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云南大学不仅借土地给西南联大,还借教室、礼堂给西南联大临时使用。熊庆来到国立云南大学担任校长期间,非常重视国立云南大学师资力量的壮大,他直言指出“学校成绩之良窳,过半由教师负责”。有了这个规定以后,熊庆来就能名正言顺地聘用西南联大教师到国立云南大学兼课,这样便吸引了不少西南联大教师到国立云南大学兼课。......
2023-11-26
云南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当属私立东陆大学,它于1922年12月8日创办。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得以诞生的呢?
为什么要问私立东陆大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得以诞生的呢?因为从当时的云南省形势来看,当时云南社会受袁世凯复辟、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以及一系列的军阀混战等因素的影响,地方当局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争权掠地上,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也投入其中:当时的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很不理想,而且中学的数量也很有限,完全中学就更少了,高中生少之又少。如1916年云南仅有14所中学,在校生仅为2030人。这样的生源无法满足办大学的人才来源;当时云南虽有数百人到国内外高校深造并先后返滇,但这些人中大多数去从事其他行业,真正懂高等教育并能办大学者是极少的,合格的大学教师也不多……政治不稳定、社会不安定、经济不发达、财政非常拮据、人才很稀缺等因素都使云南不具备创办大学的条件。
但是云南当局和社会的需求是希望云南有一所属于云南人民的大学。当时云南与邻省交通不便,由昆明到北京、上海等地,都须绕道越南海防乘船至香港,方能到达。而且事前还必须向法国驻滇领事馆提出申请,领取出国护照。除却路途遥远,语言不通外,还须办理一大堆手续方可启程,对于外出求学的学子来说,其苦更是不可言语。其实早在1915年云南省当局就筹划过办大学之事,但连年用兵以致财政拮据,办大学的计划只能一再搁置。
直到1920年,董泽等一批留学生回到云南,见社会各界皆迫切希望筹办大学,又值唐继尧主张“废督裁兵、振兴实业、交流东西文化”,董泽等即向唐继尧建议筹办一所私立大学。当唐继尧要筹办私立大学的消息传出后,在云南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当时很多公司、银行,还有个人表示支持并且慷慨捐助,捐资办学。但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一些人认为云南的小学教育尚未普及,中学教育尚未办好,根本不宜办大学,持这一观点的人以教育界资格较老的宿儒秦光玉、钱用中、李华等为代表;而另一些人认为云南财力贫乏,军费开支巨大哪来的钱办大学,即使勉强兴办,也找不到适当的师资,难以培养很好的人才,持这一观点的人以财政界的名流专家徐宝泉、缪嘉寿、吴石生等为代表。由于在云南创办大学是民心所向的事情,因此,1920年11月6日《滇声报》上刊发了题为“云南设立大学之好消息”的消息,令人振奋。
唐继尧早有办大学育人才以助他做“东大陆主人”之愿,只是苦于找不到代理人,这次董泽一再建议,董泽便是他等待已久的理想代理人:一是董泽为唐继尧的秘书官,还是他的妹婿;二是董泽是学教育的,正是用其所长;三是董泽建议以私人名义办大学,既适应了培养人才之需,又可使创办之人名留后世。因此,唐继尧一口应承,正式委托董泽主持筹办大学事宜。其间,唐继尧与顾品珍因为纠纷延误了近两年,到1922年7月筹备处才开始工作。由于办大学是当时云南各界的共同要求,加上筹备处成员多是抱着为桑梓尽力的回国留学生,工作热情高涨、主动,于12月8日“私立东陆大学”即宣告成立。
1923年4月20日(唐继尧生日),在以唐继尧的籍贯命名的“会泽院”举行奠基仪式并举行开学典礼,至此,云南省历史上第一所大学正式诞生,董泽任校长。当日,唐继尧在私立东陆大学开学典礼上讲述了他的办大学心迹:“(一)国家不幸,大乱迭兴,靖护诸役,数次起兵,以‘正义’‘人道’相号召,即欲以此纠正人心,治国平乱。不料结果均无甚美满。于是憬然于国家之败坏,由于无多数优秀人才奋斗其间,致正义无伸张,民治无由发达。迨民国八年,军事数束后,乃觉悟培养人才之不可缓。(二)欧战以还,思潮勃兴,至理名言,阐发无遗。但各处境不同,主张亦因之有异。适此者,未必适与彼。研究所得虽多,但取材能力殊弱,削足适履,致旧文化无由发扬。拟以固有文化精神,吸收新文化,成一折衷适于国情者,非谋建设一最高学府以研究之不可。(三)废督后实行民本政治,如实业、教育、交通及一切廉政,在须用专门人才,方克有济。此项专门人才,更非由大学以造就不可。(四)本省无相当之学校以升学,如中学毕业后,多数辍学。欲向省外国外谋升学,又苦于交通、经济之种种障碍。今设此大学,向上颇便,人才易出。基以上四种理由,故积极筹备焉……今后教育,希望诸君以德育为主。今之世乱极矣。揆其原因,实由旧道德堕落,新道德又不能范围人心。欲图挽救,专赖此一般青年,故校章第一条曰:‘发扬东亚文化,研究西欧学术’,望诸君勉力实行之。”
