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中教育有效参与高考招生

高中教育有效参与高考招生

【摘要】:正如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仅靠高校单方面教育一样,高考招生作为连接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桥梁,改革也不能仅靠高校单方面行动,必须让高中教育真正有效参与、二者有机衔接,方可使高校招收到优质、合适的新生,又可使高考这根“指挥棒”对中学教育发挥积极导向功能。其一,充分发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检测功效。

正如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仅靠高校单方面教育一样,高考招生作为连接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桥梁,改革也不能仅靠高校单方面行动,必须让高中教育真正有效参与、二者有机衔接,方可使高校招收到优质、合适的新生,又可使高考这根“指挥棒”对中学教育发挥积极导向功能。笔者认为,现阶段进行的几项高中教育改革探索都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坚持,且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应予以突破与深化。

其一,充分发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检测功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新课改”催生出的一种考评制度,要想切实发挥其对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作用、对学生潜能发展的引导作用,并使其为高校招生多元评价、多样选拔提供学业参考,应该在理性检视与反思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认真吸取经验教训。首先,要坚守其国家考试性质,教育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以对待统一高考的重视程度来认真对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唯其如此,才能使这一考评制度的权威性、科学性、公平性得到保障,使其考评功能实现最大化。其次,要对学业水平考试与统一高考清晰定位、使二者各司其职,并与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为构建和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制度以及高校招生多元评价多样选拔体系共同发挥作用。学业水平考试要遵循全面考核原则,保持较宽的学科覆盖面,并以学科基础知识测试为主、能力测试为辅,高考则逐渐转变为以能力测试为主、学科基础知识测试为辅。此外,要提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科学性,使其更好地发挥“以考促学”功能,加强题库与动态管理机制建设,为考生提供更加弹性与人性化的考试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可试验一年多次考试,使考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消除“一考定终身”的不良后果。就学业水平考试而言,如果制度科学,使用得当,就可以真正实现从考试到评价的重要跨越。

其二,在部分高校试点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录取“硬挂钩”。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之所以与高考录取的关系止步于“软挂钩”而非“硬指标”,乃由目前的国情所决定:一方面,品行、能力的考量易受人为因素干扰,而“人情大于法”“人情大于良知”等,在中国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另一方面,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人们已习惯于只认分数,一时还无法接受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硬指标。但是,将综合素质评价明确纳入高考录取的考量范围,将会逐渐转变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主要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发挥“指挥棒效应”上。在新的高考录取观引导下,家长和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认分数,教育工作者可借此良机大力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可以鼓励教育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部分自主招生高校先行试点,在招生录取中将综合素质作为“硬指标”纳入其招生评价体系。

鉴于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尚存在一些不够公平合理或有失偏颇之处,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对现有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出一定的指导与规范。首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应更加多元,尤其应纠正其城市或优势阶层偏向性,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应尽量排除学生因处于不同社会和经济地位而造成才艺表现上的差异因素,农村或弱势阶层孩子在一些才艺方面的表现可能不及城里或优势阶层孩子,但他们在吃苦耐劳、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表现,却有可能因为艰难的生活历练反而优于城里或优势阶层孩子,高校在录取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其次,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弹性的结果,而不是只根据才艺或其他某一方面来决定全部。单纯用ABCD来评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合适。美国高校录取所依据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比较模糊,各项指标都没有硬性的等级要求。中学要做的是尽可能如实地反映和记述学生各方面素质,将学生综合素质评判的任务交给高校去做。中学在设计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时应具体而细微,以充分反映学生在个性、品德、能力、素质各方面的真实状况。此外,在抵御人情困扰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组建多元的招生人员队伍,增加中学和大学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借助团队的力量相互制衡、抵御腐败,并将招生过程透明化,让考生有知情权,让舆论监督及时、全程介入,使招生腐败难以容身。

