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西里的工作遭受过反对。我把受到的挑战说给西里听,他表示理解,但拒绝解释。西里不是支持创伤。在这个研究中,西里对抗挫性的两个方面感兴趣:你能承受痛苦多长时间,它有多么困扰你。这是西里研究的核心。一些反对西里工作的人把曲线的这部分解读为某个破坏点。西里还告诉我,他的模型也没法对那些经历过极端痛苦的人做预测。......
2024-01-19
尽管高考存在种种弊端,但它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及社会文化是相适应的。在没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替代办法前,轻言废止乃至轻率行废,可能造成比现有弊端更严重的问题。但这决不能成为高考裹足不前的借口。高考的“大一统”弊端不仅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而且对其人才选拔功能的发挥制造了越来越大的障碍。高考欲保持长远的生命力,必须在坚持统一考试的前提下,适时适度进行多样化改革。这既是千年科举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也是教育与考试发展的现实要求。
作为多样化招生制度的典型代表,以及高等教育的强国与大国,美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历经300多年,发展已很成熟和完善,可以成为我国高考多样化改革的重要参考。但任何国家招生制度的形成与运作,与本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和教育等因素关联甚密,别国可以受其启发甚至借鉴,生搬硬套却绝不可行。因此,我国高考多样化改革在借鉴美国的做法时切不可忘“橘逾淮而北为枳”的教训,否则便可能南辕北辙,弄巧成拙。笔者认为,中国高考多样化改革可以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中得到以下四点启发与借鉴:
第一,注重入学机会公平。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由于各族裔各阶层子女的教育条件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入学机会差异甚大。为缩小差距,美国政府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颁布了《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旨在给予少数民族或女性在就业和教育机会方面优先考虑,政府还设有一些专门针对弱势群体的财政援助项目,一些高校也设立了为少数族裔提供入学信息、咨询与指导的专门机构。我国也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阶层、城乡、地域间差异甚大,教育的条件不均衡以及由此带来的机会不公平,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相似,特别是城乡、地域间的差别,相比于美国是有过之无不及。高考制度在多样化改革过程中,也必须时刻凸显公平,[9]尤其要防止因客观标准减少导致权力、金钱介入而给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公。
第二,适度采用多元录取指标。美国高校录取新生,没有固定的指标体系,而是综合评价:既有智力方面的要求,又有非智力因素的考量;既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又看重平时的学业成就;既从考试分数或年级排名等相对客观的硬指标来评判学生,又从充满个性与人情味的推荐或自述材料中了解学生。指标多元体现了美国大学既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不错失“专才”“偏才”。这种综合评价方式正是我国高考多样化改革的目标。遗憾的是,这种在美国畅通无阻的方式,在我国却屡行屡败。因此,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紧张、诚信制约机制尚未健全的背景下,高考多样化改革仍需以统考为主。但本着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等原则,可将考试成绩之外的其他因素适度、逐步、切实纳入录取指标体系,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监控机制。
第三,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美国高校向来具有办学自主与学术自治的传统,体现在高校招生上,也具有高度的自主权,招生的标准、规模及运作完全由各校招生委员会自主制定,联邦与州政府不得干预。我国高考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努力,但进展缓慢,即使是实行自主招生,高校真正享有的自主权仍十分有限。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面试招生”,可谓是一种有力的尝试。应鼓励这些试点院校稳步加大自主力度。待时机成熟,可将统一考试与招生两相分离,由高校自主决定考试结果的使用比例,或将统一高考变成水平考试,让招生院校在水平测试的“基准”之上最大限度地享有自主权。
第四,建立多渠道、多层次考试“立交桥”。美国高校招生制度一个鲜明的特色是计划与机制灵活多样、招生效率高。对学生而言,既有旨在吸引那些对某校“情有独钟”且愿意及早与之订立“婚约”的“性急子”学生的提前招生计划,也有针对那些深思熟虑、欲精拣细挑的“慢性子”学生的常规招生计划,还有针对快进生或超常生的提前入学计划。从高校来说,既可以让那些生源充足的学校在规定时间内尽快完成招生工作,又可以让那些生源不足的学校在最大的时间跨度内网罗更多生源。我国目前虽然不大可能采取完全个性化和自主性的招生机制,但分层分类进行考试却有其可行性。具体而言,可将高考分为普通大学及独立学院的本科统考和高职高专的专科统考两种类型,或采取全国统一高考和各校单独考试相结合的二次高考模式。这两种办法各具特色,可以从不同角度为推进高考多样化发挥作用。经过一定阶段或范围的试点后,可以进一步将二者结合起来,使高校招生在坚持统一考试的前提下,真正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的考试立交桥,以便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和人才结构立体化的需求。
【注释】
[1]原载于《东南学术》2007年第3期。
[2]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NCES).Digest education of 2005,Table243,Degree-granting Institutes,by control and type of institute:1949-50 through 2004-05[EB/OL].[2007-09-02].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05/ch_3.asp.(www.chuimin.cn)
[3]David Reingold.How to Humanize the College Admission Game[J].The Journal of College Admission,summer,2004.
