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随之,高考的公平性也格外受关注。而且,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比起我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国的高考不啻为一次“全民总动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为此“绷紧了弦”。唯有考试能在制度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规则,可以杜绝“人事因缘”和“属托之冀”[47]。此外,在考试文体、防弊技术、考试规制等方面的改革,也无不围绕“公平”二字做文章。这已为中国考试历史一再证明。......
2023-11-26
从科举变革的历史梳理不难看出,无论政权如何更迭,帝制政府始终不遗余力地以公平为依归对选才制度进行改革,换言之,公平始终是科举变革的“关键词”。科举正是通过千余年的公平变革,最终成为一种不仅有广泛世界影响而且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制度,在追求公平方面,更是一个永恒的典范。同样,在当今中国,高考改革的公平问题也可谓是一根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高考哪怕一个小小的改革,也会经由民众的关注使其社会影响被无限放大。“公平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43]是故,高考自建制以来的几乎每一项改革,都与“公平”二字紧紧捆绑在一起,尤其是近年来,教育部在提升高考的公平性上可谓不遗余力。
由于历史、传统、观念、文化、制度、现实国情等诸多原因,高考改革仍存在诸多不如意与不公平,其考试形式、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录取机会、志愿填报、高考加分、综合评价、自主招生等方面的改革,无一不在公平、科学与效率之间徘徊取舍,在各种矛盾或两难中百转千回。但高考改革的一些新举措,在克服传统弊端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不公平。因此,高考作为一项规模大、牵涉广、难度高的改革,非常需要“瞻前顾后”、放眼权衡。这就要求高考改革既要置身于宏阔的现实与国际背景,又要有辽远的历史视域。然而,在当下高考制度的公平建设过程中,有一种需要检视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推介“他山之石”如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不乏“往外看”,确使改革的视域日益宽广,让人欣慰;却鲜有“回头看”,缺乏对我国考试历史与考试文化的淘沙与探寻,令人惋叹。而历史与文化对高考改革的影响力,实际上远大于域外的影响力。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考试历史传统与深厚考试文化积淀的国度,高考改革“回头看”尤其重要与必要。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同为大规模竞争性考试,古代科举与当今高考有许多相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科举的公平理念与措施不仅在历史上具有先进性与现代性,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普适性,有些做法的公平程度至今未被超越,有相当丰厚的历史遗产值得今天的高考所继承。我们不能因为科举废止百年来社会对它“一边倒”的批判而患上“历史健忘症”。科举虽已停罢,但深含公平精神的考试选才方式却没有而且不可能被废弃。
考试改革须首重公平,是科举给高考最重要的启思,也是科举留给当今社会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历朝历代有关科举的变革与争议,无一不以“公平”为重心,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虽然从变革动机的深处看,科举制度的公平建设因与权贵的既得利益相冲突,可能并非基于改革者内心真正的公平理念和“以民为本”思想,而是出于统治者维护和稳固政权的需要,但从变革的结果看,科举的公平建设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使这一制度日臻完备,长存千余年之久,成为帝制统治秩序坚如磐石的重要支柱和中国古代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基石。这样的社会效益理应冲破时代与政治的藩篱,为当今中国社会所追求。作为当今中国影响最重大、最广泛的教育制度之一,高考的不公平可以说是我国一个潜在却不容忽视的社会安全隐患。因此,高考改革必须首重公平。这既是保护民众个体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政局稳定的需要。[44]
再者,由于科举与高考有诸多惊人的相似,它的许多规制可以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参考。例如,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保送生制度、高考加分、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都与招生标准的取舍密切相关,改革中引发的公平争议,与科举取士标准中关于荐选与考选孰优孰劣、“德行”与“文艺”孰轻孰重之争如出一辙;高考录取的地域歧视之争,与科举录取中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争有本质的相似,与之相关的“高考移民”则是科举“冒籍”的现代版;高考标准化考试题型僵化与内容局限等非议,与八股文(标准化试题之滥觞)考试的优劣利弊之争也有颇多共性;当今高考一些主观题阅卷的“秒杀”速度,与科举阅卷的谨严认真形成强烈反差;等等。这些问题、争议及其改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从科举中吸取经验教训。此外,科举考试的覆试、磨勘、双复位等第法、考试立法、“搜落卷”等措施,对高考的形式改革、考试严密性、考试法制建设、高考评卷等也不无启思与借鉴。
【注释】
[1]原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期转载。
[2]卷2:考绩[M]//王符,汪继培,笺.潜夫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5.
[3]卷1:武帝纪[M]//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49-50.
[4]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58.
