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闻传媒产品供给:发展与未来

新闻传媒产品供给:发展与未来

【摘要】: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媒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品种的产品种类和系列。根据2013年3月为止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推算,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7 6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规模约378.4亿元,同比增长48.8%,全国共有604家机构开办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5]有线电视依然是中国家庭最主要的视频收视方式。

由于物质生活水准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大为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文化需求正在向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向进展。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媒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品种的产品种类和系列。

从媒介种类上,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新闻传媒产品的种类已经大大地丰富,从新闻传播媒介的组成可以看出,新闻传播媒介产品具体包括:报纸、期刊、广播频率、电视频道、新闻网站、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

从媒介数量上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传媒业有了长足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的主要指标数据显示,中国传媒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高于GDP增速持续增长,但近三年来增长的速度有所下降。根据2013年3月为止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推算,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7 6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1.报纸出版产业发展状况

2013—2014年,中国的报纸出版呈现两极分化格局。一方面受益于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方针政策,中央级全国性大报无论是印数、印张还是定价、总金额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阅读的进一步普及,尤其是报纸在手机市场上的开发与应用,对都市报、晚报等市场类报纸和省级、地市级报纸的冲击进一步显现,多项指标呈下滑趋势。与此同时,报纸的数字出版在全行业所占的比重继续提升,新型数字化内容服务收入增长迅速。

据《2013—2014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核心党报及40多家报业集团所属的报刊几乎已经完成了数字报刊出版,绝大部分报业集团上线或拟上线全媒体系统,数字报刊已趋于普及。报业数字出版发展趋势从单一出版形式到复合出版形式,从核心党报报业集团到独立报社、行业报,大中型城市带动二三线城市,东部地区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逐步转变。2013—2014年,中国数字出版整体收入为58亿元,手机报纸收入规模为46.4亿元。

报纸的出版品种总体稳定。2013—2014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 915种,较2012年降低0.2%。其中中央级报纸219种,地方报纸1 696种。报纸出版总印数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2013—2014年,全国报纸出版总印数482.4亿份,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中央级报纸80.8亿份,地方报纸401.6亿份。报纸出版总印张有所下降。2013—2014年,全国报纸出版总印张2 097.8亿印张,与上年相比降低5.1%。其中中央级报纸231.0亿印张,地方报纸1 866.8亿印张。报纸出版平均期印数增长。全国报纸出版平均期印数23 695.77万份,增长4.1%。其中中央级报纸平均期印数3 331.48万份,地方报纸平均期印数20 364.29万份。

2013—2014年,全国共有全国性和省级报纸1 018种,平均期印数17 760.95万份,总印数326.13亿份,占报纸总品种53.16%。全国共出版综合报纸821种,占报纸总品种42.87%,其中中央级综合性报纸22种,地方综合性报纸799种。平均期印数9 401.24万份,总印数319.38亿份,占全国总印数66.20%;全国共出版专业性报纸1 094种,占报纸总品种57.13%。其中中央级专业性报纸197种,地方专业性报纸897种。平均期印数14 294.53万份,总印数163.04亿份,占全国报纸总印数比重的33.80%。[4]

2.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状况

2015年7月8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5)》。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达到4 226.27亿元,同比增长13.16%,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产业升级的良好态势。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规模约378.4亿元,同比增长48.8%,全国共有604家机构开办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

报告显示,我国广播影视市场体系不断健全。2014年电影票房达到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再创新高。其中,国产电影票房收入161.55亿元,占总票房收入的54.51%,继续保持过半份额。另外,农村电影放映提质增效,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已达252条,全年完成影片订购860万场。

报告还重点关注了广播电视产业体制机制改革以及生产内容的IP(知识产权)化开发。截至2015年底,民营企业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总量的比重达到85%左右,成为广电产业主体生力军。同时,中央级和多家省级电台电视台成立了版权管理中心,优质节目价值在基于IP开发的基础上,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渗透、拓展和延伸。[5]