1923年1月5日发出第一份招生广告,公布了《招生简章》。按“简章”的规定,投考者须是中学毕业的学生,考试科目有历史(本国史、外国史)、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理化(物理、化学)、物(生物、动物、植物、矿物)。按《东陆大学组织大纲》规定,该校原计划开设文、理、法、工、农、商、医等7科。因云南考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全省各地推荐来昆报考私立东陆大学的中学生有300多人,而达到录取线的仅有30余人,于是又应运而生增收试读生和补习班80多人。1923年共收学生120人,分为文、理预科各1班,以后每年春添招1班。
私立东陆大学能在1923年在云南正常招生开班,与唐继尧的重视和支持有着莫大关联,但更说明当时的云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需要并具备办大学的条件,特别是董泽等一批留学生回到云南投身到云南高等教育事业中,解决了办大学所需的师资力量。因此,云南省第一所大学的创办既不能全部归功于唐继尧,也不能因为唐继尧是军阀而抹杀他的积极作用。
到1925年,私立东陆大学为适应云南经济社会的需要,始办本科,正式开办文、工本科,文科分别设政治、经济、教育3个系,工科设土木工程、采矿冶金2个系。但是当年仅开办了政治、经济和土木工程3个系。1927年春又开办了附属中学,招生2个班,以后逐年添招2个班,以提高大学新生文化程度。1928年东陆大学培养出云南历史上第一届本科毕业生。
1930年,随着东陆大学的扩充,仅凭“私人”的力量已满足不了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私立”的性质早已名不副实。为了巩固和促进这所云南仅有的大学的发展,云南省政府在第177次省务会上通过了改组私立东陆大学的决定,经费由省款拨付,改私立东陆大学为省立东陆大学。
1931年,省立东陆大学将文、工2科改为文学院与工学院。将附属中学交教育厅另成立第五中学,大学专办本科,隶属于教育厅。当年,云南省为了达到对云南高等教育的整顿的目的,还特别拟定了8条原则对省立东陆大学加以规整:一是本省高等教育由教育厅“统筹各项事业设施”,使其目标一致,共同发展。二是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应根据本省建设的需要,造成合于实用之专门人才。三是明确教育和行政机关的职责,前者是培养人才,后者是正确使用学校造就的人才。四是统一省府高等教育机构和事权。五是努力筹措经费,充实高等教育。六是革除教育机关长期存在的不良积习,认真按高教法令办校。七是学校用人唯贤,革除地区和学派门户之见。八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习,教师待遇力求合理。(www.chuimin.cn)
1932年,云南省政府将省立师范学院归并到省立东陆大学,扩充为教育学院,原文学院扩充为文理学院,增设理科学系,工学院维持原状。由于当年云南省将法政专门学校撤销,将其并入省立东陆大学,同时,又与军医学校合作,先办医学专修科,至此,省立东陆大学达到国内公立大学组织有3个学院的最基本要求。
1934年9月16日,遵教育部令改省立东陆大学为省立云南大学。文理学院改称文法学院,教育学院归并入文法学院;理工各系合称理工学院;医学院先设医学专修科,并筹设医院。同时又设农业试验场,研究实地农业问题,为将来创办农学院打下基础。时任云南主席的龙云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慢慢地形成了他对大学的看法。他认为大学不仅是政治人才的养成所,也是经济建设人才的养成所,还是政治派系争夺力量的场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政治上若不能为己所用,就会为他人所用;业务上若无真才实学,就不能负起建设重任。因此,他对省立云南大学校长的人选极为重视。
