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体上说,传媒经济研究的研究目标是揭示传媒业生产与分配等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比如,报业的平面特点、广电的线性特点以及互联网的多维特点,各自有着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不足,决定着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差异性,所以传媒经济研究的基础在于对各类传媒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对传媒业各类别及其亚类的个性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2023-11-26
新闻传播业的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是紧密相关的,是建立在新闻传播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之上的。
(一)平稳起步阶段
这个阶段标志是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几家报纸试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从当时整个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虽说在1982年10月党的十二大上就提出全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入城市,然而直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才开始全面展开。中国的改革,不仅有一个城市滞后于农村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事业单位滞后于企业单位的问题。在企业改革没有推进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仅仅作为“企业化管理”的报社,自然不可能有什么超前的举措。只是认识到报社是实行经济核算的事业单位。
1983年3月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的召开,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成为独立的宣传事业单位后,各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省以下各级广播电视台站也脱离“局台合一”的体制,成为独立的宣传事业单位。在经营上,受报社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启发,个别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始依靠自身增加收入,以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均先后开办或恢复播出广告节目。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营业额达3 400万元。
(二)危机催动阶段
危机催动阶段的起始标志是1985年开始的报业经营危机。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竞争加剧,传统的报业管理方式不再适应形势的变化,引发了经营危机;但另一方面,企业强化了广告意识,注重广告宣传,为优化报业经营环境提供了一个契机。在此阶段,各个报社都开始狠抓广告经营,扩大广告部门的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对广告销售人员采取按广告收入提成的分配方式,报社的经济收入随即大有改观。这种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驱使报社在经营上采取更大的动作。
1983年中共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广播电视机构内部的管理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三位一体”的原则。所谓“三位一体”,即编播、技术、行政管理三大部门分开,分别实行总编辑负责制、总工程师负责制、部长(厅长、局长、台长)负责制,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指出要“走自己的路”,要“以宣传为中心”,“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要“四级办节目、四级混合覆盖”,要“开展多种经营、广开财源”。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始大踏步探索壮大自身经济力量的出路。
(三)多头推进阶段这个阶段的起始标志是1988年新闻出版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办法》的基本精神有两点:一是报社可结合其自身条件,发挥信息、技术、人才、知识和设备等优势,开展国家政策允许的与本身业务有关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一是规定报社“可以结合本身业务和社会需要,兴办经济实体”。在《办法》精神的指导下,报业向现代社会大经济的各个产业领域展开进军。与此同时,报社经营者对“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报社的“企业化”意味着报纸产品的“商品化”——既可将新闻版面出售给读者,又可将广告版面出售给广告主;意味着报社经营运作导向的“市场化”——既要满足社会公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又要满足广告主发布商品讯息的需求;还意味着报社经济活动的多元化,不仅要“政治家办报”,还要“企业家经营”。不过这些观念对当时多数报社来说还不甚明晰,报业经营管理思想的大解放,还需要新的历史契机。(www.chuimin.cn)
(四)全面加速发展阶段
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标志着中国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始,中国报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由此步入第四个阶段。在同年秋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法则、经济规律成为决定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的最终决定力量。1992年10月《中国报协对有关报纸行业产业政策和体制改革的五项意见》中建议对1988年的《办法》进行修改和补充,强调报业经营活动不必再受“与报业有关”范围的限制。报社由此阔步迈向市场,抓住机会优化“主业”结构,各报社纷纷增期、扩版,创办都市报,强化报纸的市场穿透力,许多报社的广告收入以15%—40%的高速递增,出现了一批年广告收入超亿元的报社。建设中国报业“航空母舰”——报业集团的问题提上日程。
同时,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入空前快速发展的阶段。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逐步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直接参与社会大生产和经济体系的运作,并逐步向产业化的目标迈进。广播电视集团化经营也初见端倪。
(五)报业集团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的起始标志是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向属于宣传系统的事业单位——报社开始以集团公司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寻找新的、更好的位置。”[8]集团化经营是整个新闻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至2006年报业集团建设已走过10年的历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已正式组建40家报业集团。报业集团成为党的宣传舆论工作的主阵地;成为我国报纸出版业的主导力量,成为全国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标杆。
1999年后,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化、集团化的改革思路逐步明晰并具体实施。制播分离制度开始全面推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入进行。2001年,集团建设提速,到年底已有6家广电集团挂牌,它们是:广东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上海文广集团、北京广播影视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浙江广播影视集团。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于同年12月13日发布《关于积极推进广播影视集团化改革的实施细则》,鼓励这一势头。
有关传媒经济研究 发展与未来的文章
从具体上说,传媒经济研究的研究目标是揭示传媒业生产与分配等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比如,报业的平面特点、广电的线性特点以及互联网的多维特点,各自有着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不足,决定着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差异性,所以传媒经济研究的基础在于对各类传媒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对传媒业各类别及其亚类的个性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
2023-11-26
我国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传媒完全置于与经济规律无关的地位,更不用说对传媒经济进行研究了。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传媒经济和传媒经济研究逐步展开并取得积极进展。同我国传媒经营实践相适应,1979年,我国理论界为解决报业经济短缺问题,提出了“报业经济”的概念,恢复了我国传媒经济理论的研究。......
2023-11-26
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媒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品种的产品种类和系列。根据2013年3月为止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推算,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7 6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规模约378.4亿元,同比增长48.8%,全国共有604家机构开办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5]有线电视依然是中国家庭最主要的视频收视方式。......
2023-11-26
传媒产业是现代经济的体现,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一体化,并体现在产品和广告销售双重市场上。对传媒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传媒的虚拟经济甚至承担着比实体经济更重要的角色。应对危机,就必须把握实体经济的运行周期,把握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性,否则就会出现泡沫经济。......
2023-11-26
传媒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它是国民经济下的一个产业部门,必然要受到当代产业经济的影响。现代传媒业发展的物质力量,从本质上说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并逐渐发展壮大的一种都市文化。另一方面,全球媒体所宣传和倡导的文化,将有助于创造市场全球化所需要的文化、思想等意识环境。其次,大经济的特征在于它是信息化经济。......
2023-11-26
但25年后,录像机走入家庭并被标记为大众媒介。此外,大众传播的概念强调在过程中技术的使用以及大量的人员参与。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讨论大众传播时往往忽略分配。大众传播是大众传媒的存在意义,大众传媒一方面是大众传播活动的载体,也是其生产和分配过程。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特有的媒介类型。新闻报道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新闻传播媒介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11-26
现代经济系统成为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大经济形态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28]实体经济从价格机制、资源配置到增长方式都具有明显的特征,虚拟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首先,虚拟经济使现代经济行为的目的逐渐由物资指标转向其价值指标,企业的生产行为逐步转向追求价值的最大化。虚拟经济已经成为传媒产业重要的支柱。......
2023-11-26
在传媒经济的研究过程中,国内学者在对传媒经济实践的研究中始终致力于探索建构传媒经济理论的体系架构,丰富和完善传媒经济学学科体系成为传媒经济研究的着力点。学科范式、归属和理论基点三个研究核心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关于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式,存在一元论和多元论之争,这直接决定了该学科的理论基点。[44]石义彬、周劲则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媒经济研究与经济学相互融合而衍生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