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受目前高校招生体制所囿,这些科学合理的高中教育改革及人才评价手段,往往止步于高考录取分数线“画地为牢”的界外,无法深入到高校招生体系内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这六方面基本涵盖了综合素质中除学业成绩之外的个人基本素质,目前多数省市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的参考依据,对二者实行“软挂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都是围绕“公平”二字产生的忧虑。......
2023-11-26
1952年以来,统一高考成为高校招生几乎唯一的形式长期不动摇。由于录取制度刚性,标准单一,高校基本上没有招生自主权,中学教学也因此陷入“片追”与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能自拔。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招生个性化、考生地位主体化的新要求,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一种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考试评价、多样选拔录取相结合的招生制度,教育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进行了保送生制度、春季高考、广西本专科分开高考、分省自主命题、自主招生等高考形式多样化的改革试验。客观地说,这些改革为长期“大一统”的高考注入了活力,也推动了高考改革的科学化进程,在选拔优秀人才、鼓励自主办学、更新教育思想、推动教学改革、引导素质教育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公平问题也较为突出。以保送生制度和自主招生为例。
保送生制度实行不久便被权力和金钱所侵蚀,逐渐被异化为“特权制”,由起初的“荐良不荐优”变成“推劣不推良、送官不送民”。民众中一种有相当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保送生制度打破了公平竞争的秩序,注定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26]2009年7月,《中国青年报》通过网络对10848人进行的调查也显示,82.2%的人认为保送生大多是“关系生”,89.1%的人认为“保优”已经异化为“保权”或“保钱”,90.5%的人认为在社会诚信和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保送生制度容易滋生腐败,84.8%的人赞成取消保送生制度。值得注意的是,64.4%的人认同统一高考是能保证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公平公正的制度。[27](www.chuimin.cn)
自主招生与保送生制度存在类似甚至更多的公平问题。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权的扩大,各种腐败现象如金钱侵扰、权力介入等,容易在“自主”的环境中找到生存的空间;自主招生名额投放的地域与学校差异,造成地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机会不公平;[28]自主招生选拔更多的话语权掌握在城市,“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艺术能力考察、以实验为代表的动手能力考察、以口试为代表的表达能力考察等”[29],使名目繁杂的自主招生考试辅导培训班应运而生,加上要求考生到高校参加测试,大大增加了考生尤其是边远、落后和农村地区考生的考试支出,使贫寒子弟由于物质准备的不足而处于竞争劣势,甚至可能被剥夺参与竞争的机会。2009年11月,《中国青年报》对2117名公众所做的关于自主招生的在线调查显示,民众对自主招生的公平问题忧心忡忡:66.7%的人认为“钱权交易不可避免”,56.78%的人认为“自主招生过程不够透明”,48.8%的人认为“对教育资源缺乏地区学生更不公平”,74.4%的人认为要提高招生录取过程的透明度,69.7%的人认为自主招生首先要保证公平公正、提高公信力,43.8%的人希望高考改革应该谨慎前行、避免伤及教育公平。[30]同月,新浪网就“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问题对13000多名网友进行的调查也显示,七成的网友认为“实名推荐制对多数人不公平”,也有人担忧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会永远被排除在这一选拔渠道之外”,更有网友直言“信校长不如信考分”。[31]以上这些调查对象还只局限于能享受到网络资源的民众[32],若将调查向以农民为主体的“沉默的大多数”铺开,质疑自主招生公平性的人数比例会更高。
有关高考 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文章
但受目前高校招生体制所囿,这些科学合理的高中教育改革及人才评价手段,往往止步于高考录取分数线“画地为牢”的界外,无法深入到高校招生体系内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这六方面基本涵盖了综合素质中除学业成绩之外的个人基本素质,目前多数省市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的参考依据,对二者实行“软挂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都是围绕“公平”二字产生的忧虑。......
2023-11-26
高考之所以进行多样化改革,是因为它的“大一统”存在不少弊端。针对这些弊端,高考在过去20多年先后进行过一些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保送生制度的建立和自主招生的试点。保送生的选拔变得黑幕重重,被人情、关系等因素异化为教育腐败滋生的温床,公平与诚信遭到严重损害。这已一再为中国考试历史所证明,也是高考多样化改革所必须警而醒之的。......
2023-11-26
所以,异地高考问题产生的深层背景,是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但强化资源均衡、加大扶持弱势地区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改变目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局面以及改革高考制度等,才是解决异地高考和高等教育机会地域失衡的治本之策。......
2023-11-26
高考综合改革的系统性与中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属性以及高考改革特性关系密切,与以往的改革方案不同,此次改革的整体性、全面性从政策的制度设计中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高考成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衔接,对教育系统的立德树人、育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2.高考综合改革的系统性与1999年“3+X”、2008年“新课程”高考改革相比,高考综合改革的制度设计更为系统、全面,涉及面也更广。......
2023-11-26
笔者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研究的当务之急,乃是分析自主招生的本质,了解其“应然”,并分析改革的“实然”,找出“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此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的视野,《高教法》的颁布,更使其“有法可依”,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从改革的实践看,自主招生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有相当大的出入和差距。......
2023-11-26
[41]随之,高考的公平性也格外受关注。而且,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比起我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国的高考不啻为一次“全民总动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为此“绷紧了弦”。唯有考试能在制度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规则,可以杜绝“人事因缘”和“属托之冀”[47]。此外,在考试文体、防弊技术、考试规制等方面的改革,也无不围绕“公平”二字做文章。这已为中国考试历史一再证明。......
2023-11-26
相应地,社会各界出现了许多关于高考形式改革的争论。相应地,近些年出现的各种高考改革方案或建议,也明显突破了单纯的“统独存废”之争,代之以多样化的观点。为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多年来不断有人提议向美国学习,实行一年多次考试,将过度集中在6月一次高考的竞争分散开来。......
2023-11-26
在中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三个责任主体中,国家的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与稳定性,高校处于“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境地,民众则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监督、影响高考制度的实施与改革。可以说,这样的权责分配是极具中国特色、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的。......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