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统一高考改革在教育与社会方面的成果

统一高考改革在教育与社会方面的成果

【摘要】:1952年以来,统一高考成为高校招生几乎唯一的形式长期不动摇。客观地说,这些改革为长期“大一统”的高考注入了活力,也推动了高考改革的科学化进程,在选拔优秀人才、鼓励自主办学、更新教育思想、推动教学改革、引导素质教育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

1952年以来,统一高考成为高校招生几乎唯一的形式长期不动摇。由于录取制度刚性,标准单一,高校基本上没有招生自主权,中学教学也因此陷入“片追”与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能自拔。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招生个性化、考生地位主体化的新要求,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一种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考试评价、多样选拔录取相结合的招生制度,教育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进行了保送生制度、春季高考、广西本专科分开高考、分省自主命题、自主招生等高考形式多样化的改革试验。客观地说,这些改革为长期“大一统”的高考注入了活力,也推动了高考改革的科学化进程,在选拔优秀人才、鼓励自主办学、更新教育思想、推动教学改革、引导素质教育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公平问题也较为突出。以保送生制度和自主招生为例。

保送生制度实行不久便被权力和金钱所侵蚀,逐渐被异化为“特权制”,由起初的“荐良不荐优”变成“推劣不推良、送官不送民”。民众中一种有相当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保送生制度打破了公平竞争的秩序,注定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26]2009年7月,《中国青年报》通过网络对10848人进行的调查也显示,82.2%的人认为保送生大多是“关系生”,89.1%的人认为“保优”已经异化为“保权”或“保钱”,90.5%的人认为在社会诚信和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保送生制度容易滋生腐败,84.8%的人赞成取消保送生制度。值得注意的是,64.4%的人认同统一高考是能保证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公平公正的制度。[27](www.chuimin.cn)

自主招生与保送生制度存在类似甚至更多的公平问题。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权的扩大,各种腐败现象如金钱侵扰、权力介入等,容易在“自主”的环境中找到生存的空间;自主招生名额投放的地域与学校差异,造成地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机会不公平;[28]自主招生选拔更多的话语权掌握在城市,“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艺术能力考察、以实验为代表的动手能力考察、以口试为代表的表达能力考察等”[29],使名目繁杂的自主招生考试辅导培训班应运而生,加上要求考生到高校参加测试,大大增加了考生尤其是边远、落后和农村地区考生的考试支出,使贫寒子弟由于物质准备的不足而处于竞争劣势,甚至可能被剥夺参与竞争的机会。2009年11月,《中国青年报》对2117名公众所做的关于自主招生的在线调查显示,民众对自主招生的公平问题忧心忡忡:66.7%的人认为“钱权交易不可避免”,56.78%的人认为“自主招生过程不够透明”,48.8%的人认为“对教育资源缺乏地区学生更不公平”,74.4%的人认为要提高招生录取过程的透明度,69.7%的人认为自主招生首先要保证公平公正、提高公信力,43.8%的人希望高考改革应该谨慎前行、避免伤及教育公平。[30]同月,新浪网就“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问题对13000多名网友进行的调查也显示,七成的网友认为“实名推荐制对多数人不公平”,也有人担忧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会永远被排除在这一选拔渠道之外”,更有网友直言“信校长不如信考分”。[31]以上这些调查对象还只局限于能享受到网络资源的民众[32],若将调查向以农民为主体的“沉默的大多数”铺开,质疑自主招生公平性的人数比例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