[4]陈杰人.保送生制度还要存在多久[N].中国青年报,2000-08-30.
[5]郑若玲.保送生制度:异化与革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2(06):43-46.
[6]新华网.2006年我国教育八大关键词[EB/OL].[2006-12-27].http://news.shangdu.com/category/10001/2006/12/27/2006-12-27_513351_10001.shtml.
[7]高校自主招生面临尴尬:高分考生“另攀高枝”[EB/OL].[2004-02-09].http://edu.china.com/zh_cn/1055/20040209/11618972.html.
[8]刘海峰.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1-6.
[9]郑若玲.高考改革必须凸显公平[J].教育研究,2005(03):36-37.
有关高考 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文章
然而,西里的工作遭受过反对。我把受到的挑战说给西里听,他表示理解,但拒绝解释。西里不是支持创伤。在这个研究中,西里对抗挫性的两个方面感兴趣:你能承受痛苦多长时间,它有多么困扰你。这是西里研究的核心。一些反对西里工作的人把曲线的这部分解读为某个破坏点。西里还告诉我,他的模型也没法对那些经历过极端痛苦的人做预测。......
2024-01-19
所以,异地高考问题产生的深层背景,是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但强化资源均衡、加大扶持弱势地区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改变目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局面以及改革高考制度等,才是解决异地高考和高等教育机会地域失衡的治本之策。......
2023-11-26
笔者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研究的当务之急,乃是分析自主招生的本质,了解其“应然”,并分析改革的“实然”,找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此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的视野,《高教法》的颁布,更使其“有法可依”,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从改革的实践看,自主招生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有相当大的出入和差距。......
2023-11-26
[41]随之,高考的公平性也格外受关注。而且,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比起我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国的高考不啻为一次“全民总动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为此“绷紧了弦”。唯有考试能在制度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规则,可以杜绝“人事因缘”和“属托之冀”[47]。此外,在考试文体、防弊技术、考试规制等方面的改革,也无不围绕“公平”二字做文章。这已为中国考试历史一再证明。......
2023-11-26
在中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三个责任主体中,国家的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与稳定性,高校处于“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境地,民众则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监督、影响高考制度的实施与改革。可以说,这样的权责分配是极具中国特色、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的。......
2023-11-26
另一方面,“分数至上”在实践中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最高准则。平等主义盛行,录取环节开创性的尝试被视为腐败滋生的根源,进而导致高等学校招生环节中考试的地位凸显、招生的地位式微,最终的结果是以“分数至上”为实践逻辑,全面发展目标被悬置。......
2023-11-26
一言以蔽之,高校招考的“分分计较”“唯分是取”格局从总体上没有改变,高考的利害性仍高度集中于考试分数,高考的负面后效仍顽固地存在。为了证实高考的负面后效,笔者于2012年4月至5月期间,在福建、广东、河南、贵州四省市的八所不同层次的高级中学,发送《高考后效问卷》1940份,前测问卷为4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1份,有效回收率为67.9%,答卷的男女生比例为9∶10。......
2023-11-26
而且,高考的社会功能常常凌驾于教育功能之上,由此带来诸多问题,并使高考改革举步维艰。正是这些社会功能,使得高考这种教育系统的升学考试,变成了广受注目与重视的社会活动,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高考社会功能凌驾于教育功能之上,最显著的表现就是高考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被无限放大,成为一切高考改革的出发点与评判改革成败的准绳。......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