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减轻高考社会责任,回归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减轻高考社会责任,回归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不公、高考移民、异地高考、高考减招事件等,根源都在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社会资源分配机制不合理。异地高考作为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关涉教育、人口流动、户籍制度、城市发展等各方面改革与利益重新分配的重大问题,绝不是简单强推考试政策便能解决的,而需要相当长时期来逐步解决。换言之,“考试指挥棒”是教育与社会竞争的一种常态。

高考改革之所以一进三退、举步维艰,根源在于它背负了太多的社会责任,有些责任甚至不该由它来承担。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教育公平问题,表面上看是高考所致,背后其实是教育体制本身乃至社会体制的问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不公、高考移民、异地高考、高考减招事件等,根源都在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社会资源分配机制不合理。例如,广受大众非议、几乎年年成为全国“两会”热门话题的高考分省定额录取制度及其所带来的省域(区市)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衡问题,其成因便在于非均衡的大学分布、分摊共建式办学模式以及经济水平决定的基础教育差距,[20]当然也还有“历史欠账”的原因。异地高考问题也同样如此。异地高考作为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关涉教育、人口流动、户籍制度、城市发展等各方面改革与利益重新分配的重大问题,绝不是简单强推考试政策便能解决的,而需要相当长时期来逐步解决。均衡教育与社会资源布局、加大扶持弱势地区各级教育、改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局面、加大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力度等,才是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治本之策。即便如此,也无法实现绝对的公平。[21]高考与其说是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毋宁说是诸多教育或社会问题的“替罪羊”。高考改革中出现的诸如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公平选才与扩大自主的矛盾、考出特色与经济高效的矛盾、保持难度与减轻负担的矛盾等,归根结底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及其背后所体现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在高考改革中的映射。[22]这些两难或矛盾的背后,都或明或暗,或轻或重地存在着教育矛盾与社会矛盾,而这些矛盾绝不是单纯改革高考所能消弭的。

由于长期被捆绑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巨型战车”上,高考的社会功能一直处于被放大的状态,而其本原的教育功能反倒显得黯淡,未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高考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和选拔健康适性的优秀人才两方面。以往我们在谈到高考的教育功能时,绝大多数都是负面消极的元素,如片面应试、摧残身心、阻碍素质教育、造成学生知能结构畸形和“高分低能”、破坏师生与亲子之情、扼杀天性与童趣等。在很多人的眼里,高考已经“坏”透了,恨不得将高考这一“万恶的指挥棒”除之而后快。其实,“高考指挥棒”现象不独存在于我国,其他地方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也同样存在。只要优质高等教育依旧是社会激烈竞争的稀缺资源,只要社会还需要用客观公正的考试方式来选拔人才,考试引导教学的现象就必然会发生,“考试指挥棒”就是一种避免不了的客观存在。换言之,“考试指挥棒”是教育与社会竞争的一种常态。事实上,高考也有许多正面功能,如:“以考促学”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科学命题可以解决学生知能结果残缺不合理问题;考试内容可以体现国家意识、实施政治教化;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可以凝聚民心、稳定社会;科学合理的选才制度可以为高校甄拔合格新生、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等等。我们要做的,显然不是把高考“一棍子打死”,更不是将其“请进坟墓”[23],而应卸下捆绑在高考身上的众多教育与社会包袱,高考改革应该以恢复和强化教育功能为根本原则,并兼顾社会功能,提升招考的科学性,以科学推进公平,使高考改革能轻装上阵、锐意进取。唯有如此,考试招生才能出色发挥选拔英才、服务教育的本质功效。(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