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高等学校内部的招生权力多集中于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办公室,迫于“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导向、机关处室的行政属性,高等学校招生的行政性、程序性多于学术性、科学性,从而带来了高等学校招生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裂痕、引发了高等学校权力与院系意志的矛盾。......
2023-11-26
有学者把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比喻为锋利的“双刃剑”[4],统一高考对当今中国教育乃至社会的影响同样如此。尽管总体而言,高考的作用利大于弊,影响良多于劣。然而,毋庸讳言,它给教育也造成不少负面影响,带来诸多弊端,有的弊端甚至很严重,例如:智育“一枝独秀”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聪明的精神病患者”乃至更可怕的“害才”;“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盛行;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偏科造成学生身心片面乃至畸形发展,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教育目标背道而驰;招生过程中采取不正当手段“挖墙脚”“材料造假”“身份造假”等,悖逆于教育的成“人”目的、给年轻的灵魂留下永难抹去的污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诚然,将所有教育与社会问题都怪罪于高考有失公允,但我们不得不正视它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的强大指挥与牵制作用。
上述教育负面现象的形成,缘于我们错误地将高考这一“重要”途径践行成“唯一”途径,“神化”和夸大统一高考的功能,弱视甚至无视其局限性。实际上,高考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入学渠道与录取依据过于单一。因此,几乎所有社会竞争和教育竞争都高度浓缩为高考竞争,高考背负了太大的责任,被寄寓了太多的希望,就像一只重壳在身的蜗牛爬行艰难一样,高考改革也因瞻前顾后而举步维艰。
从入学渠道看,尽管政府已清醒意识到统一高考造成诸多弊端,一再强调改革要朝“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向行进。但是,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有关高考改革的诸多美好设想乃至已出台的政策多言易行难。例如,《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但实际上,除了极少数特别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通过保送、极少数特殊人才通过专门或破格录取进入大学,绝大多数考生仍需通过统一高考来竞争入学机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保送生制度,因出现各种诚信丑闻,规模与条件一再缩水;近年来在一些高水平大学试行的自主招生改革,也因公平性与科学性广受争议而呈收紧趋势,更遑论自主招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而只是受高考分数线这一“紧箍咒”制约的一种“戴着镣铐的跳舞”。
从录取依据看,尽管各种招生文件中都明确高校录取是“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但在招生实践中无一例外被执行为“唯分是取”,“高考分数”成为唯一依据。无论是198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或是2004年《暂行条例》失效后每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都规定“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略多于计划招生总数确定控制分数线”或“根据高校的招生计划数和考生的考试成绩,综合考虑并确定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除保送生外,对高中思想品德或在全国性学科竞赛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及部分少数民族、华侨归侨、烈士子女和退役士兵等特殊人群,虽然给予程度不等的加分,但也没有跳出“分数挂帅”的窠臼。(www.chuimin.cn)
“唯分是取”影响了高校招生的科学性。须知,统一高考分数只是考生在一次考试中的业绩表现,高考因时间和题量所限,考核范围极为有限,且只有笔试(除外语科目有少量口试),更不要说高考命题本身也存在质量与公平方面的问题,考试的信度、效度、科学性、公平性都亟待提高。试问高考分数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考生的学业基础、综合素质、学术潜质以及个性品质?高考再改革,也只是人才考核众多手段之一,无法据此对考生素质与能力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古语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才华、个性、特质各有所异、各有所长。一个健康的社会,其发展所需人才必定是多样的。相应地,人才评价的手段、途径、方法、依据也必须多元多样。如果用同样的标尺去衡量不同的人才,不仅衡量不准确,而且可能让那些潜在的人才,星光还未及闪亮便已黯淡乃至熄灭。[5]高等教育旨在培养社会各领域高级专门人才,自然需要多元、多样的手段、途径、方法、依据来选拔优秀、适合的培养对象。使用单一的考核手段与录取标准,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既不综合也不多元,造成“凭分取人”“分分计较”,逼使考生成为“应试机器”和“分数奴隶”,老师也被迫成为这种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笼罩下的招生体制的“传声筒”乃至“帮凶”,其才智、时间、精力不自觉地用于以“题海战术”和“机械训练”为表征的“助纣为虐”上。单一的录取依据,不仅无助于高考改革目标之实现,反而成为强大的反推力,与改革目标背道而驰。
