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姻亲与母系家族对举子社会阶层提升几无帮助

姻亲与母系家族对举子社会阶层提升几无帮助

【摘要】:因此,笔者不敢苟同非流动派将姻亲和母系等家族力量加以泛化的解释,并认为海姆斯和哈韦尔等人所持“财政官僚机构乃至整个政府都被一小群贵胄世族所统治,没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向上流动完全是由于在文官考试中取得了成功,相反,登科都是发生在跟一个已经形成的权贵缙绅世族通婚之后”[25]的观点过于片面和偏激。

针对流动派所考证出的科第人物之家世出身,非流动派进行了反向考察,认为科举并未造成多大的社会流动,从而引发了这一学术领域两种观点的激烈对峙。[21]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姆斯对柯睿格的观点进行了尖锐反驳,认为考察科举所造成的社会流动,不能仅以直系父祖三代家世为据,而应将母系、旁系乃至五服以外的亲属之家世以及庇荫等因素都考虑进去。他通过对江西抚州地区进士家世的分析,认为其家族成员或有做官史,或曾与科第中人及官宦之家有联姻或交往史,因此认为柯睿格大大高估了平民通过科举的向上流动率,并认为宋代抚州地区基本上不存在通过科举实现的向上流动。相反,当地官员产生的家族延续性表明,即使这些家族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有出过进士,他们也可以轻松保持对当地的控制和影响。[22]1989年,哈韦尔在对宋代官员的传记资料进行研究后也认为,科举造成的社会流动并不大,宋代朝廷经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大家族所垄断,科举出身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23]几乎同期,艾尔曼的研究亦认为,何氏和柯氏之研究低估了家族、婚戚对阶层流动的作用,官僚阶层内部所存在的优秀分子的轮转,基本上是发生在统治阶层内部,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统治阶层政治、社会、文化的“重生产”而已。[24]

可见,姻亲和直系以外的旁系(尤其是母系)对社会流动的作用是流动派和非流动派最主要的分歧所在。本文统计所得的出身于上三代均无功名之布衣家庭举子中,七成以上的岳父和八成以上的外祖父亦为布衣(在岳父或外祖父有功名的其余举子中,不排除有一部分是世家姻亲或权门显贵而家道中落者之后裔),这样高的比例除验证了古代联姻讲求“门当户对”外,也说明借助姻亲或母系家族力量实现阶层升迁的人数比例其实是非常小的,出身布衣家庭的大部分举子并没有可以襄助的外在力量,主要还是靠竞争机会的开放和自身努力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因此,笔者不敢苟同非流动派将姻亲和母系等家族力量加以泛化的解释,并认为海姆斯和哈韦尔等人所持“财政官僚机构乃至整个政府都被一小群贵胄世族所统治,没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向上流动完全是由于在文官考试中取得了成功,相反,登科都是发生在跟一个已经形成的权贵缙绅世族通婚之后”[25]的观点过于片面和偏激。(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