当董泽辞职后,龙云就曾先后任命华秀升、何瑶等为云南大学的代理校长。同时,龙云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物色理想人选。经多方努力和了解,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的熊庆来进入了他的候选名单。龙云通过私人关系,托人劝说熊庆来回来主持云南大学校务,并许诺熊庆来任校长就增加学校经费、争取将“省立云南大学”改为“国立云南大学”,并且大胆放权给熊庆来,龙云不干预学校教学、人事及行政事务,给予熊庆来聘请教师的全权。
到了1937年,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云南省主席龙云呈请中央改“省立云南大学”为“国立云南大学”,于1938年获准。教育部聘熊庆来为国立云南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有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龚自知、陆崇仁、张邦翰、缪云台、任可澄、李书华、何鲁等。1938年7月1日,国立云南大学宣告成立,国民政府任命熊庆来为校长,办学经费有所增加,由1937年的25万元增加为50万元。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有了较大的发展:理工学院分设为理学院和工学院,又先后设立了医学院和农学院。到1939年,国立云南大学完成了“国立大学至少须有五院”的规定,即文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到抗战结束时,国立云南大学有5个学院、18个系、3个专修科、2个研究室、1个先修班,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系科齐全的综合大学。
熊庆来任国立云南大学校长后,着重抓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慎选师资,提高学校地位;二是严格考试,提高学生素质;三是整饬校纪;四是充实设备;五是培养研究风气。
在慎选师资方面,熊庆来先后延聘到百余名学者到云南大学执教,如严济慈、华罗庚、陈省身、楚图南、冯友兰、顾颉刚、闻一多、吴晗、费孝通、白寿彝、王力、罗庸、刘文典、尚钺、吕叔湘等。国立云南大学教师队伍最兴旺时,曾有专任教授187人,兼任教授40人。
在严格考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国立云南大学从1938年起比照国立西南联大规定新生入学录取分数线,因考虑到云南与内地的文化教育悬殊,为鼓励云南学生就地入学,特规定云南籍学生的录取分数可略低于省外考生,由于实行了这些措施,国立云南大学学生很快发展到仅本科学生就有700多人,而且学生学习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国立云南大学700多名本科学生的办学规模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可喜的成绩。据统计,在1912—1938年这段时间内,云南省受过高等教育的总共才2575人(不含学军事的)。其中,外国留学者238人,在省外就读者350人,经本省培养者不足2000人。这些人中学工的154人,学法学的(含政治、经济和法律的)475人,学文学的151人,学理学的131人,学农学的75人,学医学的69人,学音乐的27人,学教育的26人,学体育的25人,学商学的6人,学艺术的18人;学其他专业的(含专科、讲习科及不明专业者)1315人。
在充实设备、改进办学条件上,国立云南大学于1937年收购了北门外农田及基地200余亩,校西园地一块及民房数十间。校内陆续增建了文法学馆、科学馆(扩建)、教室、实验室、工学院实习工厂(两座)、映秋院女生宿舍等。1939年又在呈贡购地三百余亩,为农学院院址,建平房一院、楼房一座。1940年,医学院承董澄农先生捐款建细菌学馆一座(今澄农馆)。1941年成立了医学院附属医院,当年龙云夫人顾映秋又捐款新建了泽清堂。1942年,董澄农先生又捐款在渔街子新建国立云南大学西郊疗养院。1943年,又重建科学馆(1941年3月被日本飞机炸毁),增建水力实验室、植物温室、试金实验室、选矿实验室等。
在培养研究风气方面,国立云南大学先后成立了社会学研究室、西南文化研究室、文史研究室、航空研究室;1938年创刊《云南大学学报》(分中文版和外文版),还出版了“云南大学丛书”8种。
至1946年时,国立云南大学跻身中国十大名校,被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
有关抗战时期的云南教育的文章
国立云南大学不仅借土地给西南联大,还借教室、礼堂给西南联大临时使用。熊庆来到国立云南大学担任校长期间,非常重视国立云南大学师资力量的壮大,他直言指出“学校成绩之良窳,过半由教师负责”。有了这个规定以后,熊庆来就能名正言顺地聘用西南联大教师到国立云南大学兼课,这样便吸引了不少西南联大教师到国立云南大学兼课。......