[5]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64-65.
[6]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68.
[7]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1545.
[8]卷17:选举五[M]//杜佑.通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94-95.
[9]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222.
[10]卷23: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M]//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98-399.
[11]卷17:选举五[M]//杜佑.通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97.
[12]卷164:王播传[M]//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4278.
[1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M].北京:中华书局,2004:105.
[14]王定保.唐摭言:卷三后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刘海峰.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1-6.
[16]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7.
[17]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87.
[18]陆游.老学庵笔记:卷5[M].上海:上海书店,1990:5.
[19]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54.
[20]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8:93.(www.chuimin.cn)
[21]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347.
[22]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35.
[23]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105.
[24]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95-1696.
[2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太祖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3:1443.
[26]“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太祖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3:2122-2123.
[27]刘海峰.八股文百年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90-97.
[28]郑若玲.大规模考试录取公平诉求的历史考察与启思[J].教育与考试,2009(06):5-9.
[29]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5[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2-23.
[30]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7[M].北京:中国书店,1986:894-895.
[31]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3942.
[3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仁宗实录:卷9[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1966:290.
[33]卷108:选举志[M]//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3158.
[34]刘海峰,等.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35]刘海峰.科举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0-282.
[36]卷84:科试考[M]//王世贞,撰.魏连科,点校.弇山堂别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1604.
[37]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91-392.
[38]刘海峰.科举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0.
[39]昆冈等修,刘启端等纂.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73.
[40]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M].国民政府考选委员会,1936年影印版:332.
[41]贺晓燕.试论清代科举制度中的“发领落卷”政策[C]//第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员大会论文汇编.杭州: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0:150-160.
[42]卷108:选举志[M]//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3149.
[43]刘海峰.高考改革首重公平[N].光明日报,2005-06-22.
[44]郑若玲.高考公平的忧思与求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02):14-29,187.
有关高考 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文章
[41]随之,高考的公平性也格外受关注。而且,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比起我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国的高考不啻为一次“全民总动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为此“绷紧了弦”。唯有考试能在制度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规则,可以杜绝“人事因缘”和“属托之冀”[47]。此外,在考试文体、防弊技术、考试规制等方面的改革,也无不围绕“公平”二字做文章。这已为中国考试历史一再证明。......
2023-11-26
1952年创建的高考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50余年的历史说明,高考是一项人们择善而从、倍加珍惜的公平选才制度。考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尽管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选贤任能,但由于缺乏考量人才的客观依据,致使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受损。其改革过程中凸显的公平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参考。大陆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更彰显了公平因素的重要性。......
2023-11-26
科举在考试录取上存在着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孰轻孰重这一千古难题。考试公平是指依据考试成绩公平录取考生,区域公平是通过区域配额来控制地区之间考中人数的悬殊差异;考试公平倚重考试结果,区域公平则偏重地域均衡。总体而言,科举录取从开始阶段单纯追求考试公平,逐渐演化为在注重考试公平的同时,兼顾到区域公平。这场争论既包含朝廷政治势力博弈的因素,也反映了科举录取的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矛盾。......
2023-11-26
以美国、法国、印度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入学机会公平问题一直是美国高校招生改革的热点,也是美国政府面临的最头痛的教育和社会难题。密歇根州的表决,则引发了美国社会对是否要重新启用《平权法案》新一轮的激烈争论。这一科学合理的改革计划,却引发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抗议,最后发展成为一场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的学潮,强烈震荡着法国的政局,改革计划也因此搁浅。......
2023-11-26
没有效率的公平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没有公平的效率是空中楼阁。(一)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目前的岗位津贴制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
2023-11-29
[2]尽管标准分数制度由于题库建设和观念认可等原因历经反复,如今在高考统考计分上基本被弃用,但这一分数制度中“常模”所体现的科学性已被大家认可,如今又以新的面目出现在新高考改革的计分方式中。近年来进行的选拔标准改革的积极探索,说明高考的科学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2023-11-26
所以,异地高考问题产生的深层背景,是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但强化资源均衡、加大扶持弱势地区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改变目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局面以及改革高考制度等,才是解决异地高考和高等教育机会地域失衡的治本之策。......
2023-11-26
一个有效率的法律解决办法可能是不公平的,而一个公平的解决办法可能是缺乏效率的。但一种制度、规则或外在秩序绝不能说是抽象地或绝对地有效率或无效率。一项制度的运行,从立法议案的征集到讨论再到公布施行直至完全保障施行,这一切都需要花费高昂的制度成本。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在于我们愿意为一种公平牺牲多少效率。......
2023-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