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再者,“文革”时期的“考试废,道德堕”,以及恢复高考所发挥的使社会实现“由乱而治”之功,说明高考还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功能。[14]正是这种“身兼数职”,使得高考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升学考试,却成了广受注目与重视的社会活动,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这使得高考在承担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职责的同时,也肩负选拔国家后备干部的重任。但上述种种,无不显示出社会对高考的热度“高烧不退”。......
2023-11-26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目标。强国必先强教。为实现这一目标,几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都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以科学、创新提升质量、促进内涵的指导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作方针,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具体到高考改革目标,则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分类录取”。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落实到高考改革上,则是“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探索形成高考与高校考核、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体系,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推进多元录取,逐步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范围”。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对高校考试、招生、录取各环节改革提出一系列指导思想。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这些指导性文件提出的高考改革方向与思路,无一不指向创新、多元、科学与公平,既呼应了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需求。
然而,丰满的理想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总是十分脆弱且常受挫败。主要原因在于高考对中国教育乃至社会的影响太过重大。科举考试的历史影响、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人多底子薄”的资源紧缺、诚信与法制体系的残缺,使得国人将个人、家庭乃至家族的命运几乎完全寄托在高考上,高考被迫承载着自身“不能承受之重”。几乎每年高考季节,中国的舆情都会上演一场“高考世界杯”决赛,赛场一边是高考“砖家”,从各自角度对高考进行一番或无情、激愤或戏谑、嘲弄的“拍砖式品评”;另一边是高考“粉丝”,对高考持“无高考毋宁死”的捍卫态度。全国的“两会”上,也几乎年年都有关于高考的提案与建议。放眼世界,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民众像中国百姓对“高考”有如此五味杂陈、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更不见哪个国家的政界像中国政界对高考如此“青睐”、如此深涉。[2](www.chuimin.cn)
毫无疑问,高考在过去的60年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52年7月21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实现一九五二年培养国家建设干部计划的指示》,强调指出“各地高等学校严格实行统一招生,是实现这一干部培养计划的关键”。这使得统一高考从建制伊始便深深刻上了政治烙印。在此后的国民经济建设中,统一高考为高校培养各行业所需高级专门人才发挥了重要选才作用。1966年,统一高考作为“文革”在教育领域的突破口遭到废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全面瘫痪。虽然“文革”后期通过推荐制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学员,但质量根本无法与统一高考选拔的生源相提并论。1977年统一高考恢复,为当时人才奇缺的各领域“抢救”和补充了大批专门人才,也成为社会“拨乱反正”的突破口。高考曾经发挥的巨大历史作用,兼有“文革”时期几乎沦为“走后门”代名词的推荐制作为负面参照,加之近20年各行业被“钱权力量”干扰日深、腐蚀日重,奠定了高考这一“中国最公平的竞争选拔制度”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被誉为“中国社会的最后一块净土”。确实,统一高考具有诸多优点,不仅公平、公正、公开、可比性强,而且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在可见的未来,高考仍将是高等院校选拔新生最重要的途径,高考改革也仍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内容。
有关高考 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文章
[13]再者,“文革”时期的“考试废,道德堕”,以及恢复高考所发挥的使社会实现“由乱而治”之功,说明高考还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功能。[14]正是这种“身兼数职”,使得高考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升学考试,却成了广受注目与重视的社会活动,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这使得高考在承担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职责的同时,也肩负选拔国家后备干部的重任。但上述种种,无不显示出社会对高考的热度“高烧不退”。......
2023-11-26
对不同省份举子的城乡分布统计表明,城市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如江苏和浙江,或以满人为主的八旗,举子上升机会的城乡差异甚大,而在农业经济较发达的内陆省份如安徽、湖南等,则举子上升机会的城乡差异要小许多。总体来看,住在城市的举子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要比乡间举子大得多。但举子的城乡分布却并未因家世的不同而改变。是故,在社会流动特别是阶层流动中,家世起着远比居住地更大的作用。......
2023-11-26
基于上述变化,自主招生改革的教育与社会影响逐渐显现与扩大。由于录取制度刚性,标准单一,高校基本上没有招生自主权,中学教学也因此陷入“片追”与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能自拔。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一种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考试评价、多样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校招生制度,成为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但毋庸讳言,改革也出现不少问题,在公平、诚信、自主考试的科学性、成本与效益、应试倾向等方面都受到不少质疑。......
2023-11-26
但受目前高校招生体制所囿,这些科学合理的高中教育改革及人才评价手段,往往止步于高考录取分数线“画地为牢”的界外,无法深入到高校招生体系内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这六方面基本涵盖了综合素质中除学业成绩之外的个人基本素质,目前多数省市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的参考依据,对二者实行“软挂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都是围绕“公平”二字产生的忧虑。......
2023-11-26
笔者视野所及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两项:一是张宝昆的著作《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二是李家林的论文《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5]《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一文,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论述考试如何促进合理社会流动的形成。从这一角度看,高考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力之大小,基本上是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
2023-11-26
笔者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研究的当务之急,乃是分析自主招生的本质,了解其“应然”,并分析改革的“实然”,找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此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的视野,《高教法》的颁布,更使其“有法可依”,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从改革的实践看,自主招生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有相当大的出入和差距。......
2023-11-26
1952年创建的高考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50余年的历史说明,高考是一项人们择善而从、倍加珍惜的公平选才制度。考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尽管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选贤任能,但由于缺乏考量人才的客观依据,致使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受损。其改革过程中凸显的公平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参考。大陆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更彰显了公平因素的重要性。......
2023-11-26
高考之所以进行多样化改革,是因为它的“大一统”存在不少弊端。针对这些弊端,高考在过去20多年先后进行过一些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保送生制度的建立和自主招生的试点。保送生的选拔变得黑幕重重,被人情、关系等因素异化为教育腐败滋生的温床,公平与诚信遭到严重损害。这已一再为中国考试历史所证明,也是高考多样化改革所必须警而醒之的。......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