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研究的当务之急,乃是分析自主招生的本质,了解其“应然”,并分析改革的“实然”,找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此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的视野,《高教法》的颁布,更使其“有法可依”,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从改革的实践看,自主招生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有相当大的出入和差距。......
2023-11-26
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必须为高考减负,将一些本不该由高考独自承担的重负卸下,并使人才选拔与评价手段多样、多元化,尤其应将高校招生与中学教育更紧密地挂钩。近十年,中学教育尤其是与大学教育衔接的高中阶段,进行了包括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种改革尝试。但受目前高校招生体制所囿,这些科学合理的高中教育改革及人才评价手段,往往止步于高考录取分数线“画地为牢”的界外,无法深入到高校招生体系内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2003年“高中新课改”启动后,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体系,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应运而生,实施新课改的省份陆续实行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现在试行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被取代的高中毕业会考之间是一种继承、发展与改革的关系。二者在目的、性质、基本功能等方面大体相同,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简单复制,二者在层次、功能上又有所不同。新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提高了考试的权威性与管理品质,拓展了对新课改的检验、诊断、督促、规范、引导等功能,为高校招生提供学业信息,有助于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面导向功能。尤值一提的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具体实施上更加科学合理:考试更加人性化;引入学分制动态管理机制;考试方式与评价标准更加多元,评定方式采取等级制而非百分制,可以淡化“片面追求分数”意识,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正态分布;强化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与个性化使用功能,从而可以避免像以往会考最后沦为“最虚伪的一种考试”的命运。但是,也有人担忧学业水平考试与以往会考是“换汤不换药”,是“瞎折腾”。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只要“唯高考分数是取”的录取体制未变,学业水平考试再科学合理,也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自然也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
二是综合素质评价尝试。各省新课改高考方案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2008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作为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综合评价制度包含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两方面内容,学业水平考试源自会考、侧重考查智育,综合素质评价则更加全面,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记入考生电子档案。这六方面基本涵盖了综合素质中除学业成绩之外的个人基本素质,目前多数省市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的参考依据,对二者实行“软挂钩”。但即便只是“软挂钩”,也已引起民众的深深忧虑,唯恐高考这块教育领域相较而言的“净土”,难以抵挡人为因素的“侵蚀”:担心此举对教育及社会资源较少的农村或弱势家庭孩子不公平;对一些涉及主观价值判断的素质作出硬性的评定结果,容易给腐败以可乘之机;担心中学会为了升学率而给综合素质评价“注水”甚至造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都是围绕“公平”二字产生的忧虑。在历史教训尚未模糊、权钱交易随处可见、诚信危机不时爆发的现实情境下,民众的忧虑不无道理。更遑论有些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确实存在城市或优势阶层偏向色彩。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试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晚年多次提出的这一关于中国教育的振聋发聩的艰深命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深刻省思与广泛讨论。想要破解这一难题、让杰出人才不断“冒”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直以来,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心都放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专利”,需要各级教育合力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非一个孤立的阶段性任务,需要抓住其中的“关键期”,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龙头”,正是这样一个“关键期”。[4]创新人才必备的许多基本素质和核心特征,如兴趣、思维方式、动手能力、创造力等,都是在高中阶段重点培养和迅速发展起来的。[5]倘若学生在高中阶段创新素质没有得到“发育”,进入大学后即使有再好的条件和平台也难以成长为创新人才。(www.chuimin.cn)
可喜的是,政府不仅意识到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而且着手推动相关试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提出大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两项重点任务,这两项任务虽然由大学主导进行,但都离不开中学的支持与配合。例如: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作为首批15所试点学院之一,主动将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向高中延伸,采取举办首届中学生结构设计邀请赛并向参赛学生投放自主招生名额、与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合作共建“结构设计创新实验室”[6]、携手全国20所知名高中选拔兴趣特长突出和富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高一或高二学生进入“苗圃基地”[7]等方式,探索大中学贯通式衔接培养之路;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珠峰计划”参与校之一,与国内八所知名高中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设置高中创新班、开发共建课程、建设实践创新体系、共建实验室等合作模式,以自身优质资源的输出直接支持中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为大学阶段的创新教育发挥先导作用;[8]厦门大学在实施“珠峰计划”时,也与其附属的科技中学合作共建高中创新班,通过给予师资、实验室、自主招生优先权等资源支持该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这些创新人才培养试验,为大学“网罗”了一批优秀生源,更为大中学携手培养创新人才开辟了新路。
