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个阶段,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大学招生进行宏观指导。[1]1912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 《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3]由此可见,教育部对大学入学资格的规定比较宽泛,各大学可以在此基础上自行制定标准。[4]大学在招生方面享有广泛的自主权。招生简章分为四个部分,多由大学自行确定。例如招生人数可以由学校自己决定,投考资格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学历要求外,各大学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增加标准。......
2023-11-26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也颁布了一系列大学教员聘任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法规来看,国家加强了对大学教员聘任的控制。1927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了 《大学教员资格条例》,其内容共20条,分 “名称”、“资格”、“审查”、“附则”四个部分。该条例将大学教师分为四等,并对四种教师的资格分别作了详细的规定。《条例》还明确规定了大学评议会为审查教员资格的机关。[11]大学教员资格审查制度的建立,就是对大学教员聘任自由权的一定限制。
总体上说,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仍然肯定了大学校长具有大学教员招聘的决定权。如1929年7月26日,国民政府颁布了 《大学组织法》,其13条规定:“大学各学院教员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种,由院长商请校长聘任之。”这一时期,为了保障大学教授教学质量,政府对大学招聘兼职教师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教育部1929年颁布的 《大学组织法》的第14条规定:“大学得聘兼任教员,但其总数不得超过全体教员1/3。”[12]
抗战爆发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大学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在大学教员招聘方面也设置了诸多限制。如1940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及独立学院教员资格审查暂行规程》,对大学教员聘任制度作了一定的变更。[13]该规定不仅将适用范围扩大到了独立学院,而且对教员资格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暂行规程》的一个根本性改变是规定:“大学及独立学院教员资格之审查,由各校院呈送教育部提交学术审议委员会审查之。合于大学及独立学院教员资格而不在职者,得自行呈请教育部审查之。”教育部拥有教员资格审查权,表明了国民政府加强了对教师聘任的控制。但是,该 《规程》颁布之后,就受到了各大学的激烈反对,再加上此时正处于抗战时期,各大学仍然按照旧有的方式进行教员资格审查和教师聘任。或有鉴于此,抗战胜利后,1948年1月12日,国民政府颁布的 《大学法》,又重申了大学的聘任自由,其12条规定:“大学教员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种,由院长系主任商请校长聘任之。”[14]
这一时期,在具体实践中,各大学仍然具有充分的聘任自由,且对聘任权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以清华大学为例,1928年9月,清华大学颁布的 《国立清华大学条例》规定:“各学系置正教授、教授、讲师若干人,由校长得聘任委员会之同意后聘任之。置助教若干人,由各学系主任商承校长、教务长同意后聘任之 (但在聘任委员会未成立之前,径由校长聘任之)。”[15]
民国时期的法律大多肯定了大学的教员聘任自由权,虽然在民国后期,国民政府也试图加强对教育的控制,但是由于各大学的反对而无法推行下去。这也反衬出了当时的教员聘任自由的观念已经深入了各大学、教员们的心中。在实践中,各国立大学也多按照 “学术”自身的规律来聘请教员,把选择 “谁来教”的权力牢牢掌握在了手中,为实现教学自由提供了制度基础。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167页。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168页。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3~175页。
[5] 王宗昱:《梁漱溟》,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版,第13页。
[6] 金祥林:《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www.chuimin.cn)
[7] 曲士培主编: 《蒋梦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245页。
[8] 应星:《塑造中国大学精神的现代实践》,见甘阳、李猛编:《中国大学改革之道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9]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35~536页。
[10] 蔡元培:《大学教育》,见 《教育大辞书》(上册),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转引自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5页。
[1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69页。
[1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172页。。
[1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16~718页。
[14] 宋恩荣、章咸主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30页。
[15]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2卷 (上),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页。
有关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制度与文化结构研究的文章
在第一个阶段,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大学招生进行宏观指导。[1]1912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 《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3]由此可见,教育部对大学入学资格的规定比较宽泛,各大学可以在此基础上自行制定标准。[4]大学在招生方面享有广泛的自主权。招生简章分为四个部分,多由大学自行确定。例如招生人数可以由学校自己决定,投考资格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学历要求外,各大学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增加标准。......
2023-11-26
1935年教育部规定了各类高校的实际招生名额,加强了对高校招生的控制。至1940年省立大学和省立独立学院一并纳入统一招生,至此公立各院校由自主招生完全过渡到统一招生。教育部在保留招生名额控制权、对大学考试科目、命题标准作必要限制的前提下,允许各高校斟酌采用单独招考、联合招考、委托招生、成绩审查及保送免试等方式进行招生,大学的招生自主权得到了部分的恢复。......
2023-11-26
西方诸国除在宪法上肯定教学自由为基本权利之外,还辅之以配套的法律规范确保学术自由的贯彻与落实。要想保证教学自由的切实实现,仅靠宪法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民国时期,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立法工作。据统计,从1912年中华民国诞生,到1927年国民党统一中国,成立南京政府,这一时期民国政府共颁布了340余件重要的教育法规。......
2023-11-26
民国前期 ,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这一时期,教育部也以立法的形式授予了大学课程设置的权力。“教授会商议下列诸事项:一、学科课程……”[5]北京大学在教科书的选用了也有很大的自由。吴梅的代表作 《顾曲塵谈》、《中国戏剧概论》为 “戏剧”课程教材的奠基之作。这一时期,大学拥有课程设置自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学分制和选科制的实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之后,第一次在国内推行了选科制。......
2023-11-26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存在学术自由的观念,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学者们。还有一种比较折中的看法,就是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学术自由,但却不乏学术自由的事件。[10]前两种观点,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学术自由的一种状态。下面我们就从当时的中国古代的学校及私人教育状况,来进行判断当时是否存在教学自由权状况。......
2023-11-26
“教育独立”主张由来已久。这位 “五四”时期的 “典范人物”对蔡氏上述主张极为赞成,同年5月他在燕京大学座谈时反复引述 《教育独立议》的观点,将之奉为圭臬。即使在抗战期间,教育界仍有 “独立”之声,以至与国民党战时体制发生抵触。......
2023-11-26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理论的深入了解以及多次高等教育改革的失败经验总结,人们开始学习德国大学理念的精髓——教学自由。蔡元培早年曾留学德国,对德国大学的基本理念具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与感悟。[13]蔡元培对德国古典式 “教学自由”精神的吸纳和改造,集中体现在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实践。......
2023-11-26
思想上重视学术自由,经济上支持学术自由、营造有利于学术自由的社会大气候。因此,必须要解放思想,敢于批判不合理的现象,才能在整个社会形成教学自由的大环境。正如阿什比所说的那样,“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在最终意义上,都是依赖民意的。唯有当民意了解到大学是什么,并予以尊重时,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才能获得保障”。[1]这个最终意义上的 “民意”指的就是社会学术环境的构建。......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