2023-11-26
在构思《抗战时期的云南教育》一书时,“战争”和“教育”两个词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于是,笔者不自量力地想去辩证一下战争与教育的关系:战争对于教育来说,是毁灭性的破坏,还是涅槃式的重生?无论如何,战争是破坏性的,教育是建设性的。对于战争与教育的辩证关系,笔者没有得出能够说服自己的结论,也无须再进行辩证。......
2023-11-26
为推进教育改革,龙云选定龚自知为云南省教育厅长。当时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费保障,龙云上台后,教育界推派代表,请愿呼吁,要求教育经费由财政收支划拨,实行独立。作为当时顶尖的私立学校的代表,南菁学校的办学模式为云南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样本。此外,龙云还非常关注社会教育,对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也是不遗余力。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出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等职。......
2023-11-26
纵观之下,抗战时期的教育政策是确定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战时教育工作总方针,一方面承认教育应该面对抗战的现实,不能和抗战脱节,要采取应急措施,适应抗战的需要;另一方面反对因抗战而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而是仍要维持原有的教育体制。这在《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的各项规定中得到佐证。......
2023-11-26
由此可见,战前云南省政府对民众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民众知能,提高文化水平。到了抗战时期,云南的民众教育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主要以启发民智、宣传抗战、增强民众的爱国热情为主要目的。普及民众教育可谓千头万绪,无从下手,抗战期间的民众教育采取学校式和社会式两种兼容并蓄的方式进行。自1930年起,云南省各县根据本地实际情形,分别设立民众学校及民众识字处,收容成年失学民众实施教育。......
2023-11-26
在新式学校教育制度出现以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延续一直是靠私塾。私塾的教学质量相对不高,教学内容相对不多,也对新式学校的发展和新社会形态的所需有所阻碍,因此私塾逐渐走向了其历史使命的末期,推行新式教育势在必行。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国民政府将初等教育作为发展学校教育的重点。抗战14年,云南共发警报2232次,日军投弹7588枚,云南省教育事业损失共计45.322亿元。国民学校及中心学校隶属于各县市政府。......
2023-11-26
1938年4月2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正式命名成立,5月4日开学上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提倡和实行“通才教育”、实行以“学分制”为主体的“选修课制”“共同必修课制”三者相结合的学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籍管理十分严格,规定每学年有二分之一学分不及格者令其退学,有三分之一学分不及格者留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对云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最深、最广的当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对教育事业的促进。......
2023-11-26
云南省为了推广、改进职业教育,于1938年将全省划分为7个职业教育区,计划在各学区内创办各类职业学校。这7个职业教育区虽然已经划定,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个美好的职业教育蓝图并未得到有效实施,许多“酌定”的职业学校实际上并没有办起来。这样看来,云南省职业教育在抗战时期虽然描画出一个较好的蓝图,但是因为战争影响、经费短缺等因素,应需而生的职业教育并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