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以往只有西方人传经和国人取经的记载,而至唐代有所改变,中国佛教开始向外传播,东渡日本传教的鉴真为最突出者,他为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鉴真,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人,他父亲原先在扬州大云寺从智满禅师受戒学禅。十四岁时,他随父亲入大云寺,看到佛像庄严,触动了长久积存在心中的向佛之愿,就对父亲讲要求出家,父亲很高兴儿子能有这样的志向,当然同意了,正好朝廷也诏令各州度僧,随即就在大云寺从智满禅师受沙弥戒出家,父子俩同为一师。神龙元年,十八岁的鉴真从道宣的再传弟子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鉴真入东都洛阳,又西行长安,次年从长安实际寺律师弘景受具足戒,弘景同道岸一样,都是道宣弟子文纲的门人。此后,他在洛阳和长安两地从融济学道宣的南山律,从义威等律师学法砺的相部律。在诸家名僧的指导下,鉴真学业大进,“三藏教法,数稔该通”。
开元元年,鉴真回到扬州,一方面讲律,也收授徒众,以后的二十多年,他先后讲《法砺疏》及《四分律疏》四十遍,道宣的《四分律钞》七十遍,《轻重仪》十遍,《随机羯磨疏》十遍。又度僧四万多,一些弟子成为一方宗首。又造寺、写经、造袈裟、开悲田院救济贫病之人。
开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来唐朝留学,当时中国佛教界以戒律为入道之正门,不持戒者,为人所不齿,而日本国的佛教界当时连传戒僧都没有,于是他们先请洛阳大福先寺僧人道璇随日本副使先乘船去日本传戒。
天宝元年,这两位日僧准备回国,临行前希望能请到鉴真,他们托宰相李林甫的哥哥写了封书信,带给扬州仓曹李凑,请他造大船,备足粮。自己带上日本来的两位同学和几位中国、高丽僧人同访鉴真。到扬州时,鉴真正在大明寺讲律,两位日僧申述延请之意。鉴真认为,日本是与佛法有缘的,应该有人去传法。又问众僧:“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众僧无对,鉴真说,为了传法,应该不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当即又有二十一人愿同往,于是鉴真开始了六次东渡的艰难历程。
正当鉴真一行在筹备船粮时,一位叫道航的僧人提了个建议,认为东行传法的人,应该德高行清,像如海这样的少学者,不能去。意见提得很直率,如海很生气,裹了头就到淮南采访厅,诬告道航造船入海,私通海贼。采访使当即着人将如海收审,又去诸寺搜查,最后查清了真相,但仍以海贼盛行为由,不许出海,没收所造船只,物品还僧,如海被杖六十后发回原籍还俗。四位日僧放还回国,但荣睿和普照让另外两位先回去。第一次东渡计划失败。
荣睿和普照避开官府,又来找鉴真商量。鉴真另想办法,买来一条军用船只,雇了十八位船工,置办了大量物资和佛教经像法器,带上连两位日僧在内的十七位僧人,各类工匠八十五人,于天宝二年开航。但船行到狼沟浦,被恶浪打破,众人落水。第二次东渡又遭挫。
船修好后,到大屿山一带停了一个月,待风顺了出发,想到桑石山去。结果又遭风浪,船再次被打坏,水米全无,人员饿了三天,才得到当地人的救援,安置在明州的阿育王寺。第三次渡海又失败。
天宝三年初,鉴真因住明州,当地僧众来请讲律援戒,巡回于杭州、湖州、宣州。越州有人到州官告状,说日僧荣睿想诱骗大和尚到日本去。荣睿因而被捕,递解长安,至杭州时因病而被释放。鉴真看到荣睿为请传法僧,不辞艰辛,深为赞许,更坚定了东渡的决心,于是遣三人前往福州买船置粮,自己率三十多人南下。到温州时被拦截,原来扬州僧、鉴真弟子灵莫担心师父,数年间生死不明,请各地发现后留住。鉴真又被护送回扬州,但他因此而两个月间不见笑容,灵莫一再忏悔,鉴真才有所转颜。第四次渡海的努力又受挫。(www.chuimin.cn)
天宝七年春,荣睿和普照又来到扬州崇福寺找到鉴真,鉴真又开始准备渡海用品,自六月于新河出发,同年十月中旬,在航海途中被狂风吹到了振州。上岸后渡过海峡到雷州,经广西而到广州。这时日僧荣睿因病在端州去世。鉴真到广州后住了几个月,又到韶州,另一位日僧普照这时告别鉴真北上明州阿育王寺,临别时,鉴真执手悲泣。由于长期奔波,加上天气炎热,鉴真双目逐渐失明,他离开广东,到江州乘船到江宁,返回扬州。第五次渡海也没成功。
天宝十二年,日本遣唐大使一行人来拜见鉴真,请他再次东渡,六十六岁的鉴真允诺了,十月底上船,随日本使臣东行,这时普照也闻讯而来了。带去的法物有佛舍利、多种佛像和菩萨像,经卷四十八部,还有一些书法真迹等。
这次渡海经过周密准备,避开了寺院方面的严密防范,于十一月十五日正式开航,四舟齐发,十二月七日到达日本本土。日本天平胜宝六年二月一日到达难波,四日到达首都,日本皇帝派官员宣诏,表示欢迎,迎鉴真入东大寺,设坛传戒,授鉴真为“传灯大法师”。自天宝二年,历经十二年,鉴真志向不改,前后六渡,终于遂愿。
