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考改革的重要性:高考对中国教育乃至社会的影响太过重大

高考改革的重要性:高考对中国教育乃至社会的影响太过重大

【摘要】: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主要原因在于高考对中国教育乃至社会的影响太过重大。1966年,统一高考作为“文革”在教育领域的突破口遭到废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全面瘫痪。虽然“文革”后期通过推荐制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学员,但质量根本无法与统一高考选拔的生源相提并论。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目标。强国必先强教。为实现这一目标,几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都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以科学、创新提升质量、促进内涵的指导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作方针,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具体到高考改革目标,则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分类录取”。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落实到高考改革上,则是“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探索形成高考与高校考核、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体系,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推进多元录取,逐步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范围”。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对高校考试、招生、录取各环节改革提出一系列指导思想。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这些指导性文件提出的高考改革方向与思路,无一不指向创新、多元、科学与公平,既呼应了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需求。

然而,丰满的理想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总是十分脆弱且常受挫败。主要原因在于高考对中国教育乃至社会的影响太过重大。科举考试的历史影响、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人多底子薄”的资源紧缺、诚信与法制体系的残缺,使得国人将个人、家庭乃至家族的命运几乎完全寄托在高考上,高考被迫承载着自身“不能承受之重”。几乎每年高考季节,中国的舆情都会上演一场“高考世界杯”决赛,赛场一边是高考“砖家”,从各自角度对高考进行一番或无情、激愤或戏谑、嘲弄的“拍砖式品评”;另一边是高考“粉丝”,对高考持“无高考毋宁死”的捍卫态度。全国的“两会”上,也几乎年年都有关于高考的提案与建议。放眼世界,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民众像中国百姓对“高考”有如此五味杂陈、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更不见哪个国家的政界像中国政界对高考如此“青睐”、如此深涉。[2](www.chuimin.cn)

毫无疑问,高考在过去的60年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52年7月21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实现一九五二年培养国家建设干部计划的指示》,强调指出“各地高等学校严格实行统一招生,是实现这一干部培养计划的关键”。这使得统一高考从建制伊始便深深刻上了政治烙印。在此后的国民经济建设中,统一高考为高校培养各行业所需高级专门人才发挥了重要选才作用。1966年,统一高考作为“文革”在教育领域的突破口遭到废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全面瘫痪。虽然“文革”后期通过推荐制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学员,但质量根本无法与统一高考选拔的生源相提并论。1977年统一高考恢复,为当时人才奇缺的各领域“抢救”和补充了大批专门人才,也成为社会“拨乱反正”的突破口。高考曾经发挥的巨大历史作用,兼有“文革”时期几乎沦为“走后门”代名词的推荐制作为负面参照,加之近20年各行业被“钱权力量”干扰日深、腐蚀日重,奠定了高考这一“中国最公平的竞争选拔制度”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被誉为“中国社会的最后一块净土”。确实,统一高考具有诸多优点,不仅公平、公正、公开、可比性强,而且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在可见的未来,高考仍将是高等院校选拔新生最重要的途径,高考改革也仍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