然而,这样一条本来非常科学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却因为遭遇高考“拦路虎”而使试验效果大打折扣,有的甚至以“流产”告终。例如,多年前南京金陵中学曾经尝试与南大、东大等学校联合培养人才,成果备受肯定,后来因为高考硬性选拔机制无法突破,最终只得停止试验。[9]目前的创新人才大中学衔接培养实践,高中与大学对接还不畅通,绝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如果学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影响升学率,创新人才培养是否会重蹈金陵中学之覆辙?这一问题也是创新班遭遇的普遍困惑。[10]高考不仅困扰着师生和家长,也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束缚。在高考“紧箍咒”下,高中教学改革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一条折中的道路:以保证学生高考成绩为前提,兼顾创新精神与素质培养。学校不得不把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在课后、周末以及寒暑假加强学习与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不仅学生辛苦,教师也跟着紧张。在高考已然成为“拦路虎”的前提下,创新精神与素质培养如何在兼顾中得到实质性保证?创新人才培养还剩下多少空间?这些困境与问题不容乐观。
有关高考 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文章
笔者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研究的当务之急,乃是分析自主招生的本质,了解其“应然”,并分析改革的“实然”,找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此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的视野,《高教法》的颁布,更使其“有法可依”,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从改革的实践看,自主招生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有相当大的出入和差距。......
2023-11-26
所以,异地高考问题产生的深层背景,是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但强化资源均衡、加大扶持弱势地区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改变目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局面以及改革高考制度等,才是解决异地高考和高等教育机会地域失衡的治本之策。......
2023-11-26
在中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三个责任主体中,国家的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与稳定性,高校处于“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境地,民众则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监督、影响高考制度的实施与改革。可以说,这样的权责分配是极具中国特色、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的。......
2023-11-26
另一方面,“分数至上”在实践中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最高准则。平等主义盛行,录取环节开创性的尝试被视为腐败滋生的根源,进而导致高等学校招生环节中考试的地位凸显、招生的地位式微,最终的结果是以“分数至上”为实践逻辑,全面发展目标被悬置。......
2023-11-26
恢复之初的高考制度被定性为“一件关系到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大事”,是社会“由乱而治”的突破口,也是实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过程健康有序的切入点。特殊的历史阶段给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以重创,统一高考的恢复,不仅激发了人民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浓厚的向学风气,更重要的是为政治、经济的各项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对于推动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2023-11-26
[41]随之,高考的公平性也格外受关注。而且,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比起我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国的高考不啻为一次“全民总动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为此“绷紧了弦”。唯有考试能在制度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规则,可以杜绝“人事因缘”和“属托之冀”[47]。此外,在考试文体、防弊技术、考试规制等方面的改革,也无不围绕“公平”二字做文章。这已为中国考试历史一再证明。......
2023-11-26
但事实上,录取率的攀升并没有改变高考的竞争性。[25]中国高考面临的一大难题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虽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录取率达到8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将突破50%大关,但在社会群体的视角下,高考的竞争性与高利害性仍有增无减。......
2023-11-26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不公、高考移民、异地高考、高考减招事件等,根源都在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社会资源分配机制不合理。异地高考作为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关涉教育、人口流动、户籍制度、城市发展等各方面改革与利益重新分配的重大问题,绝不是简单强推考试政策便能解决的,而需要相当长时期来逐步解决。换言之,“考试指挥棒”是教育与社会竞争的一种常态。......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