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考内容:技术性和公平性问题

高考内容:技术性和公平性问题

【摘要】:虽然相对于高考的形式和录取而言,高考内容更具技术性,其公平问题也更加隐蔽,但由于直接关系到考生的成绩,也甚为业内人士所重视。从具体科目的考试命题来看,带有文化偏向性的考试内容,也被认为不利于农村考生。这样的“文化偏向”对缺乏资料、条件有限的农村考生显然不公平。[34]高考内容的公平问题还包括新课改后推出的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法美意,却并未得到民众的一致认同。

高考内容既包括高考的科目,也包括每一科目具体的考试内容。虽然相对于高考的形式和录取而言,高考内容更具技术性,其公平问题也更加隐蔽,但由于直接关系到考生的成绩,也甚为业内人士所重视。从高考科目的安排来看,外语与语文、数学三足鼎立,成为“3+X”中的主要考试科目,外语单科分值占据了高考总分的1/5,对外语教学师资与设施相对薄弱的农村落后地区考生显然不利,也有人认为三门主要科目中语言类占据2/3,不利于语言先天处于弱势的男生群体。从具体科目的考试命题来看,带有文化偏向性的考试内容,也被认为不利于农村考生。例如,有学者研究了1995—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认为:语文试卷内容较多地反映了城市生活,有些内容农村孩子非常陌生甚至从未听说过,反映农村生活的考题极少;考试对语言、文字的要求非常规范,完全排斥口语和乡土的、不规范的东西,与农村孩子平时的生活相去甚远;考试的综合性、技巧性和创造性越来越高,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阅历、丰富的想象、多元的思维,需要平时的积累与训练。此外,在城乡信息极不对称的情况下,却有不少考题来自报纸、文章或书籍等。这样的“文化偏向”对缺乏资料、条件有限的农村考生显然不公平。不仅如此,高考命题的“城市倾向性”还带来了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现象,由此进一步强化着中国教育的城乡差距。[33]另有学者对某省2005年高考语文、英语试卷进行统计学上的项目功能差异(DIF)分析也表明,两科试卷中都存在与城乡有关的项目功能差异。[34]

高考内容的公平问题还包括新课改后推出的综合素质评价。2008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作为高考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一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法美意,却并未得到民众的一致认同。据《中国青年报》2009年5月对2693人进行的网络调查,75.3%的人赞成将综合评价纳入高校招生的考核范围,认为此举可以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能力、改变“唯分数论”的高考评价体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等,但也有67.1%的人担忧综合评价不能保证公正透明,67%的人认为综合评价中人为操弄不可避免,53.8%的人认为对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学生更加不公平,还有不少人担心这一改革会让农村孩子吃亏。[35]可见,从理性认知的角度看,民众对于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性的认识是到位的,但对于实践中将其纳入高考录取选拔体系或者作为录取的“硬指标”,则顾虑重重。(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