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闻传媒产品的价值判断及发展前景

新闻传媒产品的价值判断及发展前景

【摘要】:新闻产品的价值,也是经济学范畴的问题。“新闻产品的价值”决不等于“新闻价值”。因为新闻价值决定着新闻的传播效果和接受范围,也同时决定了新闻传媒产品的效用和销售。(二)相对新闻价值新闻传媒产品的特点使新闻传播产品不仅有着绝对价值,同时也有着相对新闻价值,而这同时也是产品的经济价值所在。新闻事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构成新闻的绝对价值。

新闻产品的价值,也是经济学范畴的问题。它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正是这种无差别的劳动的凝结,构成了它同其他产品进行交换的基础。“新闻产品的价值”决不等于“新闻价值”。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决不能任意混淆,但它们之间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新闻价值决定着新闻的传播效果和接受范围,也同时决定了新闻传媒产品的效用和销售。

关于新闻价值,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考察。所谓微观层面,是就具体的单篇稿件而言的,考察其绝对新闻价值,宏观层面则是把单篇稿件放到传播背景下,考察其相对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贯穿于新闻写作以及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规律,是记者、编辑、受众判断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所具有的价值要素的总称。依据《新闻学小辞典》中的定义,新闻价值是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新闻工作者通常把它作为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标准。价值,在这里指的是使用价值。

(一)绝对新闻价值

就单独的一篇电视新闻稿件来说,其绝对新闻价值在于它作为“新闻”所具有的基本价值。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是传播者衡量、选择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它由事实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要素决定。

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包括:时新性,即时间近、内容新;重要性,指新闻事件的重要程度;接近性,包括地理、心理、职业、年龄等方面的接近;显著性,指著名人物、团体或场所所发生的事实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趣味性,指奇异、人情味、具有生活情趣的事实使受众在好奇心或感情上产生共鸣。

时效性、新异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它们往往互相联系、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但新闻价值的大小,并不取决于这些要素是否全部具备。有时候,其中的某一个或者某些要素就能起到决定作用。

新闻(特别是消息)报道越及时,新闻价值就越高。新闻是易碎品,今天的新闻就是昨天的历史。在信息爆炸的当代更是如此,先入为主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一旦形成心理定势,要想改变就不容易了。对于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的电视新闻媒体而言,赶时效、抢首发是其发挥传播优势、抢占新闻制高点的有效武器。如何来实现时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编辑意识、编排手段、技术手段;播出形式,直播和口播、飞字幕;报道手段,结论式报道变为进程式报道。

快速反应机制。新闻价值的产生往往在于事实的变动,而且这种变动是新鲜的、不同寻常的。事实的变动如果没有新意就不能产生新闻价值。所以,新意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实的变动,二是事实变动的新意。

突发的、明显的变动是最吸引人的一种变动情况。这种变动以某一个较为确定的时间点为标志,且变动的程度是明显的,因而是易于判断的。

总的看来,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新闻的时效由今日新闻今日报道发展到现在新闻现在报道,即在新闻时间发生、发展过程中做同步报道,从而突破了新闻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海湾战争期间,CNN美国独立电视网对战事高频度的直播报道,充分显示了电视在时效性上的独特优势。在电视新闻界内部,不同的电视机构为了树立权威,提高节目收视率,也会利用一切手段争取时效,争取首播。目前,国内电视机构除了大量运用移动卫星地面站、卫星直播车外,有的甚至开始购买或者租用直升机进行新闻报道

作为新闻传媒的编辑,必须要有自觉的时效意识,并且懂得和善于运用电视传播手段增强时效。当然,时效性也不是要一味地抢时效,还要注意时宜性,即判断新闻是否符合当前的政策背景和传播环境

(二)相对新闻价值

新闻传媒产品的特点使新闻传播产品不仅有着绝对价值,同时也有着相对新闻价值,而这同时也是产品的经济价值所在。

新闻事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构成新闻的绝对价值。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处在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之中,新闻时间也不例外,因此,新闻价值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编辑在选择稿件时要有全局意识,要把具体的新闻报道放到整体的传播环境中去考量,以确定新闻传播的价值。做到这一点要重点把握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时效与时宜

就总体而言,新闻报道要抢时效、抢首发,但也不要一概而论,有些报道就不能抢,而要把握合适的时机。

有些新闻,如果在合适的时机发的话效果会更好。有些新闻,单独发的话价值并不明显,但如果等待时机,与其他相关新闻合发,其价值就能凸显出来。(www.chuimin.cn)

因此,编辑既要善于抢新闻,也要善于压新闻。前者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只要基本的新闻素质就能办到,而后者则要难得多。“压”新闻是要有一定的风险的,如果错过时效而又找不到合适时机的话,这条新闻可能就要废掉。“压”与“不压”、“压”多久,这都要靠编辑根据一段时间的新闻状况、传播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

