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云南幼儿教育发展历程揭秘

云南幼儿教育发展历程揭秘

【摘要】:我北京的同学幼儿阶段接受了正规的幼儿教育。云南的幼儿教育萌芽比较晚,云南新式幼儿教育的出现可能要追溯到清朝末年。在新式幼儿教育出现之前,云南的幼儿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主要是以传统的家庭教育形式存在的。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云南的幼儿教育在摸索过程中面临着经费紧张、无办学机制、无专业教学内容及专业教师等一系列问题。

在云南,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有部分孩童的幼儿阶段都是跟随着父辈或者祖辈在玩耍中度过的,他们很少走入学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童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父辈或者祖辈传授的民族歌谣或者伦理常识等。

大学的时候,我们的同学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我们曾经讨论过自己幼儿时期是怎么度过的。我父亲是铁路工人,我从小就跟着父母走南闯北,父母亲工作一忙起来就将我送到单位附近的托儿所,那时我只有3岁。然后随着父亲的工作地点不停地变换,我就在不同的托儿所里度过,直到快上小学时,父母意识到应该给我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于是将我送回老家跟着表哥表姐们读了一年的学前班就升入小学了。

我北京的同学幼儿阶段接受了正规的幼儿教育。他3岁多就进入幼儿园了,班里的小朋友基本都是学校附近的,很多都是一个大院的伙伴,可以相伴上下学,相伴玩耍。一直到读大学时,即便大家都不再是邻居,但幼儿时期的小伙伴们都保持着联系,从小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可是我云南的同学们,他们的幼儿时期就不一样了。一个楚雄州的苗族同学,他就从没读过幼儿园,甚至对托儿所、学前班之类的学前机构感到陌生。他说他的幼儿时期是十分快乐的,每天都觉得日子过得好快。爷爷是个猎人,给他从小就配了苗刀和弹弓,牵着家里的猎狗跟着爷爷还有其他的猎人,成天在大山里守候或者追逐。每晚狩猎结束,都会在家里燃起篝火,大家唱着苗歌、跳着苗舞,喝着酒、吃着肉。所以他说他幼儿时期的教育是狩猎,还有耳濡目染的苗族歌舞以及大快朵颐。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了,爷爷觉得他比家里的哥哥姐姐们聪明就将他独自一人送去学校了,他起初很不愿意也不理解,习惯了跟着爷爷每天从这座山跑到那座山,习惯了爬树下河,到了学校什么都受约束,不能爬树,不能下河,甚至连泥巴都不准玩,还得恭恭敬敬地在教室里听课、写作业。他说,刚开始看着哥哥姐姐每天还能跟着爷爷去狩猎,他写作业的时候看着哥哥姐姐在唱歌、跳舞、玩游戏,甚至怀疑爷爷对他有成见。另外几个云南的同学也表示,有的没读幼儿园一直玩到上小学的年龄然后就被直接送到小学里了,有的读了一年半载的学前班,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样子。

我们的幼儿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我们同学之间对自己的孩童时期接受教育的表述,可见那时的云南幼儿教育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特别是北京的。这主要是为什么呢?这首先跟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相关吧,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跟云南的幼儿教育发展和受到的重视程度也有关。

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是哪一年在哪个地方创办,由谁创办的呢?

1837年,法国人福禄贝尔在法国勃兰根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在西方国家,现代幼儿教育的诞生相对是早于我国的,并且他们具有相对系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大量的实践研究,因此,幼儿教育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中较早地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云南的幼儿教育萌芽比较晚,云南新式幼儿教育的出现可能要追溯到清朝末年。这和整个中国及云南的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当时的云南相对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流,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需求水平并不高。文献资料显示,清朝末年云南省在省立女子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内附设了个蒙养院,招收一个班,又让附小校长陈文政兼院长,这就是云南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幼儿园。在新式幼儿教育出现之前,云南的幼儿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主要是以传统的家庭教育形式存在的。

