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世界上高校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美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4—2005学年,被纳入联邦政府学生财政援助计划的高校有4216所。以下主要从录取评价指标、招生计划两方面论述有入学要求的美国高校的招生办法。面试并不在校园内由招生人员完成,而是由散布在全美各地的校友志愿者们代表学校在当地进行。美国数千所高校由于资质、声誉、办学条件、生源多少各有不同,其招生计划也“因校制宜”。......
2023-11-26
美国高等教育发端于1636年创建的哈佛学院,迄今已300多年。美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其大学招生制度的发展变革很值得我们了解和研究。殖民地时期,美国本土建立的学院以欧洲的教育模式为参照,深受其母体欧洲大学“办学自主、学术自治”传统的影响,加之其时的公立普通教育至为缺乏,没有相对统一的普通高中教育标准供参考,因此,殖民地学院的入学考试都是自主进行,且没有笔试,一般由校长或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试。即便是这种口试,也常常由于生源的缺乏而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美国建国后,虽然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新建学院数量剧增,但大学招生由各校自定标准、自主录取的做法并没有改变。
内战爆发后,美国大学进入转型期,尤其是《莫里尔法案》颁布后,不仅许多老式学院转变为大学、出现了研究生教育,而且建立了各种新型学院。伴随着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类型的多样化以及高中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学入学率也增长迅猛。从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公立大学通常根据获得认证资格的公立高中的毕业文凭来录取学生,但东部的精英大学由于入学竞争激烈,除了高中学业成绩外,还参考其他入学标准,如推荐信、个人信息(含家庭社会地位)、志愿书等。[2]
转型期间,私立大学于20世纪初发起成立了大学委员会,开发学术科目通用考试,用以作为入学标准,仅有高中毕业文凭者是无法进入这些竞争激烈的私立精英大学的,只有在学术科目通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才会被录取。彼时,在纽约的犹太人由于重视教育、学业优良,在学术科目通用考试竞争中占据优势,得以大量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引起反犹的耶鲁和普林斯顿等精英大学的恐慌。他们希望借助于某种智力测验,用来证明日耳曼血统的青年要比其他劣种人如阿尔卑斯山人、地中海人(包括犹太人)和黑人青年更优秀。[3]在这一背景下,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即“学术性向测验”,后改为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即“学术评估测验”)于1926年被引入大学招生。可见,SAT起初的定位是一种测量固有智力天资的智商测验而不是测试学生对学术课程的掌握程度。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西部的公立大学开发了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即“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作为SAT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此后,SAT或ACT等标准化考试成绩便取代高中成绩成为打开大学之门的“万能钥匙”。有学者因此认为,公立的大学与高中之间的直接关联,从20世纪中叶起遂被切断。[4]
如今,美国4000多所大学类型、层次各异,有各不相同的入学要求与标准,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者实行开放入学(Open Admission)的大学(含两年制社区学院),只需申请者提供高中毕业文凭或同等学力证明即可录取;一类是有入学要求的大学,要求申请者提供高中学业表现、SAT或ACT分数、推荐信、课外活动、才艺证明、小作文等一系列材料中的一种或数种,通过对多元指标的综合评价(Holistic Review)来选录学生。[5]
在上述指标中,高中学业表现是美国大学入学最重要的一项考量。对高中学业的考查主要包括三部分:修读课程、中学报告、高中成绩。每所高校对中学课程修习的规定各有不同,有的学校对申请者修读什么课程并不作硬性要求,例如,八所常春藤盟校都未对中学必修课程提出要求,但会提出他们所建议的或认为能够为大学学习做好准备的理想课程结构;多数大学则对此作出硬性规定,要求申请人在中学必须完成年限长短不一的英语、数学、生物、物理、历史、社会科学、外语(同一门)等课程的学习。尽管对必修的课程没有要求,但高竞争性大学一般都很注重学生追求上进、挑战自我的精神,希望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多选修一些难度大的高级课程或大学预修课程,如AP(Advance Placement)、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等课程。修习并通过了这些高级或预修课程的考试,无疑可以为大学申请成功增加筹码。
