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守望都市,亲身体验都市热线

守望都市,亲身体验都市热线

【摘要】:2006年1月1号,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推出《都市热线》时,并未意识在此后的数年里,这档民生新闻节目始终有意或者无意在向电视先驱韦沃先生致敬。《都市热线》节目组迅速集结,第一时间进入大楼恢复工作,在距离地震3个多小时后即播出《汶川地震特别报道》,成为在震区首家进行全时段直播的电视媒体。同时,节目通过精巧构思的议程设置、多媒体复合传播构建出的新闻立方体,也让《都市热线》

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行业出现了一位代表性人物——西尔维斯特·韦沃(Sylvester Waver) ,在他NBC电视网担任副总裁的短短6年里,开创了一系列的经典电视节目样态,其中“杂志型节目”( the magazine format)最为著名,它是指在一个栏目内以数个独立单元为组合,经过有机拼接融为一体,后来更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有效组织形式。至今仍有许多名牌电视新闻节目采用这种方式,比如美国的《60分钟》、中国的《东方时空》等。乔布斯说,在生产出创新产品前,消费者根本不清楚他们需要什么。韦沃正是这样的对创新有绝对自信的人,他不赞同那种认为要绝对尊重观众收视习惯的传统说法。他打破常规,创立一个名为“景观”(spectacular)的长达1小时30分的电视节目,收视率屡创新高。现在去查词典,Spectacular的释义也因为韦沃的创举而增添了一个新意思:播出时间在一小时半以上的场面富丽宏大的电视节目。

2006年1月1号,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推出《都市热线》时,并未意识在此后的数年里,这档民生新闻节目始终有意或者无意在向电视先驱韦沃先生致敬。这是一档不折不扣的“杂志型节目”,每期节目中有数十个版块组合而成,节目融合访谈、话题、专题、直播等多种样态,题材涵盖时政、民生、体育、娱乐等众多门类。

八年前,20多名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强训,就拿起摄像机,以剪辑室为家,硬是撑起了60多分钟的直播节目。之后不断地扩版升级,在2008年已经达到90分钟的节目体量,成为全国体量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之一,虽然距离真正的Spectacular有不小距离,但是栏目收视从八年前的“0”起步,现在跃居同时段收视第一位,这档节目已经成为西安市民每天下午6点档必看的收视正餐。

《都市热线》由弱至强,并非一蹴而就,是不断自我否定、去粗取精的过程。

播后总结会就是批斗会

通过在节目组工作的几年,我总结有三点成功经验。

经验之一是坚持创新。

《都市热线》自开播起始终遵循着不断创新的制作理念,原创多个节目样态。《小民话题》把社会热点进行多元解读,开创国内主持人“现场斗嘴”形态的先河,为观众津津乐道,《周姐帮忙》深度介入社会事件,扶危济困,于求助者一帮到底,成为“帮忙类”民生新闻标杆,《亢凯情报站》主打深度硬新闻,记者型主持人亢凯多次出现在新闻现场,对线人爆料缜密推敲层层跟进,开启“大片式”新闻调查模式。另外,以RAP说唱播报世界奇闻趣事的《RAP资讯》、深入社区展示居民才艺的《百姓报天气》等版块均是国内电视界首创。节目开播八年,节目始终处在边播出、边研发、边修正的螺旋上升状态中。

经验之二是直播常态化。

《都市热线》是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档直播电视新闻节目,为了追求新闻报道的现场感,节目组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就用彩信传输新闻照片的方式打造了一批“手机记者”,引起业内广泛关注。之后又在3G刚刚开通之际,联合通讯制造商研发EVDO直播设备,成为全国最早不使用卫星转播车就能进行视频直播的电视媒体。

除了技术革新,直播常态化更是一种理念或者说是信念

2012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陕西广电编播大楼剧烈摇晃,一度停电、播出信号中断。《都市热线》节目组迅速集结,第一时间进入大楼恢复工作,在距离地震3个多小时后即播出《汶川地震特别报道》,成为在震区首家进行全时段直播的电视媒体。对直播始终不渝的追求也成为节目的一大特征,正是由于所采编的新闻总是比同时段其他媒体快一步,所以《都市热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使观众总有期待。(www.chuimin.cn)

经验之三是贴近受众。

《都市热线》的节目气质具有很明显的低角度、平民化的倾向。首先节目的线索大部分来源于观众热线,其次节目培养了大批专业拍客,他们自己拍摄图片、视频,每天给节目组提供大量素材,另外讨论话题时接入观众热线电话,屏幕下方游飞观众短信、微博留言等,可以说观众自己也是节目内容的生产者。

在形式上,主持人采用轻松播报状态说新闻,所播放的内容又是非常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民生新闻,版块设置虽然风格各异,但是都围绕速度、力度、温度彰显媒体的核心价值。同时,节目以家喻户晓的明星记者、明星主持人为轴心,通过线上节目播出,线下活动推广等多元方式让节目入户、入目、入心,每年陕西“3·15”晚会成为栏目专属品牌节目,主播组织砍价团、观影团、旅游团等,让节目的粉丝深度参与节目互动,不断延展节目的影响力。

2013年,当《都市热线》开播到第8年的时候,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研判当下这个节点,遇到的是前未有的挑战。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科技对于新闻的传播渠道和方式进行了颠覆性的冲击,从博客到微博、微信,一系列以“微”字当头的APP“大”行其道,民众借助移动互联网从传媒生态圈的下游末端,一跃而上,成为掌握信息源的自媒体。

直播前紧张地备稿

新媒体异军突起,受众群数量呈几何式递增,省级卫视综艺大片轮番进行视觉轰炸,挤占地面频道收视份额。民生新闻从兴起到现在十余年,观众难免审美疲劳等等,这些都是亟须找出对策的难解之题。不过,不同介质媒体竞争也带来利好,比如传统电视媒体受到冲击分流后,也在调整定位,越来越多地扮演着纷繁复杂信源的收集、归纳、调查、分析的角色,从追求有冲击力的画面和猛料,到深入采访、个性解读,新闻在回归理性。又比如新媒体带来的是线索源的极大丰富,直播设备质量越来越好,互动手段越来越多样,节目的可视性和交互性因此更强。作为品牌民生新闻节目,《都市热线》与时俱进,又研发出一批像《微信留言板》这样融合创新的电视产品,努力在把年轻受众留在电视荧幕前。

王牌主播丹·拉瑟曾说过:电视新闻需要“瞬间” (moment),“瞬间”是指电视观众看到新闻事件的同时,能感觉到它,嗅到它,知道它。作为贴地飞行的人气电视节目, 《都市热线》每天大体量的直播内容给观众营造一个又一个值得记忆的“瞬间”,正是这些瞬间构建出都市色彩斑斓的景象。《都市热线》始终追随都市跳动的脉搏,可以说是城市忠诚的守望者。 同时,节目通过精巧构思的议程设置、多媒体复合传播构建出的新闻立方体,也让《都市热线》在众多同质化民生新闻中特立独行。

与都市一同前行,传播媒体正能量,《都市热线》八岁了,生快!褪掉稚气,走向成熟,《都市热线》值得继续期待,祝好!

原都市热线制片人  现陕西卫视副总监 杨文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