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考改革的科学性日益受到重视

高考改革的科学性日益受到重视

【摘要】:[2]尽管标准分数制度由于题库建设和观念认可等原因历经反复,如今在高考统考计分上基本被弃用,但这一分数制度中“常模”所体现的科学性已被大家认可,如今又以新的面目出现在新高考改革的计分方式中。近年来进行的选拔标准改革的积极探索,说明高考的科学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性是高考制度的根本所在。如果没有科学性,高考制度无论多么公平都是低效乃至无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文革”爆发的17年,高校招生制度深受政治影响而跌宕起伏地剧变。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10余年里,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均处于由乱而治的秩序复原过程中,教育界对于高考这项被喻为“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转折点”的选才制度分外珍惜、鲜有变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采用的是陈旧的考试办法,命题与施测主要靠经验与人工,缺乏测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因而存在诸多问题,如考试内容重知识记忆轻能力考核,命题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性与稳定性,评分手段落后、误差大,考务管理效率低下、难以适应考试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巨大工作量,等等。

为了提高高考的科学性,1985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了标准化考试。考试是一种测量,但凡测量必有误差,而误差大小可以进行人为控制,标准化考试就是一种按科学方法进行误差控制的测量,包括统一内容、统一指导语、统一时限、统一评分、确立常模、收集信度和效度资料等方面,标准化建设涉及试题编制、考试实施、阅卷评分、分数组合与解释各环节。以1993年为界,我国高考的标准化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制定考试大纲、编制试题与制定论述题评分细则、建设试题库、进行分卷考试和机器阅卷等;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标准分数制度。[2]尽管标准分数制度由于题库建设和观念认可等原因历经反复,如今在高考统考计分上基本被弃用,但这一分数制度中“常模”所体现的科学性已被大家认可,如今又以新的面目出现在新高考改革的计分方式中。正是在标准化考试改革的带动下,高考在编制试题、建设题库、提高施测技术含量、建立科学分数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

除了传统的考试方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制度的僵化与呆板也逐渐为人所诟病,考试死记硬背、考生高分低能成为时人批评高考制度常用的“靶子”,考核内容与命题立意的改革被提上日程。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考命题主要注重知识的识记,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考核目标。20世纪90年代后,高考命题立意开始关注能力,先是进行了单一学科能力测试的探索,此后,单一学科能力测试又变为社会发展日益强调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测试,旨在模糊学科边界、增强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能力,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着重培养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www.chuimin.cn)

高考的科学性还体现在选拔标准的综合性上。长期以来,高考录取奉行的是“唯分是取”原则,“高考分数”几乎成为唯一依据,从人才选拔的信度和效度来看,单一评价手段既不科学也欠合理。从考核效果看,高考分数只是考生单一性笔试的结果呈现,受考试时间和题量所限,高考的考核范围比较狭窄、考核功能相对单一,更遑论高考命题本身还存在信度和效度以及文化和地域倾向等公平性与科学性问题。仅靠单一、平面的高考分数,显然无法立体呈现考生的学业基础、综合素质、学术潜质以及个性品质等。因此,选拔标准的革新对高考的科学性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进行的选拔标准改革的积极探索,说明高考的科学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在统一高考的常规录取中,统考分数仍是最重要的指标,但在自主招生以及当下浙江、上海试行的新高考方案中,录取选拔标准的综合性已逐渐得到体现,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被纳入招生选拔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