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考考试规则逐渐复杂

高考考试规则逐渐复杂

【摘要】:科举除了在报考资格、取士标准、考试录取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划时代的公平变革外,在考试规制与防弊技术方面也日臻严密。如果说,科举在唐代主要注重“以法治考”,规制也尚显简疏,到了清代,从规制的颁行到贡院的形制则已繁密周详,对弊窦的惩处也异常凌厉,直至成为一种各环节“滴水不漏”的“至公”之制度。所以,清代不仅承袭明代的贡院规制,而且频频立法,以严防弊窦,死守公平,笼络人心。

科举除了在报考资格、取士标准、考试录取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划时代的公平变革外,在考试规制与防弊技术方面也日臻严密。如果说,科举在唐代主要注重“以法治考”,规制也尚显简疏,到了清代,从规制的颁行到贡院的形制则已繁密周详,对弊窦的惩处也异常凌厉,直至成为一种各环节“滴水不漏”的“至公”之制度。

为防范科举中的舞弊现象,保证科举活动的公正性和制度的严肃性,历朝历代都颁行了详略不同的考试规制。唐代颁布了“废举者”“坐州长”等诸多法令,对考试不实者作出详细的法办规定。在《唐律疏议》《唐六典》《册府元龟》等典籍中均可找到有关科举的法令规制,并实行了入场搜检、考官锁院、别头试、覆试等关防弊窦的手段。宋元两代也各有不少科举条规或法令,如《宋大诏令集》便收录了35条科举诏令,在宋代编敕中也有不少关于科举的单行法,如《天圣礼部考试进士敕》《至和贡举条制》等;《元典章》之《礼部·学校》和《大元通制条格》之《学令·科举》中,也有许多关于科举的法令,其中《科举程序条目》对元代科举的考试程序、考官选试、取中数额、科场规则等都作了详明的规定。[35]宋代创建的殿试制度、糊名法、誊录法与双复位等第法,对后世科举乃至现代考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极大地提升了科举的严密性与公平性。明代科举在考官选任、考场、阅卷以及取录各环节已形成一套严密的规制,还形成了明远楼、号舍等独特的贡院形制,从明远楼到至公堂,从外帘到内帘,贡院的所有建筑布局谨严有序,蕴含着统治者力求维护考试权威和保证考试公平的良苦用心,使明代科举赢得“天下之公”的美誉,时人亦认为“我朝二百余年公道,赖有科场一事”。[36]到了清代,由于清廷乃“部族政权”入主中原,出于稳固统治基础的考虑,将科举作为“羁縻牢笼”手段之意图格外急迫,“乡会两闱,乃国家抡才大典,必须防范周密,令肃风清,始足以遴拔真才,摒除弊窦”[37]。所以,清代不仅承袭明代的贡院规制,而且频频立法,以严防弊窦,死守公平,笼络人心。由杜受田等修、英会等撰的《钦定科场条例》便是清代考试规制的最集中体现,洋洋大观达60卷之多,对科举各层级、各环节的考试事宜以及违纪惩处都作了非常细腻的规定,可谓密于凝脂、不厌其详,而且还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每十年增修一次。

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的科举考试与防弊规制可谓集历代之大成者,“没有研究过贡院规制和科举程序的人很难想象其严密精细的程度,研究过贡院规制和科举程序的人则很难忘却其严密精细的程度”[38]。例如,为防举子夹带,对举子在试场的服式、用具等都做了严格规定:“帽用单层毡,大小衫袍褂,俱用单层,毡衣去里,裈裤绸布皮毡听用,止许单层,袜用单毡,鞋用薄底,坐具用毡片,其马褥厚褥,概不许带入,至士子考具卷袋,不许装里,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镂空,水注用瓷,木炭止许长二寸,蜡台用锡,止许单盘,柱必空心通底,糕饼饽饽,各要切开。……至考篮一项,或竹或柳,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检。至裈裤既用单层,务令各士子开襟解袜。”[39]可见,贡院关防之缜密、监视之严厉,“几有鸟飞不下蝇萤不入之势”[40]。(www.chuimin.cn)

再如,明清科举阅卷环节有“搜落卷”之法,主考官除阅读分房考官的荐卷外,还对未中式的落卷尽数搜阅,以防考官“误抹佳文”甚至“挟私妄抹”,造成遗珠之憾;不仅如此,还在乡、会试开榜后,由礼部、顺天府等处出示,十日内令落第士子阅看或领回落卷,旨在令士子信服,防止弊窦,以示至公。此举既可督促考官严谨判卷,又可平反冤案和安抚落第士子,以杜绝科场舞弊、维护科举公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政府将所有阅卷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制度上的漏洞在发领落卷之前尽最大努力加以解决,以保持社会稳定。[41]这一环节不仅前无古法,也为当今考试所不及。

除了颁行周密的规制,清朝还对科场舞弊事件刀挥斧砍,制造了一起起惊心动魄的科场案。清廷正是通过严密规制、严肃法纪和严惩舞弊,来维护科举作为“抡才大典”的公平与权威,以实现其奉为圭臬的“至公”理念。是故,清代科举“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