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索教育独立思潮下的制度创设与践行

探索教育独立思潮下的制度创设与践行

【摘要】:在教育独立运动中,教育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创设主张,其中最主要的就有大学区制。大学院的实际功能虽与教育部无异,但下设的大学委员会由各大学校长及主管官员、知名学者组成,决定全国教育学术大政,是体现“教育独立”主旨的关键机构。更为重要的是,此番 “教育独立”试验是在中国政治由分权向权力重新整合的短暂过渡期内进行的,其自由化主旨与集权趋势格格不入,势难长久。

教育独立运动中,教育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创设主张,其中最主要的就有大学区制。实际上,在民国初年的教育管理体系中,一直存在大学区这个概念和实际划分。袁世凯时期制定 《教育纲要》,拟议将全国分为4个大学区。汤化龙出任教育总长后,改为6个大学区。民国七年 (1918年)范源濂任教育总长时,又增至7个大学区。如第一大学区为直、鲁、豫三省,分科大学设在北京。如此划分似是作为一种区域管理设想,尚未真正实施。

不过,1922年6月胡适北大同仁讨论高等教育时曾提议:“第一大学区 (北京)国立各校合并。”可知,大学区的划分在教育界得到某种认可,同时也显示,1927年后试行大学区制并非毫无基础。当然,大学区制的底本主要取自法国制,少量参用美国、德国制。据蔡元培在 《教育独立议》中设想:“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凡中等以上各专门学校都可设在大学里面,一区以内的中小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都由大学办理。大学事务,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选出。由各大学校长组成高等教育会议,办理各大学区间的事务。教育部专办理高等教育会议所议决事务之有关系于中央政府者,及其他全国教育统计与报告等,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影响。各区教育经费,从本区中抽税充用,较为贫乏的区,经高等教育会议议决后,得由中央政府拨国家税补助。”[6]其核心是由教育家办教育,排除行政系统的干预,实现 “教育独立”。

1927年6月,蔡元培出任大学院长,同时变更教育行政制度,在地方上实行大学区制,由大学区内的核心大学校长代行省教育厅长职能,以使教育、学术合一。首先在苏、浙两省试行,渐次推向全国。大学院的实际功能虽与教育部无异,但下设的大学委员会由各大学校长及主管官员、知名学者组成,决定全国教育学术大政,是体现“教育独立”主旨的关键机构。蔡元培等人在国民党初建全国政权之际,利用元老地位和影响,凭借行政力量,意欲改变北洋时代官僚化教育体系,创立新型的教育机制。

可是,大学区制一旦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迅即成为 “逾淮之橘”。试办的浙江大学区尚差强人意,而江苏大学区则风潮迭起,无日不在扰攘之中。人们批评大学区促使大学教育畸形发展,偏重学术而忽视教育,行政效率极低,且被少数人操纵,不仅不能使政治学术化,反而使教育官僚化。江苏大学区中等学校教职员联合会发表宣言称:“盖以现社会实情言之,则学术之空气未浓,而官僚之积习方深。以学术机关与政治机关相混,遂使清高学府,反一变而为竞争逐鹿之场。”[7]

此种情况大大出乎蔡元培的意料,当李石曾执意试办更大的北平大学区时,他主张审慎行事,与李发生分歧。北平大学区引发更大的风潮,影响甚烈,国民政府于1929年夏宣布停办大学区,大学院随即改为教育部,蔡、李的改制以失败结束。胡适曾预言 “法国式之不易行于中国 (蔡先生的主张是法国式的)”,[8]结果被他言中了。后人分析其失败原因认为:(1)模仿失当,变更太骤;(2)政治不稳,基础未固;(3)留学派别之争,主要是留日派势力大,反对激烈;(4)蔡元培与李石曾等发生裂痕,失去支持;(5)教育独立与 “党化教育”不符;(6)经费不足。[9]显然,蔡、李诸人未能细致考量大学区制在中国的可行性,未免凭想当然行事,预备不足;且选择试办区域缺乏策略,以至一地失败,全盘皆输。更为重要的是,此番 “教育独立”试验是在中国政治由分权向权力重新整合的短暂过渡期内进行的,其自由化主旨与集权趋势格格不入,势难长久。

[1] 章太炎:《代议然否论》,载 《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6页。

[2] 严复:《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载 《严复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9页。

[3]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载 《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www.chuimin.cn)

[4]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载 《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0~133页。

[5] 参见刘作忠:《顾孟余其人其事》,载 《团结报》文史版2001年3月17日。

[6] 蔡元培:《教育独立议》,载 《新教育》第4卷第3期,1922年3月。

[7] 上海 《时事新报》1928年7月1日。

[8] 陶英惠:《蔡元培与大学院》,陈哲三 《中华民国大学院之研究》,见黄肇珩:《一代人师——蔡元培传》。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的日记》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