华的学者,这次更不例外,于是他将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受到朝廷的重视。一时间,引起朝廷上下的震惊,京城内外的学者对他的文章赞不绝口,并且争相效仿苏洵文章的写法。苏洵这位晚学成才的散文家,也从此闻名于世。直到很久以后,还广泛流传着赞誉苏洵文章的民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www.chuimin.cn)
苏洵宋朝著名的文坛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年轻时的苏洵的文学功底并不是十分出色,他因为厌恶自己以前的书稿没有保留价值而一怒之下付之一炬,借此来激发自己在文学上的潜能。后来经过许多年的努力,苏洵在文学上的造诣终于有了巨大的飞跃和提高,他和自己的两个儿子也都成为了有名的大文学家。
只有大胆的摒弃自己以前价值不高的成就,才能够在今后的道路上有更大的发展,如果因自己的一点小成就而沾沾自喜、裹足不前,结果就只有一步步沦为平庸,很难再有好的发展,只有像苏洵那样焚稿激励自己,才会不断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后来,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宫制造宝剑和其他用品。此后半个月,蔡伦天天到造纸作坊去,观察工匠们的造纸过程,有时还帮忙挑水或者用榔头捶打青麻,很受工匠们的欢迎和尊重。蔡伦时刻都在思考改进造纸的方法,但苦于无从入手。蔡伦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地技术人员和工匠一两千年的不断改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纸、包装纸、建筑板纸等,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11-27
所以他以佣书、作幕僚为生,从2岁起开始撰写他耗费毕生精力的《国榷》。反倒是因为要编修《国榷》时时要买书或是找寻别的材料,还要耗费钱财。谈迁为这大哭了一场,一夜之间,衰老了很多。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振奋起来,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2023-11-27
艾子诚是河北宁河艾邻村人,他降生的时候,父亲艾文仲因误伤人已经逃到东北。艾子诚长大一点后,问父亲是谁?艾子诚满20岁的时候,母亲病死。说毕,告别乡亲毅然决然到东北去寻找父亲。艾子诚过了山海关,见人就问,特别是遇到河北老乡,更是细问。一老人见了,给他吃点干粮,问他为何到此,艾子诚都一一说了。经子诚说明出生年月日,父子才抱头痛哭相认。子诚又替老父还清旧债,然后父子一同回到河北老家。......
2023-11-27
颜回的同学中有不少是慕孔子之名而来的富家子弟,他们每日听完老师的教导后,就会无所事事,修习些其他的技艺。可是他们发现每次颜回都会缺席,这让他们有些不满。颜回笑笑,简单地回答:“其中自有乐趣,只是我知道,诸君不晓得而已。”孔子听后,点头称赞说:“颜回是一位真正有贤德的人啊!一竹篮子饭,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忧愁,而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认为的快乐,颜回是个多么贤德的人呀!”......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