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托,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高校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立足高教、回望高考,要重视高考、高考改革与高等教育的一致性。其二,高考改革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立足高教、回望高考,也不能忽视高考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性,即早发内生型高考制度与后发外生型高等教育的区别、融合、共进问题。......
2023-11-26
新一轮高考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影响是革命性的,甚至将带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重新洗牌。[52]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考录模式,使高等学校过度依赖考试招生机构;“统考统招”的思维惯习,使高等学校忽略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大规模重复性训练”的高考应试,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产生裂痕;强调省级招生单位作用、关注基础教育的高考改革,忽略了高等学校的主体性地位。在以往的高考改革中,学者、专家对基础教育的关注远远高于高等教育,甚至可以说,高等学校在其生源选拔和录取中长期缺位。高等教育普及化对选拔适宜适性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吸引世界一流生源的期待、高考综合改革对大中学衔接培养人才的要求,凸显了高等学校在考试招生过程中的应有之义。考试的“大一统”模式因源于中国文化固然难以突破,但招生的多元诉求立足于千校千面易于实现。与统一考试由政府主持所不同的是,高等学校在招生上具有完全的主体责任,这决定了高等学校功用发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然而现阶段,高等学校招生人员多以相关政策为依据,其工作停留于学校宣讲、招生宣传、系统操作等事务层面。与其说上级部门放权有限,毋宁说高等学校招生力建设薄弱。当前高等学校招生人员专职少、兼职多,招生形式统一有余、特色鲜见,招生过程科学性缺失、程序性盛行等,也难以实现高等学校招生的自主性。而低选拔性招生、生源异质性凸显的实情,又对高等学校招生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
首先,高等学校招生因直接关乎优质且适切生源的选拔,应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使我们再也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没有任何悬念地等待最优秀的学生蜂拥而至,原初的招生模式难以满足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需求。[53]其次,要形成科学的招生理念,应将高等学校招生与大学群体精神的养成融为一体。招生标准应凸显学校的文化性格,“千校一面”的“复制品”难以满足普及化时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再次,应将高等学校招生力的建设纳入高等教育的发展轨道,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甚至是学科发展相关联。从“学校招生”到“专业招生”的政策性转变,要求招生标准应与专业要求、产业发展相适应,提升学生的认同感。最后,考试招生改革应重视高等学校的招生实践,以高等学校的现实需要、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为逻辑起点。如重视解决平行志愿、知分知线报志愿、“专业+学校”志愿与非名校、非热门专业招生的冲突,大类招生、多元录取方式与高等学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矛盾,选考科目组合与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不适应,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等学校统一招生中难以使用等,为高等学校遴选优质生源服务。
高等学校招生环节与入学考试环节皆为高考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唯分数”的考试评价,使高考改革僵化甚至止步不前。“多元”的招生录取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可为高考改革带来生机,但由于政策的缺失与实践的阻力而受冷落。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高考改革的多元综合、人才培养的一致连贯等,都对招生改革提出了客观要求。招生与考试的联系,决定了要通过招生改革,对单一的评价体系进行纠偏,将考试分数视为招生录取的关键而非唯一要素;而招生与考试的区别,决定了要独立审视招生改革,在国家主义价值观向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转变、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另辟蹊径、助推高考综合改革。
【注释】
[1]本文与庞颖合作,原载于《教育研究》2019年第12期。
[2]刘海峰.中国高考向何处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2):2-13,187.
[3]郑若玲.高考改革首重公平[N].科学时报,2011-03-23(A01).
[4]郑若玲.高考招生改革应与高中教育有机衔接[J].中国高等教育,2014(07):11-14.
[5]刘志军,王宏伟.高校招生需要“精准选拔”[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04):94-98.
[6]秦春华.让高校成为大学招生录取的主体[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3):99-114,169-170;季青春.新高考改革中高校主体功能发挥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9(05):105-109.
[7]袁振国,等.高校招生能力建设七人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1):11-29.
[8]王新凤,钟秉林.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成效、困境及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2019(05):49-53,57;姜斯宪.优化招生选拔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8(03):13-16.
[9]覃红霞.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法律阐释[J].江苏高教,2012(06):68-70.
[10]管华.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宪法规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106-115.
[11]刘海峰,李木洲.高考分省定额制的形成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4(06):73-80.
[12]刘焕然.高校招生配额制与高等教育公平——历史检视与现实省察[J].高等教育研究,2019(02):39-46.
[13]郑若玲.破除统考迷思深化招生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6(01):11-15.
[14]郑泉水.“多维测评”招生: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大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18(05):36-45.
[15]宋朝阳.高校招生工作中专家组面试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05):83-91.
[16]张红霞.综合素质档案在高校招生中的“初筛”构想与风险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7(10):92-101.
[17]王存宽,吕慈仙,杨桂珍.从“总分匹配”到“专业导向”——高考志愿模式的转变对高校专业建设的驱动作用分析[J].教育研究,2016(06):81-88.