中学报告由申请者所在中学的校长或升学顾问填写,以表格形式呈现,内容涉及学生在中学课内课外的活动及其业绩,既有客观选择项,又有主观报告项,有些大学还要求学生提供高中最后一学年中期报告(Mid-year School Report),以便于追踪入学申请提交后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业进展(如果申请者此后的学业表现不佳,则有可能被大学收回录取资格)。中学报告通常要附上填有课程名称和分数的正式成绩单(由升学顾问、校长或其他学校官员填写并寄送)。各大学所要求的中学报告内容繁略不一。有的比较简单,主要是填空,内容包括学生的各科成绩、年级排名或平均成绩,以及所在中学的基本情况,如学校性质(是否公立、有否隶属宗教派别等)、开设课程(有没有开AP或IB课程)、对学生毕业有何要求、上一年度学生的标准化考试平均成绩、毕业生中准备申请四年制和二年制院校的比例等。有的则不厌其烦,要求提供更为周详的学生信息,例如,普林斯顿大学要求的中学报告包括以下三部分:学术表现(Academic Standing),包括候选人的排名、课程平均成绩、年级最高的平均成绩,以及申请人所在中学同届毕业生申请四年制和二年制学院的比例等;综合等级评定(General Ratings),包括学术成就、学习动力、潜力、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思维开放性、情感成熟度、自信心、领导才能、对他人的关心、职业道德、自私性、同学的评价、老师的评价等;总体评价或总结(General Evaluation/Summary Statement),选项涉及学术、课外活动的参与及贡献、个性品质等方面,要求报告完成人从总体上对申请者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分出三六九等。[6](www.chuimin.cn)
高中成绩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年级排名(Class Rank),一种是平均绩点(GPA)。对高中成绩的考查,大学一般不设僵硬的“底线”。但精英大学在招生简章上都会列出上一届新生的中学成绩排名或GPA情况,供报考者参考。为保证中学成绩在大学录取中被充分尊重,有的州还制定出相应法规,例如,得克萨斯州的法律规定,中学排名在前10%的学生将自动被该州任何一所州立大学录取[7];艾奥瓦州也有类似的立法规定[8]。州立大学如果拒收高中成绩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必须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否则可能会被上告。尽管中学成绩是美国大学入学最主要的考查标准之一,但大学在评估此项指标时,也并非片面追求高分数,而是将其放置到学生的中学教育条件或家庭背景中综合考量。
标准化考试分数是仅次于高中学业表现的另一条主要入学指标。美国大学入学的标准化考试主要有SAT和ACT。其中,SAT分为推理测验(Reasoning Test)和学科测验(Subject Tests)两项,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在大学学习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内容包括阅读、数学、写作等,后者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能力,与中学所学课程内容关联较密,科目考试包括英语语言及文学、外语、历史与社会、数学、自然科学等5个领域的20门。ACT是占据美国大学入学测试“半壁江山”的另一项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在中学的学习效果,但也有能力考测的成分。标准化考试分数是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因子之一,大学排行榜会报告各校招收新生位于中间50%段的标准化考试平均分数。
课外活动也是一些大学尤其是精英大学审查学生入学申请时较重视的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大学了解学生对非学术活动或在学校以外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承担的义务、所做的贡献,而且可以关注到学生的特殊才能或成就。这是由于他们重视校园及其文化的多样化,而新生群体及其课外活动的多样化正是校园文化多样化的基础。但也并非每所学校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个个都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履历,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例如,哈佛大学便认为,他们招收的多样化新生群体中,有的是在学习或研究领域有非同寻常的成就者,有的是对所在中学或社区有引人注目的突出贡献者,有的是在某一特殊领域表现出色的偏才怪才,有的则是能给大学带来不同景象的有着特殊成长环境或经历的学生。许多大学都强调,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不在于所列清单的长短,而在于参与的深度、贡献与影响力,特别是学生在其中所扮演的领导角色。
不少精英大学还要求申请者提供推荐信、才艺证明、小作文等辅助考查材料,并参考后者的面试表现。推荐信一般要求两封,由高中最后两年的主要课程任课教师所写。有的学校还规定,如学生认为有必要,也欢迎提供这两封以外的推荐信作参考,例如由雇主、教练、教区宗教领袖、朋友乃至家人所写的推荐信。由于希望选拔到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些大学也鼓励申请者提交各种才艺证明。例如,普林斯顿大学规定,申请者如有特殊才艺,可将音乐表演或美术、文学创作等作品等直接寄送给招生办,由招生办安排相关系科的教师来观看、鉴赏和评估这些幻灯、磁带、唱片或其他发表作品。对于一些有运动特长的申请者,则由学校相关教师或教练与申请者直接联系,安排考核。这些相关教师或教练向录取工作人员提供的关于申请者的才艺信息,在审核申请过程中会被加以考虑。有些大学还要求学生提交一篇短文(essay)或个人自述(personal statement)。一般学校会给学生提供若干参考选题,比如出国旅行经历、个人特殊的生活环境、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学术经历、最喜欢的书,等等,可选数个话题进行写作,短则两三百字,长则四五百字。选题多从上届申请者征集而来。此外,面试表现也是一些大学录取评价的内容之一。面试并不在校园内由招生人员完成,而是由散布在全美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校友志愿者们代表学校在当地进行。这些材料可使大学在冰冷的考试分数与学业成绩之外了解学生作为“人”的思想、观念、态度、爱好、兴趣、生活经历等活生生的另一面。
