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招生规模扩张与多样化增强了人才培养

招生规模扩张与多样化增强了人才培养

【摘要】:学生入学数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同时,后者也会对学生入学和选拔产生反作用,成为高等学校招生改革的直接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在外延式发展之后,实现了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向,国家、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期待,促使高等学校招生作出相应的调整。

学生入学数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同时,后者也会对学生入学和选拔产生反作用,成为高等学校招生改革的直接动力。在这一逻辑下,首先,招生改革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量”的增加。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政策落地,随之而来的是招生数量的急剧增长、适龄人口入学率的大幅攀升。虽然近10年来增长率持续走低,但规模仍不断扩大。其次,招生改革体现出“质”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在外延式发展之后,实现了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向,国家、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期待,促使高等学校招生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高等学校录取依据突破了对“高考单一总分”“一考定终身”的依赖,在高考综合改革中变为“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招生渠道拓宽,出现了自主选拔录取、综合评价录取等“特殊类”招生;招生理念逐渐从“拔尖”走向“适宜”,开始实施学术型与职业型分类的考试招生。最后,在招生的规模扩张和多样化进程中,对招生公平、招生自主权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改革。

第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发展,决定了高等学校招生标准因阶段而异。精英化阶段,高等学校主要培养的是政府与学术专业中的佼佼者,实行的是基于特定考试成绩与“英才成就”的高选拔性招生,注重考生的学科能力与专业素养。在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或管理阶层,实行的是在传统学术标准之外还引入其他标准的中选拔性招生,考生的综合素养开始受到重视。比如,高等学校招生综合评价录取中,对考生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公民素养、个性特长等进行综合考查。[47]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以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采取的是基于考生意愿的低选拔性招生。[48]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推动了招生技术的改革;招生选拔性的下移,则推动了招生标准的多元化以及招生类型的分化。

第二,适龄人口入学率的增加,使高等学校招生与社会的相关性逐渐攀升,决定了高等学校招生标准应更加兼顾多元与公平。高等教育越接近招收全部适龄人口,就越能紧密地反映人口中亚群体的分布状况。[49]换言之,高等学校招生的公平问题会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愈发凸显。补偿性计划、学术以外其他标准的引入,是对不同社会阶层生源的照顾,既推动了招生公平,也增加了高等教育生源的异质性、优化了人才培养结构。(www.chuimin.cn)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学校招生的方式与标准必须与国情相适应。这种特殊性既源于世界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也源于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的局限性。一方面,高等教育系统越庞大,与政府的关系就越重要,[50]政府要适当规制大学的招生标准,督促大学为社会负责;另一方面,大学在普及化阶段的分类发展,也希望在招生中彰显院校特色,将招生标准与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这两方面构成了一对矛盾,成为招生改革的难题。这种因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引发的招生改革的动力,触及招生的本质,直接影响到招生改革过程中大学与高等教育的地位,但目前仍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