一到日本,鉴真就开始传戒,先给天皇受戒,然后是皇后、皇太子,再给四百名沙弥受戒,又给八十多名僧人重新受戒。天皇赐给田宅,鉴真在受赐的亲王旧宅上改建成寺庙,即现存的唐招提寺。
天平宝字七年,鉴真在唐招提寺入灭。
鉴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与玄奘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一样,都是不朽的,他给日本文化以多方面的影响。就佛教方面而言,他传播了中国佛教南山律、相部律,日本奉他为南山系第三祖,相部系第五祖。他又传播了天台宗教法,他带去的经典中,天台部分就有《止观法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四教仪》、《小止观》、《六妙门》、《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和《法华忏法》等,是日本弘传天台宗的先驱。鉴真对佛教建筑、造像、雕刻等都很在行,他造戒坛依南山宗的规则,但又参考天台教理。唐招提寺的建筑风格,影响到日本以后的佛教建筑。鉴真还精通医药,被日本奉为医学始祖,留有一卷秘方。鉴真带去的书法艺术作品也对日本的书法产生了影响。
与其他少年不同的是,鉴真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研究佛法,因此十四岁便出家为僧,鉴真的志向可以说的确与众不同。后来,作为一名僧人,对佛法研究有成的鉴真开始对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动了念头,尽管历经了诸多的困难和阻碍,鉴真还是六次东渡到日本,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鉴真对志向的坚持和执著,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后来,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宫制造宝剑和其他用品。此后半个月,蔡伦天天到造纸作坊去,观察工匠们的造纸过程,有时还帮忙挑水或者用榔头捶打青麻,很受工匠们的欢迎和尊重。蔡伦时刻都在思考改进造纸的方法,但苦于无从入手。蔡伦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地技术人员和工匠一两千年的不断改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纸、包装纸、建筑板纸等,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11-27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所以他以佣书、作幕僚为生,从2岁起开始撰写他耗费毕生精力的《国榷》。反倒是因为要编修《国榷》时时要买书或是找寻别的材料,还要耗费钱财。谈迁为这大哭了一场,一夜之间,衰老了很多。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振奋起来,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谈迁又继续奋斗十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详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2023-11-27
艾子诚是河北宁河艾邻村人,他降生的时候,父亲艾文仲因误伤人已经逃到东北。艾子诚长大一点后,问父亲是谁?艾子诚满20岁的时候,母亲病死。说毕,告别乡亲毅然决然到东北去寻找父亲。艾子诚过了山海关,见人就问,特别是遇到河北老乡,更是细问。一老人见了,给他吃点干粮,问他为何到此,艾子诚都一一说了。经子诚说明出生年月日,父子才抱头痛哭相认。子诚又替老父还清旧债,然后父子一同回到河北老家。......
2023-11-27
颜回的同学中有不少是慕孔子之名而来的富家子弟,他们每日听完老师的教导后,就会无所事事,修习些其他的技艺。可是他们发现每次颜回都会缺席,这让他们有些不满。颜回笑笑,简单地回答:“其中自有乐趣,只是我知道,诸君不晓得而已。”孔子听后,点头称赞说:“颜回是一位真正有贤德的人啊!一竹篮子饭,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忧愁,而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认为的快乐,颜回是个多么贤德的人呀!”......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