其三,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学贯通机制。国家既然提倡创新人才培养,就应给予配套支持,特别是升学政策方面的支持。如果学生的“出口”只能是高考的话,创新人才大中学衔接培养的尝试则只能沦于表面、成为点缀,高中教育也将沦为形式的改良而非实质的改革,甚至难逃夭折的命运。因此,高校招生政策的支持程度,将在很大意义上决定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的存亡。首先,可以选取一些已有较好合作关系的优质大学和中学尤其是大学的附属中学先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学贯通制,使学生拥有“升学直通车”,这是避免高中创新人才教育夭折最可行也最有效的办法。可以在中学和大学之间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培养关系,使学生不必参加统一高考、通过大学组织的面试或复试便可获得直升资格。如果必须参加高考的话,则降低录取要求,通过一本线即可。或者学习台湾科学班升学保送制的经验,对参与大中学衔接培养的学生实施专门的资格考试,由大学和高中共同命题,通过资格考后便以外加名额保送入学。[11]其次,可以借助自主招生政策平台,对高中创新教育实验定向投放一定的自主招生名额,同时,降低自主招生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甚至取消笔试,重点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袋及面试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可以结合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在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也给予高中创新教育实验一定的倾斜:在学业水平考试上,可由创新教育试点学校自主命题,自定考察的内容、范围及形式,不参加省市统考,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在综合素质评价上,实现综合素质评价与升学的硬性挂钩,并提高创新能力表现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比例。高中阶段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并不难做,难做的是高校招生制度的配套改革。如果学生升学的问题解决了,中学便可以放开手脚,与大学联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冒出”方能有期可待。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不仅仅是为了给高校选拔新生,而且是为了给高中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起良好的导向作用,为了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潜质与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如果脱离高中教育来进行单纯的高考改革,想要破解“钱学森之问”这一艰深命题、真正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无异于缘木求鱼。高考招生改革唯有与高中教育进行有机衔接,才可能逐步消除“分分计较”“片追”等不良现象,使高中教育与高考招生朝素质与能力导向、多元评价、综合录取等方向转变,回归到科学地培养人才与合理地选拔英才的正确轨道上。

考试是一把“双刃剑”,用之不当,对教育教学会产生如“片追”等的消极影响;用之合理,则有“以考促学”之功。美国的大学在招生中使用SAT几十年后,逐渐发现标准化统考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过去20年间,有将近1/3的四年制大学,其入学政策中已部分甚至全面渗透了“可免考试入学”(Test-optional)改革,SAT在大学招生中的“黄金标准”地位开始动摇。[12]现阶段,虽然我国仍需倚重高考作为选拔新生的主要手段,但由高考这一单一考试形式“独霸招生天下”的状况必须改变。我们要做的,是在理性、科学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建设和完善包括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各种考试及评价制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注释】

[1]原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7期。

[2]刘海峰.十年来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的新进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11-13.

[3]郑若玲.“有限多样”:高考形式改革之方向[J].探索与争鸣,2013(08):84-88.(www.chuimin.cn)

[4]郑若玲,谭蔚,万圆.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21):70-75.

[5]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2(01):44-48.

[6]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试点人才培养向中学延伸衔接[EB/OL].[2011-11-06].http://www.shmec.gov.cn/web/wsbs/webwork_article.php?article_id=63294.

[7]董少校.同济大学与全国20所高中开展“苗圃计划”试点[N].中国教育报,2012-03-22(001).

[8]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学共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EB/OL].[2010-05-24].http://dangban.sjtu.edu.cn/Html/gzdt/102927226.html.

[9]黄艳.这56个学生待遇好高[N].现代快报,2010-09-01(B4).

[10]郑若玲,谭蔚,万圆.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21):70-75.

[11]科学班升学教部规划保送制[N].台湾立报,2010-11-16(04).

[12]Joseph A.Soares.For Tests that are Predictively Powerful and Without Social Prejudice[J].Research&Practice in Assessment,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