有关高考 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文章
美国是世界上高校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美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4—2005学年,被纳入联邦政府学生财政援助计划的高校有4216所。以下主要从录取评价指标、招生计划两方面论述有入学要求的美国高校的招生办法。面试并不在校园内由招生人员完成,而是由散布在全美各地的校友志愿者们代表学校在当地进行。美国数千所高校由于资质、声誉、办学条件、生源多少各有不同,其招生计划也“因校制宜”。......
2023-11-26
所以,异地高考问题产生的深层背景,是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但强化资源均衡、加大扶持弱势地区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改变目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局面以及改革高考制度等,才是解决异地高考和高等教育机会地域失衡的治本之策。......
2023-11-26
笔者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研究的当务之急,乃是分析自主招生的本质,了解其“应然”,并分析改革的“实然”,找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此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的视野,《高教法》的颁布,更使其“有法可依”,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从改革的实践看,自主招生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有相当大的出入和差距。......
2023-11-26
[41]随之,高考的公平性也格外受关注。而且,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比起我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国的高考不啻为一次“全民总动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为此“绷紧了弦”。唯有考试能在制度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规则,可以杜绝“人事因缘”和“属托之冀”[47]。此外,在考试文体、防弊技术、考试规制等方面的改革,也无不围绕“公平”二字做文章。这已为中国考试历史一再证明。......
2023-11-26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非常重要,其变化也较为频繁,是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利益格局和权利的变化,招生组织主体不断变迁。这种现象集中发生于此时期并非偶然,与大学单独作为招生组织主体有一定的关系。......
2023-11-30
在中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三个责任主体中,国家的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与稳定性,高校处于“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境地,民众则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监督、影响高考制度的实施与改革。可以说,这样的权责分配是极具中国特色、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的。......
2023-11-26
另一方面,“分数至上”在实践中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最高准则。平等主义盛行,录取环节开创性的尝试被视为腐败滋生的根源,进而导致高等学校招生环节中考试的地位凸显、招生的地位式微,最终的结果是以“分数至上”为实践逻辑,全面发展目标被悬置。......
2023-11-26
但高考形式的多样化改革必须在守望理想与尊重现实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切忌激进冒失、盲目照搬。统考不仅为有着悠久统考历史、考试竞争激烈的中国所看重,也越来越为具有高校单独招生传统的国度所青睐。例如,“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发点在于对传统高考纠偏补弊,其基本设想正确无疑。客观地说,这一类似于美国或英国高校招生做法的思路的确比较科学,但在现实中国还不具备实行的条件。......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