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都市热线》与我共同成长

《都市热线》与我共同成长

【摘要】:《都市热线》想要打造的是一款包罗万象,有民生新闻,有观点又有娱乐精神的杂志类节目。《都市热线》开播之初,受到了重重阻碍,收视率不高,节目版块太繁杂,加之外界的一些声音甚至想把节目推翻重建,压力之下每个成员都忧心忡忡。经过两三年的磨合与努力,《都市热线》就成了陕西地区家喻户晓,拥有一批铁杆粉丝的优秀民生栏目了。

接到张主任的电话,他开门见山:“《都市热线》八周年,想出本书,你给写点啥。”我快速反应:“都八年啦,真快!”挂断电话,我还在想八年的事儿,仔细地盘算了一下,正常的人生不过也就几个八年。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带着我们青春盛极一时的激情,和那些不灭的记忆,我们和她互为彼此,一起成长着。

记得一位资深记者曾经说过:择业的标准应该是“我热爱,我擅长,我以此为生”。

我200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陕西电视台,在都市青春频道《都市女孩》栏目组担任编导,由于节目是周播,劳动基本属于爆发突击式,平时的日子相对轻松,时间也较为随意。那时每次要走进办公室,首先得穿过《都市快报》各位记者的办公桌,对于每天一早就要外出采访,回来要编稿剪片的记者生活,心里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在打鼓,这样的工作节奏换作自己是否承受得了。

2005年岁末,频道要变革,节目要创新,在保留频道原来节目设置的基础上,《都市热线》很自然地成为人们晚餐时的另一道风味。栏目组最先做的事就是招兵买马,而我也很顺利地成为拓荒组中的一员,从那以后我就摇身变成了一名穿着登山鞋和用新闻脑袋思考问题的女记者。

《都市热线》想要打造的是一款包罗万象,有民生新闻,有观点又有娱乐精神的杂志类节目。而我的角色主要是负责本地民生新闻的现场报道,那时虽然没有SNG直播车,没有3G,没有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但是依然不能阻止拓荒组对于快速并有现场感地呈现正在发生的新闻的强烈渴望。

于是,迅速买来当时市场上最先进的索爱K750C手机,当时主要看上的是它摄像头的200万像素,每一位手机记者的兜里都揣着这么一部采访利器,在新闻现场拍核心照片,通过彩信传回直播间,然后把了解到的情况再通过现场电话连线的方式传达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这种声画并茂的方式,在当时算是最快速最高效报道突发新闻的手段了。

对于记者这个新角色,当时的自己十分珍惜,并且发自肺腑地热爱。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经常会觉得心虚,但是心里坚信:没有任何事情是通过长期训练无法做到的。

那时每天都会买报纸杂志装在包里,只要一有碎片时间就拿出来看,立体地学习优秀媒体资深记者做新闻的各个方面。 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我好她更好!

那时每天《都市热线》直播结束后,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回到办公室,总结当天的节目,从细节处着手,一点一点地修正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每位成员都盼望着有朝一日她能光鲜亮丽地示人。

当时《都市热线》的班底,大多是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是幸运的,能不偏离专业,学以致用,同时无缝链接地有一份体面工作等着他们去经营。对于栏目而言,这些有着无限激情和学习能力的年轻人,正在这个集体中,用他们的专业精神和热爱,创造自己的精彩!

刚进入热线团队的记者朱茜茜

记者活出的是双倍的人生。

选择一份职业就选择了一种工作状态。一直以来我始终相信:你经历的每个人,每件事成就了现在的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采访过的人和事越来越多,采访对象横跨草根与巨擘,事件则游走善恶两端。

其中很多人和事对我的影响是终身的。2007年,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我有幸跟随陕西省翻译协会去陕北,重访斯诺当年的采访之路。省翻译协会的会长安危老师,虽然已经年过七旬,但呈现出的工作状态却令人刮目相看。(www.chuimin.cn)

每天早上,在前往目的地的大巴车上,安危老师用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为大家仔细地介绍当年斯诺夫妇在那儿的采访故事,还有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来的时候神采飞扬,妙语连珠。坐在我身边的海伦·斯诺的侄女说:他(安危)很专业,和我的姑姑一样出色。其实我觉得出色是因为热爱与专注,安危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的翻译家,研究斯诺多年,翻译与其相关的著作几十册,每天坚持只睡四个小时,其他的时间全都花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

写到这里,我的心依然为之一震,一生最幸福的事情不过如此:有自己热爱的事情,每天都去做。

面对采访对象,记者首先要去倾听,大脑则要批判性思考,涉及几方面当事人的事情,也一定要让他们都发声,毕竟在一件事情没有定论时,记者无法做一个判官。记者应该是一个善良的人、公正的人,在事件里不应该太入戏,毕竟记者的功能是客观呈现,太带感情,容易误入歧途。

有位前辈曾经说过:作为一名记者,如果你的手机联系人不超过200个,那你是失败的。

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此后,每一次的外出采访我都尽量留下相关当事人的联系方式,一方面可以方便后续报道的跟进,另一方面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可以成为朋友圈里的财富。

我的一些朋友,就是那时建立了联系,现在依然肝胆相照,毕竟20多岁靠能力,30岁以后人脉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在当记者的这些年里,各方面的经验值都在迅速增加,我想这就是记者这个职业的魅力,很忙碌很辛苦,但是能够看到“朝九晚五”看不到的美丽风景

团队是否卓越,领导眼界起决定作用。

《都市热线》开播之初,受到了重重阻碍,收视率不高,节目版块太繁杂,加之外界的一些声音甚至想把节目推翻重建,压力之下每个成员都忧心忡忡。

但是团队的首领顶住了压力,尝试多种手段优化编排,对节目从细节处着手,严把质量关。经过两三年的磨合与努力,《都市热线》就成了陕西地区家喻户晓,拥有一批铁杆粉丝的优秀民生栏目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面对那么多的质疑,当时BOSS们的坚持并不是一味地与自己死磕, 自信是建立在对电视行业规律了解的基础上的,通过团队的努力,最终将《都市热线》这种陕西地区从未有过的节目形态推上了顶峰。

《都市热线》将我带上了记者的旅途,这条道上风光无限,每一位成员用心体会着热爱着她带来的精彩。在她八岁生日到来之际,衷心地祝愿她风采依旧,激情无限。

原任都市热线记者,现任第一新闻主播 朱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