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考形式改革:统一还是多样?

高考形式改革:统一还是多样?

【摘要】:相应地,社会各界出现了许多关于高考形式改革的争论。相应地,近些年出现的各种高考改革方案或建议,也明显突破了单纯的“统独存废”之争,代之以多样化的观点。为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多年来不断有人提议向美国学习,实行一年多次考试,将过度集中在6月一次高考的竞争分散开来。

考试形式是高考制度最外在的表现,是高考中最直接呈现在民众面前也最受关注的方面。除了“文革”这一特殊时期,1952年以来,统一高考成为高校招生几乎唯一的形式长期不动摇。由于录取制度刚性,标准单一,高校基本上没有招生自主权,中学教学陷入“片追”与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能自拔。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招生个性化、考生地位主体化的新要求,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我国开始了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考试评价、多样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探索历程。相应地,社会各界出现了许多关于高考形式改革的争论。

先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学界出现了关于高考的统独存废之争。不仅有大量学者“单打独斗”式地展示自己支持或反对高考的观点,成果颇丰,而且出现了“打擂台”式的正面交锋或商榷,你来我往,热闹非凡,高考改革的社会影响也随之弥散。[3]其时,伴随着高考命题的偏难险怪及其对教育负面指挥作用的日益加剧,高考改革的激进派开始出现。有人“痛诉”了统一高考体制之弊,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高考命题的混乱,不能仅仅从试题本身改革,而要从束缚着试题的高考体制出发,十分尖锐地提出废除统一高考的主张,并要求立即“枪决”高考,不能“死缓”,更不能“无期”;[4]有人以“地狱”“罪恶”“罪魁祸首”“魔鬼”“恶毒”“残酷”“棍子”“抽打”等骇人听闻的词汇,对高考进行“总清算”,认为高考是学业过重、应试教育、“四眼”、“胖子”、心理疾病、自杀、作弊、创造力低下等教育领域几乎一切问题的根源,要根本解决应试教育问题,就要“打倒高考”,尽早把高考“请进坟墓”。[5]

与高考改革的激进派针锋相对的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派,如学者刘海峰、雷颐等,都坚定支持统一高考制度,认为:统一高考不仅公平、公正、公开,可比性强,而且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有其长期存在的价值和必要;[6]从某种意义上说,采用统一考试的方式来排除人情困扰是必须的,如果说高考是一种“罪恶”的话,那它也是一种“必须的罪恶”;“如果高度重视甚至过度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没有改变,如果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氛围没有改变,如果社会诚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将高考请进坟墓’,不久后也还得将它重新请出来”;[7]“考试制度确有十分严重的弊病,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在恢复高考制度近30年后的今天,一些人似乎更多地看到了考试制度的各种弊病,患了‘历史健忘症’,忘记当年废除考试制度带来的更大的弊病,甚至荒诞不经、费尽心机地要为当年的‘推荐制’寻找某种‘合理性’,并想以此来补考试之弊,这的确是‘吃错了药’”。[8]

各派关于高考的“统独存废”之争,客观上推动了高考改革,并将高考带入一个多样化与多元化的新时代。相应地,近些年出现的各种高考改革方案或建议,也明显突破了单纯的“统独存废”之争,代之以多样化的观点。例如,2007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交了《关于废除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议案,提出一套综合学业因素、非学业因素和社会评价等评价指标的所谓“新的高校招生考核体系”[9],引发广泛讨论,这一考核体系其实就是美国的多元招生标准的“引进版”。2009年6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提出高考改革的基本设想:以扩大考生的选择权、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为核心,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实现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多次录取机会。[10]该方案甫一公布,便引起广泛关注。上海学者吴鹏森在《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3期又提出所谓“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包括三部分内容:将现行高考改为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这种测试可以涵盖基础教育的各门课程,不再区分文理科,所有教育部规定的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学习的课程都可以进行水平测试,有些课程可以组合成一门试卷进行,例如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等;普通院校直接根据高中水平测试、高中平时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自主招生;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这种选拔性考试的试卷不能由高中老师参与,而完全由高校相关专家、科学家、作家和教育专家出卷,内容完全脱离高中教材和高中课标,以保证选拔出各科最杰出的优秀人才。此外,还主张建立高校招生联盟、鼓励高校在招生中增加面试环节等。[11](www.chuimin.cn)

关于高考形式改革的另一个争论焦点是考试次数的问题。由于高考背负着太多责任,寄寓了太多希望,每年却只举行一次,“十年寒窗,背水一战”,加之竞争激烈,“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气氛悲壮,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因此成为许多考生精神世界的“不能承受之重”。高考既是金榜题名者命运转机的“起跳板”,也可能是名落孙山者人生低谷的“开幕式”。也因此,高考被指责为“一试定终身”,认为一个高中生的终身命运只取决于高考的一次性考试和一次性选择,一旦被淘汰则终身难以弥补;每年的高考期间被喻为“黑色七月”或“黑色六月”,落榜者轻则心灰气馁,重则走上绝路。这样的指责与抨击几十年来不绝于耳,近年来更备显激越与愤慨。

为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多年来不断有人提议向美国学习,实行一年多次考试,将过度集中在6月一次高考的竞争分散开来。例如,2006年12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21世纪教育论坛——高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上曾提出,要改变高考一次统考的现状,把高考变为多次考试;同期,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也曾建议把高中三年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变成全省统考,对考生各个学科进行全面考核,这六次考试和高考在升学中所占的比例各为一半,使以往“一槌定终身”变成“七考定终身”。[12]但这一建议很快便引来骂声一片,被认为是“好心办坏事”,因为现今的高考之惨烈、悲壮甚至是恐怖,可用“绞肉机”来形容。一年一次的高考尚且如此,如果同样的苦难多来几次,对考生无异于“斩首变凌迟”,会把学生从“火坑”推向“炼钢炉”,而且会使更多暗箱操作成为可能,极有可能使目前的“高考困境”雪上加霜。[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