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传媒经济研究:新闻传播体制改革与未来发展

传媒经济研究:新闻传播体制改革与未来发展

【摘要】:新闻传播业的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是紧密相关的,是建立在新闻传播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之上的。同时,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入空前快速发展的阶段。[8]集团化经营是整个新闻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报业集团成为党的宣传舆论工作的主阵地;成为我国报纸出版业的主导力量,成为全国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标杆。制播分离制度开始全面推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入进行。

新闻传播业的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是紧密相关的,是建立在新闻传播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之上的。

(一)平稳起步阶段

这个阶段标志是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几家报纸试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从当时整个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虽说在1982年10月党的十二大上就提出全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入城市,然而直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才开始全面展开。中国的改革,不仅有一个城市滞后于农村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事业单位滞后于企业单位的问题。在企业改革没有推进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仅仅作为“企业化管理”的报社,自然不可能有什么超前的举措。只是认识到报社是实行经济核算的事业单位。

1983年3月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的召开,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成为独立的宣传事业单位后,各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省以下各级广播电视台站也脱离“局台合一”的体制,成为独立的宣传事业单位。在经营上,受报社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启发,个别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始依靠自身增加收入,以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均先后开办或恢复播出广告节目。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营业额达3 400万元。

(二)危机催动阶段

危机催动阶段的起始标志是1985年开始的报业经营危机。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竞争加剧,传统的报业管理方式不再适应形势的变化,引发了经营危机;但另一方面,企业强化了广告意识,注重广告宣传,为优化报业经营环境提供了一个契机。在此阶段,各个报社都开始狠抓广告经营,扩大广告部门的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对广告销售人员采取按广告收入提成的分配方式,报社的经济收入随即大有改观。这种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驱使报社在经营上采取更大的动作。

1983年中共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广播电视机构内部的管理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三位一体”的原则。所谓“三位一体”,即编播、技术、行政管理三大部门分开,分别实行总编辑负责制、总工程师负责制、部长(厅长、局长、台长)负责制,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指出要“走自己的路”,要“以宣传为中心”,“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要“四级办节目、四级混合覆盖”,要“开展多种经营、广开财源”。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始大踏步探索壮大自身经济力量的出路。

(三)多头推进阶段这个阶段的起始标志是1988年新闻出版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办法》的基本精神有两点:一是报社可结合其自身条件,发挥信息、技术、人才、知识和设备等优势,开展国家政策允许的与本身业务有关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一是规定报社“可以结合本身业务和社会需要,兴办经济实体”。在《办法》精神的指导下,报业向现代社会大经济的各个产业领域展开进军。与此同时,报社经营者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报社的“企业化”意味着报纸产品的“商品化”——既可将新闻版面出售给读者,又可将广告版面出售给广告主;意味着报社经营运作导向的“市场化”——既要满足社会公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又要满足广告主发布商品讯息的需求;还意味着报社经济活动的多元化,不仅要“政治家办报”,还要“企业家经营”。不过这些观念对当时多数报社来说还不甚明晰,报业经营管理思想的大解放,还需要新的历史契机。(www.chuimin.cn)

(四)全面加速发展阶段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标志着中国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始,中国报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由此步入第四个阶段。在同年秋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法则、经济规律成为决定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的最终决定力量。1992年10月《中国报协对有关报纸行业产业政策和体制改革的五项意见》中建议对1988年的《办法》进行修改和补充,强调报业经营活动不必再受“与报业有关”范围的限制。报社由此阔步迈向市场,抓住机会优化“主业”结构,各报社纷纷增期、扩版,创办都市报,强化报纸的市场穿透力,许多报社的广告收入以15%—40%的高速递增,出现了一批年广告收入超亿元的报社。建设中国报业“航空母舰”——报业集团的问题提上日程。

同时,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入空前快速发展的阶段。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逐步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直接参与社会大生产和经济体系的运作,并逐步向产业化的目标迈进。广播电视集团化经营也初见端倪。

(五)报业集团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的起始标志是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向属于宣传系统的事业单位——报社开始以集团公司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寻找新的、更好的位置。”[8]集团化经营是整个新闻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至2006年报业集团建设已走过10年的历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已正式组建40家报业集团。报业集团成为党的宣传舆论工作的主阵地;成为我国报纸出版业的主导力量,成为全国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标杆。

1999年后,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化、集团化的改革思路逐步明晰并具体实施。制播分离制度开始全面推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入进行。2001年,集团建设提速,到年底已有6家广电集团挂牌,它们是:广东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上海文广集团、北京广播影视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浙江广播影视集团。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于同年12月13日发布《关于积极推进广播影视集团化改革的实施细则》,鼓励这一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