那么蒙养院是怎样的一个教育形式呢?它其实跟当下的幼儿教育是有很多不同的。云南起初创办的蒙养院是按照清朝政府的《蒙养院章程》规定,保育教导3~7岁之儿童,保育要旨是“专在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保育员主要职责是“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保育的方法以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为主,要“就儿童最易通晓之事情,最所喜好之事物,渐次启发涵养之”,保育教导幼儿之时刻,每一日不得过4点钟,还把蒙养院作为育婴堂与敬节堂的附属机构,蒙养院的保姆即为育婴堂的乳媪或敬节堂的节妇。育婴堂是做什么的?我们年轻的朋友们可能通过一些影视作品或多或少地见过和知道一些——穷人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子女抱着放到一个类似慈善机构的地方,由他们将小孩抚养成人。育婴堂的主要功能是收容社会上被遗弃的私生子及贫穷家庭无力养育的子女。敬节堂则以收容青年寡妇和孤孀为主。所以,只有那些教师、职员及自由职业者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将孩子送入蒙养院,一般的官绅、富贾及家境殷实的家庭宁愿请保姆或家庭教师来协助自己教养子女,也不会将子女送入蒙养院。即便如此,蒙养院也大都在昆明或者经济较好的州府城市,幼儿入院率并不高,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家庭教育占据了主要地位。(www.chuimin.cn)

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云南的幼儿教育在摸索过程中面临着经费紧张、无办学机制、无专业教学内容及专业教师等一系列问题。1921年,云南省教育厅认识到办幼儿教育之必要,于是通令全省,要求各县筹措经费,酌情创办蒙养院,按要求,每县至少应办1所蒙养院。在政策的要求下,全省各县只要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不论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均办起了附属的蒙养院。通过政令形式的督促办学,是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的。虽然这一年,云南的幼儿园仍旧大多集中于昆明,而且多为小学的附属机构,大多数的县城因经费不足、机制不全、教师不足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开办,但据粗略统计,省会昆明共有公立幼稚园33所,幼儿约2000人,教员近100人。私立和教会办的幼稚园3所,幼儿442人,教员19人。从数据上来看,当时的幼儿教育并非是每个适龄儿童所必需的,也并非每个家庭都能供读的,幼儿教育机构依旧集中在省会昆明或其他经济相对较好的县城,在乡村是鲜有甚至没有幼儿教育机构的。

云南的幼儿教育在抗战时期的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这跟云南的教育意识息息相关,一是家长的观念中不存在幼儿教育这一概念,二是幼儿教育机构在当时的很多地方特别是乡村是不存在的。

抗战前期,云南省才建立起第一所全日制幼儿园私立保育园,这所保育园的招生对象较为特殊,大多是官绅及富商巨贾的子孙,寻常老百姓的子女是不能进入的,因为其办园正规,管理严格,起点较高。特别是在当时专业教师紧缺的情况下,该园的保育人员由正规师范毕业生担任,保育的质量也是明显高于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的。显然,这样的幼儿教育机构就如当下的贵族学校,难以满足寻常老百姓的子女接受幼儿教育的需求。

到1938年,云南省教育厅要求各县执行《小学组织法》,在条件具备的小学附设幼稚园。将鼓励与支持幼儿教育写入《小学组织法》,在此情况下,一些原本以“经费无着,教育缺乏”为理由推诿搪塞的县份再也找不到其他理由,只好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学校附设幼稚园,元谋、通海、弥勒、普洱、腾冲、澄江、会泽等地均建起了幼稚园。甚至像元阳县的龙健乾哈尼族土司也于1941年在自己的领地内建起了“健民幼稚园”,当年招收到幼儿15名。

这个时期的幼儿教育没有统一的幼儿教育教材以及教学大纲,无论是蒙养院还是幼稚园,都是在摸索中寻找一条适合幼儿的教学之路,课堂教学与《蒙养院章程》规定的“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相差不大,以唱歌、讲故事、手工为主,另外,办学条件差、教师负荷重、管理不规范、随意性较强等,都是这个时期云南幼儿教育的显著特点。

在抗战时期,能够以轻松的形式进行教学并有一定的游戏玩具的幼稚园就能成为典型示范幼儿教育单位。1939年澄江县幼稚园就因为教学方法较为灵活,从而脱颖而出。澄江县幼稚园在园内增添了一批大型玩具,有滑梯、木马、跷跷板等,采取户内与户外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每逢节日,则组织幼儿排练节目,参与公众汇演。在室内,教师采用风琴伴奏,幼儿与教师在教室里载歌载舞,教学内容都是幼儿所喜爱的,教学形式也让幼儿感到轻松愉悦。因此,澄江县幼稚园的办园风格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肯定与褒奖。

到了抗日战争的后期,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云南的幼儿教育饱受影响甚至停滞不前。因为战争的影响,整个中国包括云南的经济都是萧条破败的,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流离失所,为了生活奔走的人们在这样的状况下很难保证自己的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财政紧缺,教育经费被军费严重挤占,办学也变得举步维艰,幼儿教育难以为继。因此,直到1949年12月昆明和平解放,全省的各类幼儿园只有39所,在园幼儿也仅有3120人。

纵观抗战时期的云南幼儿教育,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萌芽初始,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