近十年来,我国高中阶段进行了综合评价、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种改革尝试。但受高校招生体制所囿,这些科学合理的高中教育改革及人才评价手段,往往止步于高考录取分数线“画地为牢”的界外,无法深入到高校招生体系内发挥应有的作用,令人深为叹惋。例如,2008年以来,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优秀高中与名牌大学合作,进行了以“高中创新班”为载体的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改革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学生的创造力、各方面素质与能力均显著提升,而且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意识与水平也随之提高,学校办学特色与品牌逐渐形成。但面对高考这只“拦路虎”,创新班试验倍感无奈,当学生升入高三、面临高考这一“最终考验”时,很多创新培养项目被迫停止,师生集中力量转向备考复习,从而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连贯性。
有关高考 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文章
现阶段,高等学校内部的招生权力多集中于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办公室,迫于“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导向、机关处室的行政属性,高等学校招生的行政性、程序性多于学术性、科学性,从而带来了高等学校招生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裂痕、引发了高等学校权力与院系意志的矛盾。......
2023-11-26
在欧美主要国家,由于高等教育具有大学自治、学术自治的传统,高校可以自主决定包括招生在内的各项事务,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美国在这方面堪称世界典范,招生的标准、规模及运作完全由各校招生委员会自主决定,政府或其他外界法人不得干预与控制。2015年,自主招生政策出现较大的调整,改革的步伐因公平性与科学性备受争议明显呈收紧态势,高校自主招生权始终未能得到充分尊重。......
2023-11-26
我国成人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已有十五年了,这十五年来,作弊与反作弊之间的斗争,从未间断过。成人高考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如把违纪的考生情况转给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对考生作出处罚,作为考生,也会感到很不光彩的事,这对促进考风考纪的好转是十分有力的措施。......
2023-12-05
基于上述变化,自主招生改革的教育与社会影响逐渐显现与扩大。由于录取制度刚性,标准单一,高校基本上没有招生自主权,中学教学也因此陷入“片追”与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能自拔。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一种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考试评价、多样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校招生制度,成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但毋庸讳言,改革也出现不少问题,在公平、诚信、自主考试的科学性、成本与效益、应试倾向等方面都受到不少质疑。......
2023-11-26
总之,由于新机制高等职业教育今年是第一次招生,“庐山真面目”还未被人所识,读高职是好是坏,是喜是忧,还有待人们在实践中去认识。然而,不管怎么样,我省今年的高职招生,还是按省招生办的部署,水到渠成,扩大的高职招生任务,预期完成。......
2023-12-05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关系,决不是不诚实,决不是狡猾。......
2023-08-07
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考试制度改革占据大半席位,招生改革则沦为附庸,随着考试改革的推进而进行适应性调整。不难发现,招生改革长期湮没于考试制度改革中,呈现出被动适应的特点。在考试制度改革与招生改革之间,导致前者成为后者的推力、后者沦为前者的附庸,还有如下原因。考试改革成为招生改革的推动力,使招生既无法发挥本身应有的效能,也无法在改革中体现自身的意志。......
2023-11-26
自主招生改革已经试行十余年,且行且新、渐成共识,充分说明这是“大一统”高考中一项行得通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创新。自主招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试点高校选拔优秀生源,而且在于对高考多元化与多样化改革探索的有力推进、在于对素质教育及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有效践行。目前,自主招生改革涉及的范围与数量还非常狭窄和有限,但其弘扬的理念与产生的影响积极而深远。下一步的自主招生改革应加大步伐、大胆尝试。......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