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传媒经济研究:使命与发展视角

传媒经济研究:使命与发展视角

【摘要】:首先,大众传播具有信息共享的职能,并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受众的关注点。通过大众传播,分散的大众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收到相同的消息。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系统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了解关于文化的争论,以及与其社会信念和活动的冲突关系”。改革开放以后,部分报纸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办法,引进了企业管理的机制。这个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传媒产业和传媒经济的角度加以研究和探讨。

许多学者对大众传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美国社会学家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中,继承了拉斯韦尔的观点,提出了“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同时,其他学者的研究也使我们对大众传播的职能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首先,大众传播具有信息共享的职能,并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受众的关注点。

通过大众传播,分散的大众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收到相同的消息。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地理上分散的人口可以同一时间专注于同样的问题,这对受众思考自身周围世界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这种信息的共享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信息有相同的理解,甚至也不意味着他们和信息的观点一致,但是大众传播以更快更广的方式实现对世界的描绘,实现了比其他任何形式都强大的共享。这种共享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大众媒体为我们建立了日常的话题,设置了议程,它们由于传媒的密集性发布而成为大众关心的重要话题。

其次,大众传播有塑造社会观念的职能,并通过“拟态社会”塑造社会。

大众媒体通过引导受众的注意力来关注问题,持续不断地帮助人们理解构成社会的相关元素,从而使大众媒体系统承担起社会机构的强大作用。大众媒体塑造了社会生活的“社会”,很多人接受媒体呈现的作为“常识”。可见,大众媒体还是人们参与关于社会信念和活动的文化生活的平台。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系统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了解关于文化的争论,以及与其社会信念和活动的冲突关系”。[61](www.chuimin.cn)

“媒体关注的是言论自由,公众具有媒体接近权,媒体内容的社会影响,以及新的通信技术的影响等主题。所有这些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一个经济学原则的讨论。在20世纪90年代日间电视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为它们生产成本相对廉价,并且获得了广告商的支持。制作暴力性的电视节目和电影不仅因为它们在美国很受欢迎,还因为在国际辛迪加市场表现得极其成功。所有公民是否将享受到新的电信技术也将取决于信息服务提供商如何能够收回成本和赚取利润。”[62]

在国内,新闻媒体既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单位,也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单位。所谓精神产品,就是要抓好新闻报道,要采、写(摄、录)、编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和其他非新闻类作品,做好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工作。所谓物质产品,就是出版和制作好负载着新闻作品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节目。在这个意义上媒体和物质产品有着一种独特的双重性的性质与地位。

媒体首先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的是公共信息传播事业。媒体掌管的是媒介,是一种“社会公器”,是人民事业的组成部分。媒体和媒介都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大众负责,要为社会公众服务,为人民公众讲话,维护社会的民主、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其次是一种生产单位,有着自己的产业链,也有着自己的生产模式和盈利模式,应该尊重市场规律,重视产品质量,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自身的经济需要。为此要充分发挥市场的牵引力和作用,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组织媒体的生产与运营,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生产和营销。改革开放以后,部分报纸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办法,引进了企业管理的机制。20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部分出版社改制为企业,脱掉了几十年的“事业”帽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在报社、广播、电视媒体中进一步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和市场机制。这要求媒体应该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统一。这个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传媒产业和传媒经济的角度加以研究和探讨。“因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经济影响力如何指导或限制传媒活动,以及它如何对传媒市场的具体动态产生宏观影响”。[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