有线电视依然是中国家庭最主要的视频收视方式。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我国电视家庭用户约为4.23亿户。其中,接收有线电视的家庭占总电视家庭用户的54.88%,并将在未来几年内长期保持领先优势。广电有线网络继续向前推进数字化整体转换。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1.7亿户,有线数字化程度达到76.52%。有线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超过1亿户。有线电视双向网络覆盖用户数占全国有线电视用户的46.13%。2015年,我国有54个高清频道播出,其中中央电视台13个、省级电视台30个、地市级11个。

卫星电视约占全国1/3市场,主要在农村,用户群体稳定。在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的扎实推进,直播卫星数字电视自2010年以来用户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15年2月3日,全国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突破2 000万户。

地面无线和IPTV作为补充也各自拥有一定市场。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29家省级以上(含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获准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有24家城市电视台获准联合开办城市网络电视台;6家广电机构开办手机电视集成播控服务,24家广电机构开办手机电视内容服务;7家广电机构建设、管理和运营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14家广电机构获批提供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全国省级以上广电机构和部分市县广电机构都开办了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业务;在信息领域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信息云平台,一云多屏、多屏互动等不断涌现。网络广播电视大大拓展了主流媒体的覆盖面和传播力影响力,已经成为传统广电媒体的重要延伸和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及文化传播空间。(www.chuimin.cn)

3.互联网新媒体产业发展状况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 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使用率为91.2%。手机网络游戏从爆发式增长变为稳步增长,预计2015年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分别为63.5%、73.2%和69.2%,高于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个人互联网应用呈上升态势。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应用,使用率达到90.6%。平板电脑凭借娱乐性和便捷性成为网民的重要娱乐设备,2014年底使用率达到34.8%。

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3亿,网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66.7%。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3.13亿,与2013年底相比增长了6 611万人,增长率为26.8%。网络视频用户整体规模仍在增长,但使用率略有下降,手机视频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网络视频行业步入平稳发展期。

另据统计,54.5%的网民对来源于互联网的信息表示信任,网络信任成为社会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深层网络应用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60.0%的中国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网民在信息和资源方面互惠分享,不仅降低沟通成本,还将创造文化价值。[6]

但是这离受众的需求还相差很远,传媒布局和设置不尽合理、不尽平衡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主要表现如下。

1.传媒运作的同质化

同质化常出现在内容领域,比如说两张报纸内容是雷同的。《京华时报》和《娱乐信报》,可能新闻的95%内容都是重复的,只是处理不同。但是在它们之间,受众在实际感受上好像没有明显的价值差异。不仅是内容方面,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是同质化的——同质化的运作模式、商业模式等等,是中国传媒业当前普遍面临的情况。

2.经营成本、竞争成本在持续加大

经营成本、竞争成本的加大使媒介业开始普遍出现了微利化趋势,甚至有很多媒体开始负增长——即它的收入和支出之间开始出现了负数,很多媒介开始感受到经营方面的巨大压力。

3.面临增长的极限

每一种盈利模式都有一个增长的极限,比如一家周报,如果是周一刊的周报,在目前的市场格局和经营模式下,广告经营额的极限一般是1.2—1.5亿左右。周报无论如何努力,经营的数额实际上是有所谓的峰值,超过这个峰值,投入产出就不成比例,大量的投入也带不来相应的产出,出现了所谓“透明的天花板”。

4.受众市场正在出现大的重新洗牌的格局

这点在平面媒体方面目前显得特别明显。有数据表明,在35岁以下的城市居民中,有超10%以上的人过去读报纸,但是现在由于上网而变得不读报纸了。如果今天我们的传媒操作还局限在做电视的只做电视,做报纸的就做报纸,不能突破媒介介质形态的壁垒,在数字化技术重新定义传播市场疆界的发展阶段上,我们一定不会有太多的未来。

这表明中国的传媒业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状态,还没有同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同其他产业的市场化水平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传媒体制改革,使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在当前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这都需要我们探索传媒产业的供给机制,提高传媒产业的生产和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