2.局部和全部

有些报道,站在行业或地区局部的角度看没有问题,既不像上面所说的虚假报道,而且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放到全国的大背景下就会发现可能不妥。

余家宏等主编的《新闻学词典》关于新闻价值的解释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素质的级数越丰富越高,价值就越大。”同时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总而言之,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而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11]

新闻价值取向,则是指实践主体在进行新闻的采访、制作、编辑等活动中遵循的以相应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判断和决策方向。也就是说,是对重要性、接近性、及时性、趣味性等标准之间的侧重与取舍。处于不同新闻传播体系的新闻工作者,受到新闻传播体系的性质、构成、变化过程的制约,其采取的新闻价值取向是有差别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为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了宏观而深刻的内在依据。例如,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化报纸新闻价值取向是在新闻商品化这一客观背景下产生的,它按照商品交换的观念,研究什么样的商品最能吸引读者,销路最广,因此这些报纸的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新闻时,首先考虑的是引起大众普遍兴趣的接近性、趣味性、新奇性等。在我国,长期以来主要强调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在新闻价值取向上更强调新闻的社会引导功能,对于新闻的重要性、权威性、显著性更为关注。并将新闻的重要性置于国计民生、国富民强、国之安定等以“国”为主、以“国”为重的政治伦理判断之中。

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内的媒体开始面对市场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带来了对新闻规律的关注和向“受众本位”的回归。在新闻价值取向上,则呈现出对以大众趣味为目标的接近性、趣味性的追求。由于媒介种类的迅速增加,信息节奏急剧加快,信息量骤然增长,独家信息的获得越来越难,为了争夺受众的“注意力”,一些媒体竞相在新奇性、时效性方面加大力度,导致了新闻价值取向上误区的出现。

1.过分强调新闻的新奇性,导致不良社会影响

新闻的新奇性,是通过报道与传统观念不一致的新思想、新观点,或者通过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反常、奇异和骇人听闻现象来激发大众的阅读欲望与快感。在新思想、新观念没有得到确认的情况下,有可能形成对受众的误导。而对于后一种情况的过度报道和渲染,则容易形成误解,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2.过分强调新闻的接近性,导致全局观的忽视

接近性,是指与受众在地理、心理、职业、年龄等方面的接近。注重新闻的接近性,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受众群,这也是地方媒体与全国性媒体竞争的重要策略。但媒体具有放大的功能。过于关注本地新闻,容易让人习惯于生活在媒体所关注的五光十色的当下,而对全局性、重大性事件趋于淡漠。对于记者来说,也容易陷入细节的繁琐之中,久而久之,失去对全局的把握与自我意识。

3.过分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导致表象新闻的泛滥

随着现代采访工具的发展,报道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抢夺第一手资料成为媒体竞争的制胜法宝。但是,把这一标准应用到极致,就会走向极端。因为一味强调争分夺秒的新闻报道,会使记者竞相曝光那些容易获取的表面性新闻,而对于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精力、成本的深层报道弃之不顾。

此外,盲目追求及时性,使部分记者满足于别人提供的现成材料和数据,甚至把流言蜚语、道听途说当成了事实来报道,形成不认真核查的风气。追求极端的时效性,还会使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长年累月沉溺于各种表面的新奇怪异的、昙花一现的突发事件中,而造成对关系到社会发展、人类福祉的深层次的、根本的问题的忽视。

面对信息时代产生的大量信息,不但要告诉受众发生什么事,而要告诉受众发生的事意味着什么。面对今天信息传播的几何级的增长,媒体仅仅追求及时性是不够的,因为受众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还想知道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的。受众不仅需要纯客观的信息,他们还需要媒体能够对纷繁杂乱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后,再传授给他们。

所以必须对价值取向误区进行反思。新闻价值是重要的,但并不是第一位的。记者在追求新闻价值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新闻报道所带来的社会效果。新闻媒体除了提供信息、娱乐之外,还有重要的教育引导功能,也就是站在国家和公众的立场,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担负一定的责任。目前国内部分市场化媒体为了抢夺受众,不断在新闻的新奇性、接近性、及时性方面竞相比拼。一些传统媒体的社会版、娱乐版,尤其是部分网络媒体,对宣传荒诞、变态、灾难、暴力等方面的内容乐此不疲。使各种形形色色的“新闻”竞相出笼。所有这些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新闻价值的不同取向,实际上是新闻从业人员放弃了引导社会舆论与提供积极有效信息的责任,仅仅将新闻报道作为个人或所属媒体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事实上,对于任何新闻来说,其基本价值要素是不变的。不同媒体、不同记者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可能会因为强调某一方面价值因素,而导致其他因素的削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价值的背离与抛弃,更不意味着不顾社会道德与他人利益的乱报、误报。前面所说的例子,或者在新闻标题上失实,或者在情感上产生误导,或者把一些消极、负面内容不加选择地曝光,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新闻的重要原则——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从而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