[18]周远清,瞿振元,杨松,等.我国高校招生网上录取改革历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04):52-62,157-158.
[19]秦春华.超越卓越的平凡:北大人才选拔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0-11;杨德广.评“名校统揽高分者,高分者统统进名校”——对“平行志愿投档”的深层次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1):179-182.
[20]马莉萍,卜尚聪.重点大学自主招生政策的选拔效果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02):109-126,190.
[21]郑若玲,陈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11-15.
[22]万圆.美国精英高校申请者“背景考察”的内涵、维度与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05):51-57;万圆.个体化审阅与美国名校生源选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1):167-176;万圆.集体化审阅:美国精英高校新生选拔模式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19(05):97-104.
[23]万圆,肖玮萍,欧颖.基于卓越的公平:牛津大学本科招生的理念与实现路径[J].外国教育研究,2018(01):3-19.
[24]凌磊.韩国招生审定官制度战略构想与实践:政策网络理论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8(05):81-93.
[25]刘海峰.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J].教育研究,2002(02):21-25.(www.chuimin.cn)
[26]蒋超.中国高考史(卷一)[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499.
[27]蒋超.中国高考史(卷一)[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341.
[28]蒋超.中国高考史(卷一)[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427.
[29]蒋超.中国高考史(卷一)[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358.
[30]蒋超.中国高考史(卷一)[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570.
[31]蒋超.中国高考史(卷二)[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145.
[32]蒋超.中国高考史(卷一)[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305.
[33]蒋超.中国高考史(卷一)[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340.
[34]蒋超.中国高考史(卷一)[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376.
[35]蒋超.中国高考史(卷二)[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137.
[36]杨学为.高考文献(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6.
[37]杨学为.高考文献(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8-139.
[38]郑若玲,宋莉莉,徐恩煊.再论高考的教育功能——侧重“高考指挥棒”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8(02):105-115.
[39]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5):59-84.
[40]钟启泉.课程改革:为社会公正和儿童发展而教[J].上海教育科研,2013(03):5-6.
[41]钟启泉.走向人性化的课程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0(01):8-14,20.
[42]刘海峰.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7(11):19-24.
[4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31.
[44]潘懋元,刘丽建,魏晓艳.潘懋元高等教育论述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1.
[4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55.
[46]陈乃林.人本教育观论要[J].江苏高教,2005(01):1-6.
[47]郑若玲,陈斌.高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11-15.
[48]陈洪捷,施晓光,蒋凯.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8-112.
[49]陈洪捷,施晓光,蒋凯.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7.
[50]陈洪捷,施晓光,蒋凯.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6.
[51]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多视域考察:兼论浙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4-6.
[52]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多视域考察:兼论浙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73.
[53]秦春华.超越卓越的平凡:北大人才选拔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
有关高考 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文章
高考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托,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在高校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立足高教、回望高考,要重视高考、高考改革与高等教育的一致性。其二,高考改革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立足高教、回望高考,也不能忽视高考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性,即早发内生型高考制度与后发外生型高等教育的区别、融合、共进问题。......
2023-11-26
探讨私立大学发展之道造福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私立大学生态环境及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的致辞金在烈金在烈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总长博士尊敬的苏志武校长、刘继南校长,各位来宾:大家好!因此,本次“私立大学生态环境及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具有开创之功,将造福于整个中国教育界。我在想如何才能不辱使命,为南广学院,为中国私立大学、中国高等教育,乃至全亚洲的学术繁荣做点贡献。......
2024-02-21
社会学理论认为,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9]那么,科举到底有没有引发社会流动?因此,科举可谓是等级森严的帝制中国难得的一项促进社会合理流动的渠道。关于高考与社会流动的关系问题,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大学中农村生源比例的下降。在这方面,科举制度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023-11-26
2003年,教育部谨慎推出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但笔者认为,自主招生的改革力度还不够大,今后应强化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意识,在以下方面大力践行高校自主招生权。二是强化高校招生多样化意识,为“奇才怪才”等特殊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多样化是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招生与办学深为倚重的重要理念,也被实践证明是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科学理念。......
2023-11-26
教师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传递信息的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发展要求,自觉接受教育和进行修养而逐步形成的对待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才能够做到主动积累信息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进而促进信息素养的提升。......
2023-10-02
考虑到埃及的义务教育包括预备教育阶段,因此将预备教育阶段和初级教育阶段合而为一,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称为基础教育阶段。埃及的高等教育在埃及,高等教育指的是完成中学教育后接受的高等学院教育,并获得毕业证书的过程。高等教育部是国家的权威机构,负责高等教育经费及设备供应。......
2024-02-22
所以,异地高考问题产生的深层背景,是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但强化资源均衡、加大扶持弱势地区各级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改变目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局面以及改革高考制度等,才是解决异地高考和高等教育机会地域失衡的治本之策。......
2023-11-26
幼儿的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过程中对具体对象进行感受、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幼儿园环境创设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时期是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