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导游实务:目光语传递信息的态势语言

导游实务:目光语传递信息的态势语言

【摘要】:目光语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视线接触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态势语言。目光主要由瞳孔变化、目光接触的长度及向度三个方面组成。瞳孔变化,是指目光接触瞳孔的放大或缩小,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处在愉悦状态时,瞳孔就自然放大、目光有神;反之,当一个人处在沮丧状态时,则瞳孔自然缩小、目光暗淡。导游人员常用的目光语应是“正视”,让游客从中感到自信、坦诚、亲切和友好。

目光语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视线接触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态势语言。艺术大师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透过人的眼睛,可以看到他的心理情感。目光主要由瞳孔变化、目光接触的长度及向度三个方面组成。瞳孔变化,是指目光接触瞳孔的放大或缩小,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处在愉悦状态时,瞳孔就自然放大、目光有神;反之,当一个人处在沮丧状态时,则瞳孔自然缩小、目光暗淡。目光接触的长度,是指目光接触时间的长短。导游人员一般连续注视游客的时间应在1—2秒钟,以免引起游客的厌恶和误解。目光接触的向度是指视线接触的方向。一般来说,人的视线向上接触(即仰视)表示“期待”“盼望”或“傲慢”等含义;视线向下接触(即俯视)则表示“爱护”“宽容”或“轻视”等含义;而视线平行接触(即正视)表示“理性”“平等”等含义。导游人员常用的目光语应是“正视”,让游客从中感到自信、坦诚、亲切和友好。

导游讲解是导游人员与游客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游客往往可以通过视觉交往,从导游人员的一个微笑、一种眼神、一个动作、一种手势中加强对其讲解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在导游讲解时,运用目光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目光的联结

导游人员在讲解时,应用热情而又诚挚的目光看着游客。正如德国导游专家哈拉尔德·巴特尔所说的:“导游人员的目光应该是开诚布公的、对人表示关切的,是一种可以看出谅解和诚意的目光。那种一直低头或望着毫不相干处,翻着眼睛只顾自己口若悬河的导游人员是无法与游客产生沟通的。”因此,导游人员应注意与游客目光的联结,切忌目光呆滞(无表情)、眼帘低垂(心不在焉)、目光向上(傲慢)、视而不见(轻视)和目光专注而无反应(轻佻)等不正确的目光联结方式。

(二)目光的移动

导游人员在讲解某一景物时,首先要用目光把游客的目光牵引过去,然后再及时收回目光,并继续投向游客。这种方法可使游客集中注意力,并使讲解内容与具体景物和谐统一,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目光的分配(www.chuimin.cn)

导游人员在讲解时,应注意自己的目光要统摄全部听讲解的游客,即可把视线落点放在最靠近两端游客的头部,也可不时环顾周围的游客,但切忌只用目光注视面前的部分游客,使其他的游客感到自己被冷落,产生被遗弃感。

(四)目光与讲解的统一

导游人员在讲解传说故事和逸闻趣事时,讲解内容中常常会出现甲、乙两人对话的场景,需要加以区别,导游人员应在说甲的话时,把视线略微移向一方,在说乙的话时,把视线略微移向另一方,这样可使游客产生一种逼真的临场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知识链接】

一般来说,导游人员连续注视游客的时间应该再1-2秒,过长则会引起游客的厌恶和误解。在导游过程中,导游人员常用的目光语应是“正视”“平视”游客,让人感到自信、坦诚、亲切和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