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公平公正是高考制度的基础

公平公正是高考制度的基础

【摘要】:公平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70年高考制度的形式变革始终以保障公平为基本底线。可以说,公平依旧是高考形式变革的底线,2019年被誉为“史上最严自主招生年”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二,考试的命题形式从“统一”到“分省”再到“一纲多卷”,是从“考试公平”“区域公平”再到“有效率的公平”的递进。

公平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11]高考的不公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隐患,高考改革必须首重公平已成为共识。[12]与内容相比,形式是一种外在表现,高考的形式公平也比内容公平更为直观、更易达成。事实上,民众对高考公平问题的关注也常聚焦于此。70年高考制度的形式变革始终以保障公平为基本底线。

其一,考试的组织形式从以公平为目的的“统一”转向以公平为基准的“多样”。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便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考试,是“大一统”思想的典型表征。科举废黜、新式学堂兴起,民国大学单独、计划、统一等多种招生形式并存,总体趋势是由单独招生向统一招生渐进发展。建制于1952年的统一高考制度迄今已近70年,虽然期间有短暂的反复、暂停,以及两次影响力较大的统独存废之争,[13]但统一的组织形式因能保证高考的形式公平而广被认同。20世纪80年代起,保送生、自主招生、春季高考、综合评价录取、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员、专项计划等纷纷试水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但迫于公众对高考公平的期待,此类招考多是“戴着镣铐跳舞”、屡屡遭遇“寒流”。可以说,公平依旧是高考形式变革的底线,2019年被誉为“史上最严自主招生年”就是最好的例证。

其二,考试的命题形式从“统一”到“分省”再到“一纲多卷”,是从“考试公平”“区域公平”再到“有效率的公平”的递进。1954年“统一考试、统一命题”开始实行,虽然期间有短暂的(1958年、1977年)分省命题或个别省份试行单独命题,但这一形式持续至2003年。2004年,教育部开始试行分省自主命题改革。到2007年,有条件、有能力命题的省份均获得了高考单独命题权。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要求“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到2019年,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已达到80%以上。2004年起实行“分省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14]高考命题只有充分考虑地区基础教育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促进公平。2014年起,高考回归全国命题,但建立在“一纲多卷”的基础上,以保证试题的科学性和整体水平,最终目标是达到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化。[15](www.chuimin.cn)

其三,传统录取形式向网上录取方式的转变以及志愿填报的相关变革,是招录过程对公平的追求。20世纪的高考使用的是传统的录取方式,以纸介质为媒介,进行手工管理。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招录过程难以监控,容易滋生腐败。2001年,全国高考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基本建成。如今,信息技术已应用于高考的每一个环节,如:招生计划的制订、调整与发布;考生信息的采集;网上志愿填报;招生录取;招生宣传的网络互动;招生信息平台的信息发布;信息公示与社会监督等。2005年,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开始推进,不仅使招生录取工作更加便捷,而且加强了招生过程的公开性,优化了对招考环境综合治理。同时,志愿填报形式由考前报志愿向考后估分报志愿及梯度志愿再向知分、知线报志愿及平行志愿的转变,使“每一分用到了极致”,从考生的立场来说,这一形式更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