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罴性格耿直刚强,处事公平,乡里人都很敬畏他。但是,王罴管辖的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王罴体察民情,为民着想,百姓也都心甘情愿上交军粮。王罴性格直率,不修边幅,朝廷常有使者来。客人没有想到王罴竟会如此节俭,非常惭愧地离去。他的孙子王述由于父母早亡,也交由王罴抚养。王罴没能不朽,最终死于任上,身死之日,家里一贫如洗。王罴明白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浪费是一种对自己的劳动也是对他人的劳动的不负责任。......
2023-11-27
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无神论者。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在地方上做过几年的小吏,因为不愿意趋炎附势而被罢官回家,他把功名利禄看的很淡,回家以后,他一边教书,一边广泛阅读,著书立说。尽管他贫无一亩之田,贱无斗石之秩,但却始终居贫而志不倦。他在门窗墙壁上挂满了刀笔,闭门潜思,写成了多部击中时弊的大作,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部书了。
这部书内容极其丰富,渗透了对汉儒密信神秘思想的批判和对朴素唯物主义的阐述,充满了深辟的哲理,成为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作品。此书的写成同王充从小刻苦勤奋,广读博览,勤于思索是分不开的。
王充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这使他立志做一番大事业以慰藉九泉之下的父亲和含辛茹苦的母亲。王充从6岁开始学习,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通读了《尚书》、《论语》,后来又被送到洛阳的太学。这里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也是一所贵族学校,里面多半都是挥金如土的公卿显门子弟,可是王充从不因为自己家境贫寒,衣着不整齐而自卑,他在当时著名的史学大家班彪的影响下,埋头于书堆,遍览了太学的藏书,可他仍感到不足,就利用别人玩耍、逛街的时间带上一些干粮匆匆地赶到书肆。
洛阳城当时有许多规模较大的书肆,王充都逐一到过,只要见到喜欢的书,他一定会想办法把它读完,通常他都是书肆一开门就进去,直到闭店为止,开始有几家书肆的老板觉得这个穷学生只看不买,耽搁了生意,索性将他拒之门外,当后来得知这位太学生是因为家境不好,才想出这个办法阅读太学里看不到的书,深为他那刻苦的精神所感动,此后,他们都主动为王充打开方便之门,每当王充来书肆看书的时候,为他在书肆的一角放上一只小凳子,中午还给他准备一杯白开水,就这样,洛阳城中的许多大书肆都成了王充的特别图书馆,在这里,他饱读了“异端”之论,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打破了过去腐儒们死抠经书,唯守章句的学风,为他能写出像《论衡》这类充满哲理的激进论著奠定了基础。(www.chuimin.cn)
虽然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的关怀和温暖,但年纪幼小的王充依旧立志做一番大事业来慰藉自己的父母,这一直是他最好的精神食粮,他拼命的博览群书,为日后的有所作为吸足了知识的养分。
《论衡》的出世,可以说是王充一生勤学用功读书的结果,淡看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专心做学问研究知识是王充唯一的愿望,正是他不在乎外界的任何干扰,埋头于闹市的专一精神才使得自己成为一代大文学家。
有关中国古代修身故事大观的文章
王罴性格耿直刚强,处事公平,乡里人都很敬畏他。但是,王罴管辖的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王罴体察民情,为民着想,百姓也都心甘情愿上交军粮。王罴性格直率,不修边幅,朝廷常有使者来。客人没有想到王罴竟会如此节俭,非常惭愧地离去。他的孙子王述由于父母早亡,也交由王罴抚养。王罴没能不朽,最终死于任上,身死之日,家里一贫如洗。王罴明白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浪费是一种对自己的劳动也是对他人的劳动的不负责任。......
2023-11-27
顾恺之对于诗书画都很下工夫所以进步很快,二十岁左右,就成为东晋文坛上的十分有名的人物,被人们称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但顾恺之却满口答应一个人捐助一百万。顾恺之不慌不忙地对和尚说;“你们在新盖的寺庙里,准备好一洁白墙,我自有道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建康为之轰动,顾恺之要亲自为画像点睛,而且还是维摩诘的“开光”!......
2023-11-27
王翱的女儿进京的时候把这话跟母亲讲了。王翱任吏部尚书前,曾以都御史的官衔提督辽东军务,在他任职期满即将回京时,一位和他同在辽东任职的宦官出于对他的敬仰,送给他几颗大明珠。那时官场中行贿贪污成风,王翱却坚决拒收这些礼物。王翱见对方已经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只好收下了这几个珠子,并好好存放了起来。不久,那位宦官死了,王翱把他侄子请来,将这些明珠退了回去。......
2023-11-27
真宗时王旦累升知枢密院,又任宰相,进封太保。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皇上便将王旦一再推荐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后来寇准终于不负王旦,成为宋朝贤相。所谓世间大福德之人,必有过人之德量,由此可以证实。......
2023-11-27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而包拯身为文官,虽然整日与砚台打交道,但从未想过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一方端砚。据说有一制作端砚的工匠,对包拯非常仰慕,很想送给他一个端砚以示敬意,但包拯就是不收。包兴自知藏砚之事不妥,便交代了。后来,包拯掷砚的河面浮出一个掷砚洲,抛黄布的河面也形成黄布沙洲,现在掷砚洲上有包公庙,端州人民世世代代纪念这位“包青天”。......
2023-11-27
于谦认为名节是最可宝贵的,金钱使人败坏,因此“大节还须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简朴。于谦被任命为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时,年仅岁。这一职务是正三品,在当时很显贵,但于谦丝毫不改其朴素俭约的本色。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对王振一伙嗤之以鼻,从不买他们的账。然而,历史在某个时段内有时会让人失望,于谦竟然无辜被杀被抄家,让人心痛。......
2023-11-27
后来,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宫制造宝剑和其他用品。此后半个月,蔡伦天天到造纸作坊去,观察工匠们的造纸过程,有时还帮忙挑水或者用榔头捶打青麻,很受工匠们的欢迎和尊重。蔡伦时刻都在思考改进造纸的方法,但苦于无从入手。蔡伦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到世界各地,经过各地技术人员和工匠一两千年的不断改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书写纸、包装纸、建筑板纸等,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11-27
经堂兄推荐给宇文泰后,苏绰最初被任为行台郎中一职。宇文泰听后非常高兴,和苏绰并马而行,又问了许多历史兴亡盛衰的故事,苏绰对答如流。回府后,宇文泰和苏绰继续长谈,不断向苏绰提出各种问题。苏绰不仅严于律己,还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的家风。苏绰的逝世,使宇文泰和大臣们十分痛惜。宇文泰亲自为苏绰撰写祭文,表彰他的美德。“心如清水,形如白玉”,是苏绰修身处世的准则。......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