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随之,高考的公平性也格外受关注。而且,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比起我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国的高考不啻为一次“全民总动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为此“绷紧了弦”。唯有考试能在制度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规则,可以杜绝“人事因缘”和“属托之冀”[47]。此外,在考试文体、防弊技术、考试规制等方面的改革,也无不围绕“公平”二字做文章。这已为中国考试历史一再证明。......
2023-11-26
美国是世界上高校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美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4—2005学年,被纳入联邦政府学生财政援助计划的高校(即IV高校)有4216所。[2]这数千所高校类型、层次各异。就招生来看,可将其大致分为有入学要求和开放入学两类,其中,前者要求学生提供从高中成绩到推荐信等一系列材料中的一种或数种,后者则只需提供高中毕业文凭或同等学力证明。以下主要从录取评价指标、招生计划两方面论述有入学要求的美国高校的招生办法。
美国高校的录取评价指标多元,包括中学成绩、标准化考试分数、课外活动、才艺与能力、个性品质等。其中,中学成绩是美国大学入学最重要的一条标准。但大学在评估此项指标时,并非片面追求高分数,而是将其放置到学生的中学条件或家庭背景中综合评价,注重学生追求上进、挑战自我的精神。此外,很看重学生选择课程的难度,鼓励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多选修高级课程或大学预修课程,如AP(Advance Placement)、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课程等,修习并通过了这些高难度课程的统一考试,可以为大学申请成功增加不少筹码。标准化考试(包括SAT和ACT)分数是仅次于中学成绩的另一条主要指标,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始把它列为可选条件,或者干脆取消这一入学要求,但四年制公立大学和非营利性私立大学极少有放弃这一要求的。课外活动也是一些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较重视的指标,它不仅有助于大学考查学生对非学术活动或在学校以外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承担的义务、所做的贡献,而且可以关注到学生的特殊才能或成就。推荐信在入学申请中亦占有一定分量,一般要求学生提供由高中主要课程任课教师所写的推荐信(有的学校还欢迎提供由雇主、教练、宗教领袖、朋友、家人等写的额外推荐信)。由于希望选拔到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些大学还鼓励申请者提交自己在艺术或体育方面的才艺证明。学生的个性品质通常也是招生人员所关注的内容,主要从推荐信、中学报告以及学生所写的短文或个人自述等材料中考察,使学校在冰冷的考试分数与学业成绩之外,了解学生作为“人”的思想、观念、态度、爱好、兴趣、生活经历等活生生的另一面。
此外,面试表现也是一些大学录取评价的内容之一。当然,并非每所大学都具备面试条件,即使是那些条件具备的学校,面试也并非必要条件。尽管没有得到面试机会(入学申请提交得越早,得到面试机会的可能性越大)的申请者并不会在入学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大学一般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利用面试机会,以便学校和学生更好地相互了解。面试并不在校园内由招生人员完成,而是由散布在全美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校友志愿者们代表学校在当地进行。因此,面试与其说是入学条件之一,毋宁说是架构在学生与大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或者说是大学向学生推介自己的一条渠道。(www.chuimin.cn)
美国数千所高校由于资质、声誉、办学条件、生源多少各有不同,其招生计划也“因校制宜”。常用的招生计划有提前招生(early admission)、常规招生(regular admission)、滚动招生(rolling admission)三种。其中,提前招生又分为“提前决定”(early decision)和“提前行动”(early action)。二者的区别在于,“提前决定”是捆绑式的,学生申请这一计划,就意味着对大学做了某种承诺,一旦被录取,便有义务进入该校,且要交纳一定的入学保证金,同时撤销已提交的其他学校的同类申请,否则便是违规。“提前行动”则是非捆绑的,学生即使被某所大学录取,也可等到所申请的其他大学录取结果出来比较后,再决定上哪所大学。提前招生一般要求学生在每年11月1日前递交申请,12月中旬出录取结果。全美除数百所大学采行提前招生计划,更多的大学采行的是常规招生计划(实行提前招生的大学也兼行常规招生)。常规招生的申请截止日一般为1月1日,3月底或4月初出录取结果,被录取的学生要求在5月1日答复学校,并交纳保证金。竞争性不强的大学则多实行滚动招生,即早申请早录取,以刺激学生积极申读,滚动招生一般在入学前6~9个月开始受理申请材料。由于申请不久便可知晓录取结果,滚动招生对部分学生的吸引力相当大。[3]此外,近年来还有少量学校实行“当场录取”办法,学生带着申请材料到学校,招生人员审阅后,当场便告知录取结果。
有关高考 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文章
[41]随之,高考的公平性也格外受关注。而且,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比起我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国的高考不啻为一次“全民总动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为此“绷紧了弦”。唯有考试能在制度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规则,可以杜绝“人事因缘”和“属托之冀”[47]。此外,在考试文体、防弊技术、考试规制等方面的改革,也无不围绕“公平”二字做文章。这已为中国考试历史一再证明。......
2023-11-26
美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大学招生制度的发展变革很值得我们了解和研究。美国建国后,虽然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新建学院数量剧增,但大学招生由各校自定标准、自主录取的做法并没有改变。内战爆发后,美国大学进入转型期,尤其是《莫里尔法案》颁布后,不仅许多老式学院转变为大学、出现了研究生教育,而且建立了各种新型学院。但精英大学在招生简章上都会列出上一届新生的中学成绩排名或GPA情况,供报考者参考。......
2023-11-26
所以,异地高考问题产生的深层背景,是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但强化资源均衡、加大扶持弱势地区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改变目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局面以及改革高考制度等,才是解决异地高考和高等教育机会地域失衡的治本之策。......
2023-11-26
一言以蔽之,高校招考的“分分计较”“唯分是取”格局从总体上没有改变,高考的利害性仍高度集中于考试分数,高考的负面后效仍顽固地存在。为了证实高考的负面后效,笔者于2012年4月至5月期间,在福建、广东、河南、贵州四省市的八所不同层次的高级中学,发送《高考后效问卷》1940份,前测问卷为4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1份,有效回收率为67.9%,答卷的男女生比例为9∶10。......
2023-11-26
笔者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研究的当务之急,乃是分析自主招生的本质,了解其“应然”,并分析改革的“实然”,找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此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的视野,《高教法》的颁布,更使其“有法可依”,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从改革的实践看,自主招生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有相当大的出入和差距。......
2023-11-26
现阶段,高等学校内部的招生权力多集中于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办公室,迫于“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导向、机关处室的行政属性,高等学校招生的行政性、程序性多于学术性、科学性,从而带来了高等学校招生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裂痕、引发了高等学校权力与院系意志的矛盾。......
2023-11-26
在中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三个责任主体中,国家的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与稳定性,高校处于“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境地,民众则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监督、影响高考制度的实施与改革。可以说,这样的权责分配是极具中国特色、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的。......
2023-11-26
另一方面,“分数至上”在实践中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最高准则。平等主义盛行,录取环节开创性的尝试被视为腐败滋生的根源,进而导致高等学校招生环节中考试的地位凸显、招生的地位式微,最终的结果是以“分数至上”为实践逻辑,全面发展目标被悬置。......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